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什么角度看西周春秋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奴隶社会西周春秋的社会性质,是史学界多年争论未决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及和它有关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历史现象和人物等等的正确理解.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们史学界一个迫切任务.到目前为止,对西周春秋社会性质,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是奴隶社会;(二)是封建社会;(三)是奴隶制和封建制混和着但封建关系确已占了主导的地位.个人认为西周春秋不是封建社会,也不是奴隶制和封建制混和着,而是奴隶制社会.我之所以认为西周春秋是奴隶制社会,基本上是根据以下的理由,即:西周春社的史料证  相似文献   

2.
西周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庶人(或称庶民、民、野人等)究竟是不是奴隶?这是西周社会性质问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长期以来史学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究其原因,是与对奴隶概念的本质含义的理解有关。一些论家认为:奴隶概念的本质就是可以被其主人任意屠杀;可以被屠杀应是确定奴隶身份的主要依据。因而认为判断西周  相似文献   

3.
關于中國古代社会的分期問題,討論由来已久,目前爭論最多的是中國封建社会的开始時期問題。國内史学界在各种刊物上,已發表了許多文章,有的認为中國在西周初年已經是初期封建社会的開始,有的認为春秋战國之交(或秦漢之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開始,又有的認为汉魏之際才是中國封建社会的開始。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的,自然是西周的社会性质問題,所以目前各家的爭论,也以这一問题为中心。西周究竟是封建社会呢?还是奴隸社会呢?我認为西周是中國封建社会的开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的讨论,迄今仍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造成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对西周、春秋社会的封建领主制性质论证不足,例如“井田”的研究未有突破,作为领主政治标识的“等级君主制”未获重视,与西欧历史的比较研究亦未深入.这为诸家蜂起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史的范围,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它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个依次更迭的社会阶段,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史和人与自然的斗争史。而其中的封建社会史,如果从西周算起(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一个至今聚讼未决的问题,众说纷纭,西周封建说只是其中之一种),至1840年鸦片战争止,绵延了近三千年,其间又经历了领主封建制和地主封建制两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史中极为辉煌的发展时期,无论在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方面,都曾创造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了共同学习和了解这一段历史,现就下述诸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中国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西周土地制度是先秦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但又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专著不少,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有些问题,意见比较一致;有些问题,分歧还很大.本文拟仅就西周土地所有制问题谈一点浅见.不当之处,祈请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西汉的社会是何种性质?此一问题老早就经中外学者讨论过,到今日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我们知道战国时代社会曾经剧变,若先辨明战国社会的变动情况,是有助於解决古代社会性质的问题的。但是对於战国社会的看法,近年来大家意见仍多纷歧。有人认为战国是奴隶制转入封建制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8.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分封制作为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使周天子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实现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并对其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古史分期的研究,在中国的学术界已开展几十年了。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使古史研究者逐渐从表面现象深入到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上,但是由于具体到两周的社会性质到底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不仅影响到学者对其他专门史,如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师对西周到秦汉这一段历史的具体讲授。所以,在古史分期问题上,周代的社会性质是迫切地需要尽早解决的。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赵光贤教授所著《周代社会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书,就是顺应这种需要出版的。这部书是作者通过长期科学研究、积累数十年辛勤劳动而著成的。它的出版不仅给古史分期提供了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而且对西周史上各个重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因而,该书一出版就  相似文献   

10.
西周是奴隶社会 ,战国是封建社会 ,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相对西周有所变化 ,与战国时期又有所不同 ,既有奴隶社会的因素 ,又有封建社会的因素 ,属于半奴隶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1.
重考证之功,贵自得之学,寓时代精神于探赜索隐,是赵光贤教授治史的主要特点。他考辨古史有广泛的领域和突出的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关于周代社会性质的辨析,一是关于武王克商之年及西周诸王年代。他对历史考证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考证的方法,从多方面作了系统的说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关于孔学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研究,是赵光贤教授的先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孔学的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及其现代价值和如何评价孔子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赵光贤教授认为,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对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和热烈的情怀,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从已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代表著作来看,先后进行了二十多年.他对古代社会发展阶段的说法,却有过三次大的变动,即早期的殷代是氏族社会末梢,西周奴隶制,西周与东周之交为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抗日战争时期的殷代和西周是奴隶制,秦、汉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考古学资料的日渐丰富 ,西周王朝对于我国上古时代历史的重要性 ,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首肯。近期周书灿博士撰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一书 ,充分利用大量文献资料 ,广泛吸取、参考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对西周王朝的构成以及疆域开拓这一西周史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著名历史学家詹子庆先生在为该书撰写学术评语时称其“是目前西周史系统研究这一领域的第一部 ,可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朱士光先生在该书序言中也说 :该书的出版“不论对西周史研究 ,还是对历史地理学研究而言…  相似文献   

14.
<正>公刘是周先公中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诗·大雅·公刘》就是反映他的活动的一篇史诗。此诗大抵写成于西周,但其内容似非西周人所编造,而是以口头的方式从远古的时候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议说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皇甫修文中国古代分期问题,争论半个多世纪了。这一争议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起于何朝代──西周、秦、还是魏晋南北朝?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史学界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发展线索没有...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的典册中,到处可以看到“庶人”或“庶民”的称谓。(以下通称“庶人”)“庶人”的社会身分是什么?至今争论未结。西周封建论者,说他们是农奴。西周奴隶论者,说他们是奴隶;魏晋封建论者,说他们是自由公社成员。由于把他们的身分问题和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以至使一些同志强调说:搞清“庶人”的身分,古史界争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7.
一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性质和要达到的社会功能,中国革命史课同样有其特有的性质与社会功能。准确理解和领会中国革命史课的性质与社会功能是充分实现中国革命史课思想教育功能的首要之点。中国革命史课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它是一部以历史为线索的政治斗争史,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分支。但它又不同于中国近现代史。中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认为西周的平民就是国人,并且是被统治阶级。考诸典籍和史著,西周国人是一个多种居民的共同体,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国人内部也有贫富和等级差别,平民作为国人的下层,也同上层贵族有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9.
六师、八师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师和八师是我国西周时期的重要武装力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材料均有其载。但由于史料的语焉不详,人们对它的职能、编制和职官等重大问题还存在着许多不同认识。搞清这些问题,对西周史,尤其是西周军事史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系年》保存了关于西周初年“三监”史实的最早记载,为重新考察西周史研究中一直纠结不清的“三监”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结合简文、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来看,周初的“三监”应同管、蔡、霍三叔无关。武王克商后将以录子圣(武庚)为代表的商室贵族封于“商邑”,设“三监”予以监管。而对管叔、蔡叔等诸叔的“分封”则是通过在战略要地设置军事据点的方式,实现对新征服的原商属地的直接军事占领和控制。“三监”应是武王克商后为了监管封于“商邑”内的以录子圣(武庚)为首的商室贵族而设,而管、蔡、霍三叔则是武王派驻在战略要地的戍守长官,其职责是实现周人对新征服的原商属地的军事占领和控制,与“三监”的性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