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半天地在校园里转悠,报社里常常不见他的身影;黄昏时分,那胖乎乎总是带着笑意的面孔照例在办公室里出现了。没看他怎么忙乎,第二天的文汇报上总有他的报道见报;有时一、二版同时刊发他的新闻稿。这就是文汇报教卫部记者张自强。一些青年记者惊异于他的发稿量,称他是“高产记者”。他从事新闻工作34年,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创出了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他1987年发稿140篇,1988年发稿143篇,1989年、1990年分别发稿  相似文献   

2.
郑重印象     
正郑重是我的好友,《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是1961年进文汇报当记者的,从一而终;我是1960年进文汇报当记者,1998年离开文汇报。然而,他的年龄比我长5岁。两人共事38年,现在还常有交往。他当了一辈子的记者,除去粉碎"四人帮"之后做过一任文艺部主任外,一辈子没有当过新闻官。几十年来,别人对他有过不少称谓,但他自我认可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谢蔚明 《传媒》2003,(1):48-49
老友郑永欣离开人世两年多了。想起我与他60多年的友谊,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永欣要我做《文汇报》地下记者 上世纪40年代,我和永欣都在南京从事新闻采访,他任《文汇报》、驻京记者,我的工作单位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南京举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4.
马达当总编     
马达会办报。这已是人们公认的了。他17岁就在新四军里做记者,从23岁起到离休止,先后在5个报社担任过总编辑。他是我们党的老报人,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也许是因为我曾经在马达领导的《文汇报》工作过,《新闻界》的编辑同志要我写写他,自己也觉得对老马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5.
李根蒂同志是《群众日报》记者,1953年调到《人民日报》,后又调到上海《文汇报》,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主任。他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延安时期的采访作风,处处以普通人身份出现,人们认不出他是记者。他采访容易了解到真情,写的稿子比较扎实。这一点给我的  相似文献   

6.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7.
听《文汇报》一位记者说起他亲历的一次由企业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当他一进门就被塞了一张小纸条,指定提问的内容。他予以拒绝,而“公关人员”却锲而不舍地“攻关”,让他自己挑选提问内容,结果当然还是被拒绝。奇特的遭遇,生动的叙述,让我们这些在家编稿、鲜有光临记者招待会机会的人开了眼界。 记者的职能是什么》无须赘言,对一个基本合格  相似文献   

8.
江曾培 《新闻记者》2007,(11):119-120
吴兴人先生是位资深杂文家、时评家。上世纪50年代末,他还在大学读书时,就有杂文问世。他的才华为文汇报总编辑、著名杂文家陈虞孙所赏识,于1960年初,在他大学即将毕业时,就捷足先登地将他揽入文汇报怀中。新闻工作的岗位,为"才露尖尖角"的青年吴兴人,提供了一个适宜成才的环境与纵横驰骋  相似文献   

9.
现在新闻单位缺少编辑,尤其是缺少夜班编辑。刚刚分配到报社、电台的大学生,多数希望当记者,不大愿当编辑。原因之一是他们对新闻工作的整个情况还不大了解。因为全面地介绍编辑工作——编辑是干什么的,怎样当好编辑,编辑在编辑部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刘文峰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在文汇报工作了二十多年,其中又主要是担任夜班编辑。他以多年工作经验写成的《编辑散论与编辑技巧》一书(吉  相似文献   

10.
10月香港《文汇报》复刊40周年。(1948年) 10月1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建台30周年。(1958年) 10月2日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40周年.(1948年)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对华北记者团发表谈话.在《谈话》中,刘少奇论述了报纸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指出记者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报纸宣传要真实,反对“客里空”.他还要求记者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这一谈话,对新闻工作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有着深远的意义. 10月5日《京报》创刊70周年。(1918)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个合格的记者、编辑,又是一个造诣颇深的学者。我在阅读了郭志坤的部分著述之后,这个印象越来越深了。郭志坤1967年由复旦大学分到文汇报之后,一直充任着既当记者又当学者的角色。他善于博采众长,刺取诸说,升华独创。所编所撰文章,别具风格,读来颇有味道。现在他是文汇出版社总编辑。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位记者朋友向我反映说,一个驻外记者在驻在国工作期间所积累的新闻信息资料都记在个人的笔记本上、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一旦他工作期满奉调回国,这些信息资料也就跟着他和他的脑袋一起回国了。接替他的人初来乍到,没有这个国家现成的相关资料,眼睛一抹黑,一切都得自己从头摸起,等到把情况基本摸熟了,他也该回国了。后来者又得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个过程,珍贵的新闻信息资源就这样白白地流失了! 他的话启示我对新闻信息资源重新作了一番审视。我们平  相似文献   

13.
正丰子恺先生是徐开垒记者生涯中长期关注的前辈大家,他在1956年《文汇报》复刊之际,敦请丰子恺先生重开了"缘缘堂随笔"专栏。新时期后,1983年再次在《文汇报·笔会》副刊披露丰子恺遗作《缘缘堂续笔》。他在几十年中撰写了十余篇相关的散文和新闻报道,并且与丰先生的子女保持了较多的联系。徐开垒这些有关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对记录、完善丰子恺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自有其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1986年仲夏,时任舟山地委书记的祝耀祖同志让地委办转来一封上海<文汇报>记者,他的老友全一毛同志的信,嘱我按来信的要求,收集一套地委党史办编印的<舟山革命斗争史资料>并和他致全一毛的复信一并寄出.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四大,举世瞩目。全球记者纷至采访,盛况空前。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要新闻单位均获准派记者到会采访。这里发表《新民晚报》总编辑助理孙洪康《在全球瞩目的新闻“磁极”上》一文,记述了他采访十四大的见闻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就象雪峰上一株小小的雪莲,三年前,某团的吴天文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是,当日历翻到1985年11月的时候,这株小小的雪莲发出了耀眼的光,团党委决定为他报请二等功;《新疆日报》、《喀什日报》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乌鲁木齐晚报》聘请他为特约通讯员。身旁的战友们亲热地称他为“边防线上的小记者”。就连小吴自己也难以相信:自己也竟能在《解放军报》、《文汇报》上崭露头角了。谁都知道,成功来自永远进取的耕耘,可谁能想到,仅有三年,小吴在千里边防线上跑了十多次,苦是难以想象的。1983年时,小吴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来到了军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好些事又使他感动不巳,渐渐地,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起初,一篇、二篇,上百篇稿件寄往报社,却连一篇也未见报。他第一次感到: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做的事。  相似文献   

17.
我看郑重     
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以通讯、报告文学闻名于世。使这位安徽农村少年成长为名记者的,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培养,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石西民、杨西光的关怀,有整个社会和文汇报的支持,当然还有他本人的勤奋拼搏。江迅《我看郑重》一文,对今天奋斗在新闻岗位或者期待走上新闻岗位的青年人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京都访萧乾     
不久前,文汇报记者沈吉庆在北京访问了著名作家萧乾。萧乾以文坛前辈的身份向沈谈论了他对新闻、文学、艺术的深邃见解。《京都访萧乾》一文,详细记述了萧乾的这次谈话,已经萧乾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首届学术年会期间,我访问了《文汇报》总编辑马达,请他谈谈对培养“名记者”的看法。马达说:“名记者”的提法不科学。这个口号容易给大家一个错觉:能够用什么办法一举成名。其实,成名不容易。《文汇报》花三千美元派一个记者到南极采访,写了些东西,有名了。可是只能派一个,好多记者没这个机会。当然也有个人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市教育局有位处长叫吕型伟,常为解放日报、文汇报写社论、评论,是位写文章的高手。当时林彪在上海养病,其妻叶群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当林彪成了副统帅后,一家报社的记者找到关在"牛棚"里的吕型伟,对他说"给你一个立功的机会:你和叶群很熟,写一篇叶群如何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文章吧。"吕型伟回绝说:"我记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