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侯丹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11-115
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体现出他对明代诗坛的文学批评主张。学界历来认为,他对以前后七子及末流为代表的明代复古派的评价显得偏激主观、矫枉过正。本文则以七子派的四大代表人物(李梦阳、李攀龙、何景明、王世贞)为对象,探寻钱民对其差异性品评后的隐曲心志,以期更深入地推进钱谦益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于潘之恒诗歌创作的评价,历来以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影响最大,认为其先追随七子派,再附和公安派,浮摇不定,一生“随人作计”。从潘之恒与袁宏道、袁中道的交游入手,厘清潘之恒与公安派的关系,考察他们创作思想的相互联系.再结合潘之恒游楚之作《涉江诗选》的分析,可以对此做出一个明确而又公正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竟陵文学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末年,继公安派而起,诞生了一个风靡文坛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其代表人是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这个流派问世后,“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然而,自钱谦益对竟陵文人不遗余力攻击诽谤之后,竟陵派一直遭到明清正统文人的蔑视,其诗文被侮为“亡国之音”,“诗妖”.直至现代,竟陵派在文学史上还未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在竞陵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作家孤僻的情怀,对现实的淡漠,在那里冷静地观赏自然,自得其乐.竟陵派把这切美化为‘孤怀’、‘孤诣’,并且夸耀说:‘我辈诗文到极无烟火处.’其实是比公安派更消沉,更脱离现实.作品内容更加苍白空虚.”  相似文献   

4.
《列朝诗集小传》纂录两千余位明代诗人的传记,内容宏富,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稽考典籍,对《列朝诗集小传》记载简略的14位作家生平进行补充,对4位缺传的作家生平行实加以考补。  相似文献   

5.
李红 《现代语文》2010,(3):120-121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明朝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贺敬之的抒情诗是植根于中国传统诗歌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的一朵奇葩。贺氏抒情诗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在诗歌意象运用上的独到和精妙,本文拟对其诗歌意象词运用的特点和意象叠加现象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胡应麟是明代晚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过从甚密,他的著作《诗薮》得到王世贞的肯定和赏识。胡应麟曾七次拜访王世贞并有很多书信往来,这种密切交往基于他们文学思想的相近。王世贞对《诗薮》的欣赏是一以贯之的,胡应麟在诸多方面受到王世贞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文学思想中的复古倾向、格调理论等。  相似文献   

7.
刘基弃元仕明,虽不克获得大用,赍志以役,有识之士为之抱屈不已,但毕竟在入明后官拜御史中丞,爵封诚意伯,后世更视其为开国军师,配享宗庙。但自钱谦益在《列朝诗集》暗示、金堡澹归在《列朝诗传序》中明言刘基有遗民心态之后,400多年来一直未有很好的回应。其实,刘基的仕明,几番荐举征聘,绝非轻出;出山之后,又多有荐人,则显非如钱谦益所谓"迹与而心不与",实出"天命有归"的志愿;后来生出的遗逸之想,乃是不尽其志的牢骚心态而已;而其荐人之举,在明初的政治环境中,尤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8.
钱谦益《列朝诗集》叶小鸾传是据叶父绍袁编《午梦堂集》摘编改写而成,所谓"吴门有神降于乩,自言天台泐子"即指苏州金圣叹。其于三十岁左右时,频繁扶乩降神于吴中,与吴江叶氏有着密切交往。有关事迹在《午梦堂集》之《续窈闻》等篇目中有详细记载,是研究晚明的金圣叹活动和江南士风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曹丕《黎阳作》三首“句格纵横,节奏缜密,殊有人气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与他清丽哀婉“有公子气,有文士气”(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七)的多数诗篇相比,别具一格。弄清楚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对于探讨曹丕的诗歌创作道  相似文献   

10.
清初吴乔所撰《正钱录》今已不传,综合相关材料可以考知《正钱录》写于康熙八年之前,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诗人小传而发,属摘瑕纠谬之作;其观点“疑讹弘多”,受到时人的激烈批评;吴乔之撰《正钱录》出于挟嫌攻讦,同时与明中叶以来士林狂诞风气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严羽生平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大量诗话中最具有理论色彩的少数杰作之一。但在文学批评史上,它也是一部争议较大的诗论著作。如明胡应麟指出:“南渡人材,远非前宋之比,乃谈诗独冠古今。严羽卿崛起烬余,涤除榛棘,如西来一苇,大畅玄风。昭代声诗,上追唐、汉,实有赖焉。”这里把严氏比作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达摩,对其诗论也可谓推崇备至了。清初的钱谦益却尖刻挖苦说:“目翳者别见空华,热病者旁指鬼物,严氏之论诗  相似文献   

12.
《咏史》这首诗,收入作者自编的《破戒草》,写于清道光五年十二月(1836年1月)。当作者客居昆山,目睹东南地区形形色色的“名流”们的卑劣行径,和清朝社会政治的黑暗,深有感慨,便以《咏史》为题,写下了这首讽刺现实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咏史》名篇的,始于东汉班固;至晋朝左思,咏史诗有了新的变化。明朝胡应麟《诗薮》称:  相似文献   

13.
陈焯<宋元诗会>编纂体例承近效钱谦益<列朝诗集>,远仿元好问<中州集>.其特点是以诗存史,表现在排序以帝王为先,收罗范围广备,诗人小传详备精致.王士禛对<宋元诗会>评价不置一辞,实际评价不高,多由其编纂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14.
后世史家与读者认为元代文治逊色于武功,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除了杂剧能独有斐然成就,其他只是零星点缀。所以在对中围诗歌的研究中,元代诗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元代诗歌自有一代诗史的规模,也自有其特色。元诗紧承宋诗之后,却与宋诗迥然有异。在中国诗歌史上,元诗自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胡应麟《诗薮》评论元诗:“上接大历、元和之轨,  相似文献   

15.
<正>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同为“乐府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可见,《木兰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但对它产生的时代和表达的主题,历来争论很大.在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向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16.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情是主体内心的感情,景是外在于人心的客体,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互动、交融,方能达到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木公年谱     
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个时期的纳西族诗人、丽江第八世土司木公,在治理地方、推动汉文化传播及民族文化融合、汉语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与当时著名文士多有交往唱和,张志淳、杨慎、张含、李元阳等曾为其诗集作序或作评点,杨慎还为之编辑了《雪山诗选》,《列朝诗集》《明诗综》《御选明诗》《滇南诗略》《滇诗丛录》等总集亦有其传、其诗。由此可见木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孔融《临终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典论·论文》在评论“今之文人”时,第一位即为“鲁国孔融文举”。孔融为曹操所冤杀;作为儿子的曹丕,却无所顾忌地推崇他,可谓有胆识。诚如后人所说,“丕好贤知文,十倍于操”。 孔融(公元153—208)有《临终诗》传世。明·胡应麟《诗薮》云:“北海(孔融)不长于诗”,其诗“存者皆不工”。这种说法也许有道理。譬如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  相似文献   

19.
《庄子》意象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不曾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首诗作的庄周却常常与“诗人”这顶桂冠结有不解之缘。胡应麟在《诗薮》中就明确指出:“《庄》、《列》最近诗。”闻一多甚至认为庄周“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为什么作为哲学  相似文献   

20.
言为心声,文学史亦为"心灵史"。文学事况应即是"人"见于文学形态之活动,追踪史实不可徒以才与学为从事,而无视或轻忽具体时空中人的心与术。于动荡不定之乱离时世与进退失据真伪紊杂的人物,更需辨其心术而后论定其文学观。"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心迹虽复杂,但大节易认。其才大心高,事功心尤切,然不免识闇、志馁。《列朝诗集》,乃钱氏晚年以其诗学观所构架之明诗之史,关涉着树帜立坛坫,开宗派。是集专注于言诗,有意避开气节一类的因素,虽欲留一代诗人之精魂,然此"精魂"已被汰洗。"万物盛于丙,成于丁",以已逝之程嘉燧冠列一代,即示一代之诗大成于此,究之实际亦"成"于钱氏本人,"茂于戊"则蕴有"非我莫属"之意。晚近以来或称《列朝诗集》"实寓期望明室中兴之意",不免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