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秦晋联军大举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烛之武应郑文公之请,只身赴秦,成功地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撒军,瓦解了秦晋联盟,拯救了国家命运。且看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一段说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这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段说辞虽只寥寥125字,却充分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  相似文献   

2.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围郑,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郑伯起用老臣烛之武往见秦穆公,轻摇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联盟瓦解,秦穆公退兵解围,晋军还师,郑国转危为安。这是《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载的史实。全文不满三百字,却把秦晋围郑的原因、双方力量的对比、最终结果等纷繁芜杂的事件交待得清清楚楚。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下面试简析之。不卑不亢,欲擒故纵,是烛之武劝说艺术的第一个特点。烛之武入秦师,目的是求秦穆公退军解围。奴颜婢膝,一味哀求,会令人生厌,也无济于事;态度强硬,夸夸其谈,更会令人反感。烛之武的语言却不卑不  相似文献   

3.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精彩 ,可谓巧言善辩 ,各臻其妙。《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君的辞令引人入胜 ,非常漂亮 ,可谓点击要害 ,应对从容。秦晋围郑 ,完全与秦无关 ,秦国所以出兵 ,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 ,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 ,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 ,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 ,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紧紧地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 ,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说辞的巧妙还表现在 ,他奉命去说秦君 ,完全…  相似文献   

4.
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 )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公元前 630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缒城夜说秦穆公。他没有屈身乞求秦国退兵,而是客观详尽地分析了三国形势,准确地剖析了灭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继而又巧妙地施展离间之计,挑起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本板书横向标示秦晋围郑的形势;纵向总体标示本文情节结构,主体表明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各箭头之意十分明晰,不言而喻。 《烛之…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讲的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伯让烛之武出面单独与秦穆公谈判,晓以利害,终于说服秦穆公撤军,使秦晋联盟破裂,从而顺利解围,郑国得以保全的事。文章篇幅短小,人物着墨不多,叙事简洁,尤以语言描写见长,备显烛之武的说话功力。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请烛之武出面与秦军谈判。烛之武因早年不受重用,牢骚满腹无处宣泄,现正好借此机会发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委婉含蓄,其言外之意是:我年轻的时候您不用我,如今国家有事您才来找我,我不干,您另请高明吧,!”郑伯既惭愧又生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15,(3):55
<正>"东道主"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想了很久,决定深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为郑国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了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但它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们的矛盾,他对秦穆公说:"秦晋联  相似文献   

7.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缒城而出,进见秦穆公说:“(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秦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待客的主人,其方位的含义已不复存在了。如: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中写道:“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相似文献   

8.
邹忌以身边的小事,成功劝说齐威王悬赏求谏,广开言路;烛之武利用秦晋之矛盾,巧妙说服秦穆公撤军,保住郑国;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东道主     
春秋时,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弱小的郑国。面对危机,郑文公恳求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夜里去见秦穆公,他用谦卑的口吻,将灭亡郑国后秦国的得失说了一遍,又提起晋国不讲信义的事。在讲到保存郑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军.就因为选好了论辩的角度。 鲁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并分别占领了郑国的汜南和函陵。郑是小国,多年来在东齐、西晋、南楚的夹缝中求生;这一次更面临灭顶之灾。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郑国老臣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缒下去,夜见秦穆公。  相似文献   

11.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赴秦营,以三寸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烛之武何许人也,以年老体弱之身,能在国难当头,凭一己之力,巧妙化敌为盟,最终做出一番救国存家的伟业。关于该人的正式史料,留存记录的只有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12.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传文,内容是叙述秦晋之间的战争.缘两年前,(僖公三十年)秦晋曾结盟进攻郑国,后因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王,秦才撤军回国,并派祀子等人带兵入郑,协助郑国巩固国防,以抵御晋国.晋文公由于感激秦国曾助他回国掌握政权的恩德,两国关系并未破裂.两年后,晋文公死,晋国发生内乱,当时派驻郑国的秦使祀子便密报秦穆公,建议借机出兵袭郑,自己则准备作内应,以使秦王能完成既定的东进计划称霸中原,但袭郑必经晋地,因此,遇到晋军在殽山的阻击.本篇就是叙述秦晋两军战于殽山的史实.  相似文献   

13.
<正>【内容解析】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相对简单,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后使秦军晋军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1.本文言简义丰,意旨深远,对文中重要字词如"许""缒",需仔细体会,方可体会其语言之精,进而体会"春秋笔法"的妙处。2.了解秦晋郑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理清烛之武  相似文献   

14.
柯玉升 《家教世界》2014,(10):44-44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 果不其然,大难临头之时,年近七旬的烛之武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之武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果不其然,大难临头之时,年近七旬的烛之武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之武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  相似文献   

16.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左传》中的名篇早已为众人所熟知,人们对烛之武那超凡的智慧和胆量颇为叹服,仅仅三言两语,就将秦、郑、晋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展示得异常分明与透彻,促使秦穆公首先单独撤兵,从而瓦解了两大强国大兵压境的态势,使郑国这个濒临灭亡的小国,转瞬之间不但逃脱了亡国的厄运而且获得了与秦国结盟这一外交斗争的新胜利。因此人们对烛之武的才能赞不绝口,正是他出众的外交辞令改变了郑国的命运。然而,人们在赞美烛之武的同时,却不应忽略文中的另外三位要人,除了烛之武以外,还写到三位国君,即郑文公、秦穆公和晋文公。对这三位国君尽管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却依然十分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教学十余年,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讲《烛之武退秦师》。课上我情绪激昂,妙语连珠,细致生动地分析了烛之武之睿智之巧言。自我感觉其精彩细腻可谓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可是,最后总结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说自己并不觉得烛之武聪明,反而认为他的勇敢更胜他的聪明:烛之武当面指责郑国国君,表明自己的不满是勇敢;在秦晋兵临城下之时,“夜缒而出”是勇敢;将要亡国之臣只身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穆公直陈战争利弊是勇敢。学生话音未落,课堂就沸腾了。  相似文献   

18.
张灏 《学语文》2011,(1):76-76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开始劝秦穆公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是说你们两个大国来围攻我们这小小的郑国,好比两个大石头来砸一个小鸡蛋,  相似文献   

19.
<正>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年近七旬的烛之武老伯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老伯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事情的发展看似一步步地朝着郑文公的设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殽之战,是指秦晋之间发生在殽这个地方的一次战争.秦国原是西方小国,襄公时被封为诸候,到穆公任好的时代,国力日益强盛,才开始向外发键,欲称霸中原.先前,秦晋两国的关系基本上是合作的,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也曾亲自支持和扶助晋惠公夷吾和晋文公重耳,并把女儿文赢嫁给晋文公.但是,在创立霸业的过程中,秦逐步地沦为从属地位,双方的内在矛盾也随立越来越尖锐,渐渐地由同盟转为争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