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美点赏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以“镜子”为话题的文章通常的立意,而《迷宫中的自我》一文却别出新意,把“自我”和他人都看作是一面镜子,这镜子不仅映现自己,也映照别人。自己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别人,别人作为镜子,也可以映照自己,自己和别人的一生都带着一面镜子,谁也无法摆脱被镜子映照。人的一生就是在相互“映照”中不断完善。以人为镜,可以反躬自省,以找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自己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之间的差距,以便“再造一个理想的我”,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漂亮的演出,展示自己的神韵和丰采。生活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堂吉诃德》的考察发现,《堂吉诃德》的叙述层并非通常所认定的只有贝南黑利和“我”两个层次,其中还存在其他隐在的和被误读的叙述层次。本文基于这个认识对《堂吉诃德》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堂吉诃德身上的“知识分子”气质经历了三次变化:在漫游之前,隐居在书斋中的堂吉诃德是一位典型的“书斋型知识分子”;在漫游过程中,在现实世界中行走的堂吉诃德是一位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介入型知识分子”;在被打败后,堂吉诃德认清事实,放弃骑士梦想,成为一名回归隐居生活的“妥协型知识分子”。堂吉诃德“知识分子”气质的变化表明,其漫游是专业理念和社会现实间的错位导致的失败经历,同时也是对其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自讽。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导航《堂吉诃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世界各国翻译出版了一千多次,成为读者普遍熟悉和喜爱的世界名著之一。2002年,由诺贝尔文学院等机构举办、五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位著名作家参加的“人类伟大作品”评选活动中,《堂吉诃德》被推选为“人类最伟大的作品”。2003年,英国《观察家报》评选“过去三百年中必读的一百本书籍”,《堂吉诃德》再次位列第一。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尘衣: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文学评论家称其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堂吉诃德》涉及理想与现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或许愿意从更多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世界名著.所以,“悦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不妨带上这样一些问题: 堂吉诃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是“疯子”还是理想主义者? 作品反映的是塞万提斯不喜欢、讽刺骑士小说,还是对骑士小说的别样怀想?  相似文献   

6.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人造黑人》中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变化,其经历了从在“镜子”前陶醉于想象的主体统一性、随后发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性到最后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主体“统一性”的变化过程。他失而复得的主体统一性不过是想象出来的又一个理想自我。  相似文献   

7.
李迪 《文教资料》2014,(29):149-152
镜子是电影中的常见道具,而精神分析在电影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着电影的创作,甚至成为了电影表现的对象。镜子这一道具在电影中,有着认知与迷茫两层不同的寓意,镜子之所以能承载这些含义,主要是取决于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其赋予的丰富文化特性。而其相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则主要涉及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拉康的“镜像阶段”等,只有对自己有理智的认识和对于本色的坚持,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人文”一词都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后者是指为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文艺复兴时期为反对中世纪教会权威的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和人性的禁锢,恢复了人本身的自然本性,诞生了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索。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觉得他是一个可笑的人物。无论是他的言语还是他的行动,都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旅店当作城堡,不顾自身的实力乱冲乱杀,真是傻得厉害。然而仔细一想,堂吉诃德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吗 ?堂吉诃德对于自己所信奉的理想的执著和坚持,又让人觉得他傻得可爱,并进而产生敬佩之情。 简评:这篇小评论体现了人们对堂吉诃德的接受过程,并且能够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相联系,显示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 《堂吉诃德》——【学生鉴赏例文】$山西省实验中学!高…  相似文献   

10.
一、总体阅读思考一、从文题看,你能知道这篇文章的文眼吗?副标题有什么作用? 二、作者“有感”的“感”主要指什么?他发了哪些“感”! 三、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该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堂吉诃德》这部经典作品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作出自己的解释,焦点又都集中在对堂吉诃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塞万提斯赋予了堂吉诃德不同的文化身份。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所产生的矛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本文从堂吉诃德的多重文化身份的角度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2.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但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人文主义的缺憾;哈姆雷特以人文主义的理想为精神支柱,坚持与封建社会的罪恶势力斗争,他的战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文主义的高扬。通过对这两人物形象做比较,揭示出人文主义在他们身上的背离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莫须有先生传》深受《堂吉诃德》影响。两部作吕不仅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诸方面有相似之处,体上,游戏的笔调、“涉笔成”的结构,也是两部作品共同的审美特征。《莫须有先生传》可以说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4.
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矛盾性和多重性的立体层构,作为一种典型,它蕴涵和揭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些本质的东西往往是穿透历史的,具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不同时代读也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开掘和拓展,读的这一再创造活动必然使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再则,作在孕育这一形象时具有复杂的精神心理状况,作精神心理的断层和转换活动也使这一形象呈现出寓言化的、精神错位的色质。这一切都使唐吉诃德作为一个卓越的学形象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本首先列举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义接受现象,继而从两个方面,即形象本体的特殊和读自身与所处时代的不同,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吉诃德形象本身具有超出一般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性格结构,因而给读提供了特殊的接受契机,由此造成这一特殊的接受现象。  相似文献   

16.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7.
《堂吉诃德》中叙述声音的复杂性导致了主题的含混性,同时也成就了《堂吉诃德》作为一部伟大经典的小说的地位。堂吉诃德起初只是被认为是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后来却被解读成一位可爱可敬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从叙述学角度,通过对叙述声音的分析重新把握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短篇小说《坎特维尔城堡的鬼》。与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的特点不同,虽然此小说也是一个有关鬼的故事,但由于故事发生在欧洲和美国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小说中鬼魂出没的场面却不再具有恐怖的效果,变得滑稽可笑但又蕴含深意。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首先从文化角度评述小说中"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调和;接着分析达成二者调和的小女孩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论证主人公西蒙爵士的鬼魂是堂吉诃德式的形象,而《堂吉诃德》是这篇小说的潜文本;最后,以《坎特维尔城堡的鬼》的双声性作结,揭示出这部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塑造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时,作家们都深刻地从哲学的高度观照人的精神领域,使他们成为人主义的艺术结晶。同时,从堂吉诃德到阿Q身上的某些人类的共性及个性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人类在精神领域内的某种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堂吉诃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但是在他的性格之中,却有着坚定的理想主义信念。他有为了个人理想和社会正义而努力奋斗的骑士主义精神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观。通过他与阿Q的一些比较,也能发现他内在的理想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