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学术泰斗之一。青年时代即淹贯经史,著称当世。他是我国近代历史农业地理的开拓者,在此基础上,其研究遍及广博的领域,如黄河船运史、历史城市地理等。在中国军事历史地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尤为重大。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则是其研究历史地理的课题大本营。  相似文献   

2.
分析上古五帝时代黄河故道与保定的历史地理关系,论证五帝之间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及其在保定周边地区的生存、生产与政治活动,找出一条五帝文化以保定为中心的传承与发展轨迹,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精神生活、民族性格的文化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早在更新世界初期,就有人类在我国的土地上生活。最先他们生活在以昆仑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在距今300-200万年前,他们沿着黄河和长江逐渐向其中下游地区递迁和拓展,从公元前六千年开始至公元前二三千年的尧舜禹时代,城池和居民聚落及祭坛建筑遍及黄河、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以长江为轴心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为轴心的北方(即中原)文化的两大文化区。大量史实证明:我国已有七千年以上的文明史。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4.
书讯     
我国知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编著的《河山集》二集,将于今年国庆节前后由三联书店出版。本集共收近期论文十二篇,目录如下: 一、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 二、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侧蚀 三、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下切 四、论还渭清浊的变迁 五、周原的变迁 六、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 七、论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微 八、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攀讨今后治河的方略 九、论《禹贡》的著作年代 十、与辛树帜先生论《禹贡》书 附:辛树帜先生的来书 十一、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执遗迹的探索 十二、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  相似文献   

5.
汉水、渭水流域在汉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水与汉水分别是黄河、长江最大的支流 ,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从这里走向黄河、长江的中下游 ,形成了极富凝聚力的华夏族———汉族。秦汉隋唐时期 ,华夏文明光彩夺目 ,不仅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 ,而且也是汉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时期。汉民族因汉水而得名 ,凭渭水而壮大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原作家群"对黄河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表达,是我们深入挖掘、 阐释黄河文化价值所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之一.黄河是李准生活与创作的情感地理,作家对黄河浓重的"恋地情结",表明黄河流域是哺育文学艺术家的一个重要摇篮.《黄河东流去》以郑州花园口决堤事件为叙事起点,其"黄河"意象饱含着中原大地的沉重苦难,是...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华夏文明植根于黄河文化,这不仅因为黄帝的陵冢在陕西境内毗邻黄河的黄陵县,而且炎帝的故里也在陕西境内渭河边的宝鸡。理清炎帝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是近年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地质演变的历史,论述了渭河本是黄河故道,炎帝文化同黄帝文化一样,同源于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联系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渭河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和地理分布区类型;通过数学聚类的方法,分析渭河河岸带与其他9个毗邻的河流植物区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渭河河岸带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共有59科、193属、277种,其中110属(占总属数的56.99%)的种子植物是温带地理成分,45属(占总属数的23.31%)是热带地理成分。研究认为渭河河岸带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性质。(2)经过聚类分析得出:渭河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与黄河植物区系亲缘关系最近,与乌江、香溪、嘉陵江等河流的关系稍远,与延河、汾河差异明显。研究认为植物区系成分具有纬度地带性,纬度越低,热带地理成分越高,纬度越高,温带地理成分越高。  相似文献   

9.
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于1987年2月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成立。它将开展对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承担有关业务咨询,为西安地区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日本《历史地理》杂志创刊初期的学科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历史地理》杂志于1899 年(明治三十二年)在东京大学文科大学创刊,系同年成立的日本历史地理研究会会刊,其问世之早,概因西学东渐的影响,也与该校聘请的德国历史教师里斯任教有关。杂志创刊初期涉及到历史地理研究的范畴、内容、资料、方法及名称等问题,就其学科概念予以综合考察,尽管当时已有“历史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部分”的看法,从这一时期的主流倾向加以分析,所强调的仍属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地理。本世纪初,清朝实行学制改革,取法日本等国,“历史地理”术语便随着日式近代学制一同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1月17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启夏苑召开.我校副校长萧正洪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西北环发中心副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社教研究员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陕西省文物局、秦兵马俑博物馆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和我校相关单位的师生100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繁荣的工商经济及多种文化的长期交融,形成了天水灿烂的历史文化。1994年1月,天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可以概括为:区域自然环境特色———陇右门户、陇上江南;历史文化特色———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秦早期文化的多元融合;城市物质环境特色———两山夹峙、五城相连。天水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应该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整治中着重保护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充分体现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3.
清代铜瓦厢改道前的河患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又以其奔腾不羁、河患频繁著称于世。黄河的变迁是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的。研究历史时期黄河河患的发生及其治理,对于今天根治黄河的伟大事业是一件有益和必要的工作。本文试就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其间二百一十一年的河患及其治理作一初步探讨。一清代铜瓦厢改道前黄河的鸟瞰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当地地理特征、经济、文化、历史、习俗、人物等社会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镇安县方言地名,解读其蕴藏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统计河南历史名人,着重探讨河南历史名人与黄河文化衍生互动关系。河南历史人物在思想、文学、政治、科技方面的建树与成就,共同铸就了黄河文化的兴盛。河南历史名人对黄河文化的贡献,反映了河南在黄河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分量。因此,充分挖掘利用河南名人文化资源,在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山集·三集史念海 人民出版社1987.12中国的运河史念海 映西人民出版社1987.12开元天宝时期的长安文化史念海 《唐史论丛》第一辑10盯.1隋唐时期黄河上中游农牧业地区史念海 《唐史论丛》第一辑1987.1唐代河北道北部农牧业地区分布史念海 《唐史论丛》第三辑198了陕北的地理特点和军事价值史念海 《文史集林》第二辑1987.1关中的军事历史地理史念海 《文史集林》第二辑论西周时期农牧业地区分布史念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三辑1987新秦中考史念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四辑1987中国古都色议史念海 《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1987.3隋唐时…  相似文献   

17.
论济水和鸿沟(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水和鸿沟都是古代的水道。济水是一条自然水道,其形成在有史以前,直到汉代还是畅通无阻。鸿沟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包括几条河流,自成一个系统,从战国时期一直流到秦汉时期。济水和鸿沟流经的地区都在华北平原。济水在其畅流时被人们当作四渎之一,是和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大河流。为什么叫做渎呢?是因为这四条河流都是独流入海,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黄河、长江和淮河是符合这样的意义的。只有济水并不是如此。济水的发源地据说在现在河南的济源县,是在黄河以北。可是它的流经的地区却主要在当时的黄河之南。因为当时的黄河是由今河南荥阳县向东北流去,而济水却由荥阳县向东流去,经今山东济南市北,再东入于渤海。就是说它横越过黄河并和黄河相互成了交叉的状态。两相交叉的地方就在今荥阳县北。一条河流怎么能够横越过另外一条更大的河流而不受到相互的干  相似文献   

18.
《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以一种前沿理论为指导,把勾吴文化置放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这两种不同文明形式之间交融与冲突的交岔点上加以考察,高屋建瓴地俯视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对苏州的历史文化作出相当清晰和精辟的现代阐释,形成吴文化评述的新视角,对于吴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何改变黄土高原的落后面貌,是当今我国学术界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研究这个课题。继《河山集·初集》(三联书店,1963年初版,1978年再版)和《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出版后,作者又于1988年推出了《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三集》),该书共收集作者近年历史地理论文12篇,其中有3篇是首次发表。全书除1篇论长江流域外,其余11篇均为有关黄河流域地区的,中有专论黄土高原者5篇。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爱好者,掩卷之余,试述几点感想。一、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不断探索,不断求新,是《三集》的一个显著特色我国历史地理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一个不断丰富、逐渐完善的过程。用已有理论指导研究实践,靠实践经验推动理论发展。《三集》对我  相似文献   

20.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是适应当前高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形势,由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两校进行横肉向联系和协作,于1986年共同创办的,所址现设在陕西师范大学。该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历史地理专业毕业的史学博史2人,另有历史地理专业硕士、博士生82 。研究所所长由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担任,西北大学李之勤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上官鸿南副教授担任副所长。该所人员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各个领域,已出版专著10余种,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之一。史念海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