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思维方式角度分析英、汉物称与人称形成的根源及语言形式的各种差异,指出英语多物称源于英语民族的客体思维方式,汉语多人称是受汉语民族主体意向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并针对物称与人称影响下的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被动句式与主动句式、“it”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三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的翻译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2.
胡晓 《文教资料》2009,(35):35-36
英汉句子主语功能迥异,英语句子多物称主语而汉语句子多人称主语.英语句子建构在“主语一谓语”主轴之上.而汉语句子以“话题-评述”结构为特点。这些差异使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常常有主语缺乏、主语不当、语义衔接不当等问题。本文分析了上述差异及其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英语的物称倾向与汉语的人称倾向是英汉句法的一大差异,但学界过分强调了英语的物称倾向,同时忽略了汉语中的物称表达。基于此,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语料,分析了英语非人称主语句的使用频率,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划分。然后探讨了英语中"无灵主语+有灵动词"的汉译情况,总结了汉语中的无灵主语表达。  相似文献   

4.
本论述了英语的物称倾向和汉语的人称倾向,并从被动语态,it以及抽象名词三个角度分析了二在主语与动词的使用上体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汉英翻译中,主语的选用乃重中之重,决定着整个译文的谋篇与布局.而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中主语的表达大相迥异.本文针对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汉英主语中的映现初步讨论三个问题一、汉民族重主体意识、西方民族重客体意识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主语常体现为"人称",而英语主语则以"物称"居多.二、汉民族重整体与直觉、西方民族重分析与理性的思维方式分别导致汉语重"主题"而英语重"主语".三、汉民族求同、收敛和西方人求异、开放则直接影响到汉英主语长度与繁简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汉语多用有生命的词语作句子的主语,并较多地使用拟人手法,行为主体或句子主语常常由人或以人为本的机构来担当。这就是汉语突出人称的句法修辞倾向。与汉语不同的英语句法修辞特点之一就是物称主语,也就是以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作为主语的句法修辞特征。在文体正式的商务英语中,这种句法修辞倾向就更明显。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这一差异,对于我们英译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与警示。  相似文献   

7.
燕南 《英语沙龙》2010,(6):44-45
句子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但以什么作句子主语,英语与汉语是不同的。英语常以事物作主语,而汉语常以人为主语,这也反映了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的世界观有差异,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所以把英语译成汉语时往往要改变主语。  相似文献   

8.
英语句子中的主谓关系同汉语句子中的主谓关系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子中的谓语要和主语(包括名词、代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或从句)在人称和数方面保持一致,而汉语未必。英语中的主谓一致问题常常令许多同学头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的规律。一、主语的人称对谓语的影响主语的人称对谓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词be上。如:Iamaworker.Youareanhonestboy.He/Sheisastudent.Thatisaninterestingstory.Hisparentsareworkingonthefarm.这种主谓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be”动词兄弟仨,“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中,没有主语的句型很普遍;对于这些句子我们在英译时需将隐含的主语补上,以合英语语法习惯。在翻译汉语无主句时,经常使用以下四种方法:①补上人称代词作为主语,这是在口语体翻译中常用的一种办法。②补上语义比较虚泛的名词当主语。③转为英语被动语态,这种办法常用于正式文体,例如常见于科技论文之中。④将汉语句子中的其他非主语成分转成英语主语。  相似文献   

10.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语言结构存在诸多差异,诸如汉语是典型的主题突出型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正确处理这些差异有利于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本文以莫言的"诺贝尔奖讲座"的英译文中的例子来探析葛浩文在汉译英中主题向主语转换的基本翻译方法,比如主语的选择和转换、主语的增补,以及人称主语与物称主语之间的转换,以期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更多有用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汉诗中的人称代词多为隐性人称代词,而英语中人称代词则需要明示。由此,人称代词的翻译成了汉诗英译中译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根据人称代词的分类——即显性人称代词和隐性人称代词,以关联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汉诗英译中对人称代词的认知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对于汉诗中显性人称代词的翻译,其本质是进行符码转换;而对于隐性人称代词的翻译,译者需要进行认知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以推导出具体的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2.
过去对古诗英译本的评价都反映了评论者的主观思想,达不到公正客观的希望,正所谓众口难调,不同的评论家对同一篇英译本可能持截然不同的态度。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的出现为评析古诗英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理论依据。本文从语篇功能分析出发,用主位—述位系统、信息结构系统和衔接系统对唐诗《静夜思》及其三篇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语篇功能分析在古诗翻译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3.
英文诗歌与汉语诗歌在音系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分析了音系上的三个主要特征:音乐性;节奏性;压韵性。阐释了英汉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要辨证地看待英汉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Ivanhoe的三个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汉译时许多第三人称指称词和关系代词或省略,或替换,或还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合理处理代词的翻译。同时这种差异可作为一参考变量应用于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范围很广,频率很高。因此就某一方面而言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可以通过其对代词的使用正确与否进行考证。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误用是代词误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英、汉两语对代词的分类,汉语的负迁移,学习者思维定式角度测试分析了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误用的原因并阐述出人称、物主代词的误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英汉第二人称代词作为语言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显示言语交际双方的身份差距和亲疏有别。运用权势和同等关系原则,对英汉第二人称代词进行研究,发现同等关系对英语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权势原则对汉语影响较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等关系对汉语的影响力逐步加大。该研究能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由“枫”“霜”在不同诗篇中的意义嬗变引出主题与主题倾向范畴,试图从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视角探讨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词汇概念语境化意义嬗变规律,分析了“枫桥夜泊”四种英译文,对古汉诗翻译过程中微观语词概念语义生成的主客观理据性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将简洁的汉语句子译成复杂的英语句子,往往需要使用一些增补手段。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而需要的增补主要有:增加冠词、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连词、介词、助动词等;为了保证意思清晰完整而需要的增补主要有:增加名词、代词、副词、分词短语等。  相似文献   

19.
汉语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这种特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需要更大的胆识。  相似文献   

20.
运用语篇分析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观点,从语篇功能的视角,在实际的语篇中考察动态的语言应用。旨在考察汉语指示代词这/那和英语指示代词this/that的语篇功能,探求汉语和英语指示代词在语篇中使用的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