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它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等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和浙江的广大山区。畲族操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人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话完全不同。该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喜庆之日,这里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或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  相似文献   

2.
一位初中同学来信说,在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因性情不同而导致“不合群”,“急性”人与“疲沓”人难凑一起,“快言快语”者和“老成持重”者凑不到一起,“文质彬彬”的人同“龙骧虎步”的人难聚首一处。这种现象对同  相似文献   

3.
畲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在全国的人口,约有三十六万余人,散居于粤、闽、浙、赣、皖等省。而浙江畲族约十五万余人,大致分布在金、丽、温一带。畲族,解放前俗称畲客或山客。畲的本意是“烧榛种田”,即山居刀耕火种,指用原始耕作技术垦种山地的农民。称“客”是他们因社会变革、兵乱、受封建官僚地主和大汉族主义压迫而颠沛流离,经常迁徙搬家之故。畲民在宋元两史及宋季三朝政要等古  相似文献   

4.
畲族     
<正>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江西、广东和安徽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大部分人讲当地方言。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福安市有少数民族6 2万人 ,其中畲族人口达5 8万人 ,是福建省畲族最为聚居的县市。畲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 ,经济发展滞后,尚未摆脱贫穷 ,畲族少儿从上初小到完小直至升初中 ,本不容易 ,尤其一些畲族特困女童 ,读完小学而无法升初中。1999年秋季 ,福安市有53 %畲族特困女童小学毕业未升中学 ,还有123名小学畲族特困女童面临失学。“含苞盼寸露 ,饿婴待母乳” ,福安市委、市政府在贯彻执行福建省委《关于加快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 ,十分重视畲族特困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就读工作 ,由…  相似文献   

6.
在粤东地区,特别是潮汕地区,闽方言跟客家方言同时存在于一个镇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还出现同一个村使用两种方言的情况。该文以揭东县龙尾镇为例,通过实地的调查考证,真切地揭示了该地区闽、客方言地理分布的现状。影响龙尾镇这种闽、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经济、婚姻等,进而推测出这种分布情况演变的趋势是客家方言不仅没有呈消退态势,反而是潮汕方言呈弱势之态。  相似文献   

7.
畲族先民最早居住地在何方?畲族是哪个地区的土著民族?民族史学界一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1.蒋炳钊教授认为“闽粤赣交界地区是畲族原住地,畲族是古越人的后裔”;2.徐规、施联朱两位教授认为“湖南武陵地区是畲族发源地,畲族来源于晋汉时期的‘武陵蛮’”;3.陈元煦教授认为“闽省是畲族的原住地,福建土著间人是畲族的先民”;4.最近,郭志超副教授提出“闽粤赣交界地区是‘山都’越人(包括本客人)的原住地,山都人与畲族文化习俗大别,畲族不可能与山都人同为本土越人之后。畲族是由湘经粤北迁入粤…  相似文献   

8.
畲族族源问题讨论展开以来,已初步形成越人后裔说;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以及“南蛮”中的一支说。近见施联朱先生《畲族来源与迁徙》一文,进一步阐述畲、瑶同源于武陵蛮的主张,这使畲族族源讨论又前进了一步。但笔者对于施先生根据其引证的资料所作的结论,尚难苟同。畲族与武陵蛮在其民族形成的历史上迄今尚找不出任何亲缘关系,说它们各是“南蛮”中的一支则可,把“南蛮”中的“武陵蛮”硬说成是畲族的族源,则未免缺乏必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畲族,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少数民族。畲民自称“SHANHA”(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以“大分散、小聚居”形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省的山区、半山区,主要在闽东和浙南。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在大陆人口数为709592人,台湾还有数万的盘、蓝、雷、钟姓人未计入。  相似文献   

10.
清代和民国时期畲族教育变迁史略黄新宪畲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人口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数十个县中。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其内部使用的语言类似客家语,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文在畲族地区广泛使用。清代和民国时期,在长期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河源客家方言的使用现状及保护客家方言资源的重要性,提出挖掘和利用客家方言资源的途径:政府部门科学管理和规划,挖掘和利用客家方言资源;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树立和加强市民对方言的保护意识;创作客家方言艺术精品,传承和保护文化“原生态”;以校园为阵地,传播客家文化和客家方言。  相似文献   

12.
赣方言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2%强,分布于江西的北部和中部。  相似文献   

13.
畲家人自称"生哈"或者"山哈",喻意自己是住在山里的客人[1].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总人口为708 651人,主要分布在浙、闽、赣、皖、粤等七省80多个县(市)里的部分地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浙江、福建地区.畲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直以来通用汉语.全国的畲族一般都使用双语制:与其他民族人民进行交流时  相似文献   

14.
正我出生于闽东,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名叫蓝贵眉,畲族人,家住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亭坪村。她在1964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作为畲族代表进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老人现已93岁高龄,她将早年自制的畲族服饰珍重而神圣地保存至今。这一切便是我畲族情结的源头。闽东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当地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畲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  相似文献   

15.
闽东畲族教育的现实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东畲族教育的现实与超越郭少榕闽东有畲族人口约16万人,占全地区人口的5.44%,是畲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多种原因,闽东畲区教育仍较为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应从根本上改变闽东教育和经济的落后局面,在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缩小畲族...  相似文献   

16.
畲族族源有炎帝说、秦献公之后和高辛之后等说法。闽南畲族分布于漳浦、华安、晋江等地,虽然汉化程度较深,但是,其民间信仰以盘瓠为中心的祖宗崇拜,同时也信仰汉族神明,可是不喜欢塑雕像供奉;重视巫术“做生”,其信仰与汉族有较大的区别。这些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的做法,表现了独特文化心理,值得学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海燕 《丽水学院学报》2000,22(2):47-48,64
对人手指指毛分布的研究,具有人类学价值。世界各地对人手指指毛的分布进行了不少的调查研究,有许多关于手指指毛分布类型的报道。近年来,我国各专家学者对我国各民族的手指指毛分布特点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本文就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手指指毛的分布特点作一综述。1各指近侧指节指毛分布、偏侧组合分布及偏侧方向分布 文献[1]作者对我国畲族聚居的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畲族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人近侧指节均生有指毛,而远侧指节不生指毛。对近侧指节指毛位置的分布不均衡,即偏侧现象,按常宝林分法为五型,以Ⅱ型为最多,其出…  相似文献   

18.
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源自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故在古代即被称之为“华夏”或“中华”,也有“夏”、“诸夏”、“华”、“秦人”(秦朝)、“汉人”(汉朝至唐前)、“唐人”(唐朝)等史称。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其人口超过十亿,占中国总人口的91.59%。由于人口众多,故其分布极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和松辽平原。汉族操汉语,属汉藏语系,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种主要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源于象…  相似文献   

19.
湖南客家方言主要零星地分布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湘东长条形地段,这种分布格局与罗霄山、湘江等山川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历史移民、文化区域等不无联系。湖南客家方言的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方言尤其是方言分布格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有明一代,在赣南、闽西和粤东北这一毗邻区域,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人口流动现象。伴随着日趋频繁的人口流动,赣闽粤边的社会动乱也日甚一日。南赣巡抚的设置,特别是王守仁在南赣巡抚任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是赣闽粤边移民社会“土著化”进程中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客家方言群在赣闽粤边的基本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伴随着赣闽粤边移民社会的“土著化”进程而奠定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