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2006,(9):I0009-I0009
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叫做苏秦,一直立志当宫,为此他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带在身上,到各国周游,可是每个国家的国君都不喜欢他,最后他只好回到了家里,他的家人同样不欢迎他,人们都说他是败家子,他的妻子自顾自地织布,连话都不跟他说。当时的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但是他没有怪他们,而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更加努力读书,晚上害怕自己睡着,就把自己的头发系到房梁上,注意力不集中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几年过后,他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国君的欢迎,最后竟然当了六个国家的宰相,当他再次回家时,所有亲人都跪在路边迎接他,每个人都称赞他有本事。  相似文献   

2.
话说在萨维尔村,有个理发师挂出了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就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因为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上所言,他只给村中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就不能给自己理发。因此,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张大鹏,2004年全国重点大学毕业,毕业三年的他现在是一家培训公司营销总监兼讲师。他说自己是职业规划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张大鹏在大学就对自己作了职业生涯规划,从毕业到现在,他沿着大学时的职业规划一直走到现在,虽然在这几年里有几次工作的转换,但他的目标始终没有变,一切都是职业理想为中心,逐步将其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在忠于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同时他找到了自己,也做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母亲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不一定都会欣赏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但要想让自己的孩子逐渐地改掉缺点,发挥优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学会欣赏和鼓励自己的孩子。   我的儿子五岁了,也是一个缺点不少的孩子。他任性执拗,内向胆小,且比较自私。因望子成龙心切,我一直对他要求很高,经常训斥他。他内向胆小,见了人不说话,我见了人先抱歉地说:“这孩子真没礼貌。”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认可了,破罐破摔了,见人更是无动于衷。幼儿园里发小红花,别人问他得了没有,他不吭声,我先惭愧…  相似文献   

5.
标签儿     
刘建伟 《小学生》2005,(10):12-13
维克在上小学的时候,别人都说他是一个差等生,老师也断定他根本没-法儿学到毕业,还不如早点退学到社会上去当学徒或是打小工。他自己也在无形中接受了别人对自己的这些评价和看法,从而感到很自卑,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差等生。他一直做一些临时小工,因为他相信自己只有这点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琦云 《音乐世界》2010,(10):118-121
为了一部舞台剧,他放弃了出演偶像剧的机会;为了自己一直坚持的梦想,他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EP。郑元畅是一个懂自己的人,他的每一步都走得不紧不慢,但却都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7.
曹圣龙 《教育家》2004,(1):98-99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是生而自由的,他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是自己的主人。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构成了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多年来,当我们习惯性地美化、神化教师职业时,却忽视了为现代教师人格的塑造注入新的营养。  相似文献   

8.
他对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是否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而在于他让教育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回归了教育“常识”。  相似文献   

9.
法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伯桑,以短篇小说称于世。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平凡的小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如《项链》、《羊脂球》等。《绳子的故事》也是其代表作。一个不到六千字的短篇,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国北部诺曼底小镇戈什维尔广场的集市上热闹非凡,“作为地道的诺曼底人”的奥什高纳老爹,在走向集市的路上发现地上有一段绳子,因为“他十分节俭,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都应该捡起来”,于是他捡起了绳子。就在起身的一瞬间,他看见与自己吵过架的马具皮件商马朗丹正盯着自己。他觉得让仇人看见自己从泥地上捡起一根绳子很丢人,于是赶紧藏起绳子,又假装在地上找寻了一阵才走开。不久,有人丢了钱包,马朗丹就向镇长报告奥什高纳捡去了:于是,奥什高纳无论怎么解释,也百口莫辩,无人相信他是捡了绳子。后来钱包被人送还了失主,奥什高纳以为自己清白了,但人们还是不相信他,认为是他指使同伙将钱包交回,进而叫他“老滑头”、“老狐狸”。奥什高纳蒙受了无法洗刷的不白之冤,于是他愤怒、羞耻、喋喋不休,象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讲述自己的不幸,用各种证据来为自己辩解,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但人们依然不相信他,嘲笑他,最终击垮了他的精神,使他忧郁而死。临死之前他还不住念叨那根绳子。  相似文献   

10.
入冬以来,儿子早晨穿衣服成了我最头疼的一件事。上大班的儿子如今也有心眼了,你喊,他却假装大睡根本不听,或者趴到被子里跟你藏猫猫。因为赶时间,气得我火冒三丈,最后还得拉他起来给他穿,那头疼劲就甭提了。忽有一日早晨,我刚起床,儿子便探出头来问我:“妈妈,七点了吗?我七点得到幼儿园。”我随口说了句“快了。”只见小家伙也不怕冷了,一骨碌爬起身来便自己穿衣服。见他手忙脚乱,我便上前去帮忙,他却把我一推,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衣服自己穿,今天我当班长,我更应该自己穿衣服。妈妈,你…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林清玄快60岁了。他每天对自己的要求是写3000字,不为发表,只是练笔,他说写作积累才会有突破,他不会放纵自己。  相似文献   

12.
乐嘉 《中学生博览》2012,(22):22-23
想不起来是看的哪部西片,一个古代的复仇者在血腥地成功杀死自己的仇人后,开始回忆自己的成长史。打小,他就告诉自己,永远都不可以忘记父母的仇。他想起他娘惨死的时候拉着自己的小手,告诉他一定要记住仇人的面孔,长大了以后要为爹娘报仇。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2005,(4B):7-7
12个月-18个月的宝宝最喜欢学习了、他很喜欢坐在饭桌前东抓西抓.但这时如果你嫌他把东西抓得到处都是或不时地打翻碗盘给你造成很多麻烦,不让他自己吃饭.那他就失去了最好的学习独立吃饭的机会。等到快2岁了,你想“哎呀,上托儿所要自己吃饭的,我该训练他自己吃饭了”时,  相似文献   

14.
他祖孙八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偶然进城,看那高楼林立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知道了做一个城里人的悠闲和自得,但他想。那不是自己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是那么聪明,他突然意识到了,应该让自己最喜欢的大儿子成为一个城里人,让他过上比自己好的日子。要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城里人,最简单(当然也可能是最困难的)的方式是让儿子上大学。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相似文献   

16.
那一扇门     
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愉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相似文献   

17.
考前辅导     
高引吭是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学生,不过他唱得不怎么样,考音乐学院的时候,父母背地里使了不少劲,他才得以如愿,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唱得不好,总以为自己有两下子。  相似文献   

18.
老张,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班的一位学生。一次数学考试,他在试卷的姓名一栏,居然不写自己的名字,而是龙飞凤舞地写了“老张”两字。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开脱——是不小心写错了。有谁会将自己的名字写错?明知道他是在狡辩,但为了不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我还是耐心与他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何林师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学生。他像一支红烛,点燃了自己,把光和热都给予了他们。可以说,作为教师他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  相似文献   

20.
赢自己一把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笨的孩子。功课咋样先不说,只知道每次开家长会,老师宣布班上学生的成绩,他老爸吊着一颗心只想早一些听到念他孩子的名字,结果念出他孩子的名字时,老师就做了完结式的停顿,接下去就说:完了。他老爸也不恼,只说:儿子,这世上许多人你无法比。你只跟你自己比。你只要每天能赢你自己。有一次儿子考试得了60分,乐得他老爸搂着儿子啃排骨似的,因为上次儿子只得了58分。后来这孩子机灵了,知道功课比不过人家,就不想再当什么牛顿、阿基米德了。他作文做得好,于是就每天写文章给自己看,让自己一天赢自己一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