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建高 《学子》2015,(3):75
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两部分,历史史实是历史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历史评论则是对历史史实的拓展与延伸,是后人对于历史事件发表的看法和观点。归根结底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现实服务的,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让后人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教师应该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既能够让学生熟知历史史实,又能够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和任务的方法。教师只有将学生"带"进历史时空,才能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就好  相似文献   

2.
历史资料是治史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没有历史资料的还原与再现,势必会造成历史课的单调、枯燥,而要使学生亲近历史也只能成为一种空想。脱离史料脱离史实的历史教学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不用史料不讲史实的历史教师不是真正的历史教师。因此,要想让历史课使学生感兴趣,必须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教材中引用的材料基本  相似文献   

3.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情境化非常重要。在历史情境设置方面需要避免误区,史料的引入要有针对性,史实的评论务须求真。要掌握好历史情境设置的分寸,做到人物成长经历的故事化、时代背景的风俗化、文献材料的情节化、文化题材的艺术化、当代历史与政治地理的综合化。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教法》2013,(8):101-107
历史素养培养要求更新和调整知识观,在知识传授上,注重知识+知识的"酶化"。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大致有三方面内容:具体史实内容,由史实串联组成的相关知识系统,以及由史实和知识系统传导出的历史氛围。历史素养培养更要关注历史知识的消化、分解、提炼和转化,关注它是不是发生了利于吸收、转化为有益于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提升的"酶化"。提高史实的"可溶解"程度,是知识"酶化"的基础和前提;而要加深对一个具体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就需要把它放到一定的知识系统中,通过认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每个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利用真实的史实和知识系统所包含的丰富历史信息,营造出具有强烈历史感的特殊氛围,也是促进知识"酶化"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让学生单纯地了解过去,而是通过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生存现状,更好地开拓未来。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带进历史场景,让学生深刻感悟历史,并从中得到启示,提高生存智慧。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一、阅读各种历史资料,生动再现历史作为历史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史实呈现给学生,如果教师平时阅读积累不足,课堂教学中必然史实缺陷,讲课枯燥无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科书处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交汇点上,是历史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教育研究和相关学科交融的核心话题,对历史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科书研究的基础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历史知识及其表达方式,它既反映国家事权的要求、学术界对历史教科书的定位,也反映历史教育实践的需求.其中,历史知识的选取、表述,以及它所呈现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中 ,应注意提高学生对史实的认识能力和对史实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首先要遵循历史学科的科学性 ,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根据历史学科的整体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的宏观眼光 ;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复杂性、多样性 ,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运动过程 ,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脱离史实基础的历史知识,或为无意中形成,或为有意造成,有的是故障歪曲和窜改,其特点为与史实有一定的联系而非正确的史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历史知识。这种情况,不仅见于古代史,在近现代史中也不少见。作为史学工作者,应做好辨伪与真求、提高与普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历史本身毕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想像与猜测。如何在主观的想像与客观史实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解释呢?毋庸置疑,史料作为研究历史的载体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与自然科学不同,作为历史学科,许多史实知识是确定的,加之以章节为主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覆盖率为重的考试方式,学生容易采用被动接受的学习态度,很少会主动探究,历史教师也自然偏重历史知识和现成历史结论的教授,结果,学生积累了很多历史史实,却很难理解其中的相互关联,更不  相似文献   

11.
许多民间故事往往与历史相结合,其中历史成分与史实相符合的可以称之为"历史认同",与史实不符的可以称之为"历史改造",尤其是故事中历史人物定位对史实完全认同而仅是某些历史细节有所偏差时,可以将这类民间故事称之为"变异的史篇"。浙江省宁海县《白龙救主》这则民间故事主要讲述了南宋末年名臣叶梦鼎受奸相贾似道迫害致死的故事,其中既有"历史认同",亦有"历史改造",塑造了两个与史学评价相符的人物形象,很好地体现出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变异的史篇"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孙宏 《教师》2012,(15):48-48
历史教学的任务是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史实的基础之上形成一定的历史观。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过分强调学生对于史实的记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历史课堂往往是死气  相似文献   

13.
历史概念是指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具体性。历史概念是对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因而在阐述历史概念时必须顾及具体史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本身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前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本与真,也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过程和功能。历史教育的本就是历史教育的过程。通过历史教育,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历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进而关注周边社会。二是通过让学生将学得的史实与现实对照,分析其得失,培养学生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鲍丽倩 《历史教学问题》2015,(3):130-132,30
<正>历史学是作为主体的历史学家对史实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由对史实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两部分组成。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引入到历史课堂中的"对史实的客观表述"称为史实型材料,把"对史实的主观认识"称为观点型材料。正是由于这两类材料的客观及主观的本质差异,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将史实单纯看做记忆对象,以及将观点当做史实、以论带史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对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情境的处理产生了两种偏差:一种是在引用课外材料时缺乏针对性,因补充得太多太杂而冲淡了主题,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任务未完成;另一种是在史实的评论上,个人的主观色彩太浓,使人与事失真。那么,如何掌握好情境的分寸呢?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讲人物时:将其成长的经历故事化讲历史人物经历时,不能只罗列时间上的"流水账"。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评价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必然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史实,更兼及价值判断。史实与价值判断,二者孰轻孰重?以谁为标准?对其认识程度与处理方式不同,课程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教师提出,历史教材有关三元里抗英的评价合理不合情。因为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行为,虽然合理,但不合实"情":乡民们斗争的主旨在于自卫身家,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都主要由具体的史实组成.具体的史实是珍珠,理论就是串珍珠的线.理论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提到历史,人们往往会把它同死记硬背划等号。其实,历史绝非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游戏。历史教育所面对的历史,是史学家、历史教科书编纂者和历史教育者在客观存在的史实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和想象,乃至体验、理解和感悟,发现、钩沉和建构的被人们认识的历史,其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