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汉訸 《广西教育》2004,(7B):28-29
一、实验原理的改进。伏安法测量电阻是以欧姆定律为根据:导体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I=U/R。这样某个导体电阻定义为导体两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U/I。  相似文献   

2.
由欧姆定律I=U/R得R=U/I,此式说明导体的电阻等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因电压可用电压表测量,电流可用电流表测量,即通过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来间接地得知导体的电阻.  相似文献   

3.
题目:根据R=U/I这个关系式可知().A.当U=0时,R=0B.当I=0时,R的大小不能确定C.当I变大时,U/I变小D.当U变大时,U/I不变解析若从纯数学角度来看关系式R=U/I,当U=O时,有R=0/I=0;当I。0时,有R=U/O,其值为无穷大;当八分母)变大时,U/I(分数值)变小.即选项A\B、C好像都有道理.但是,对于物理学的关系式,不能只考虑数学上是否合理,而不顾及它的物理意义.怎样理解电阻的物理意义呢?门)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一电阻始终伴随着导体而存在,它的大小自然由…  相似文献   

4.
一、对两个概念的认识1.电阻概念: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其定义式为R=U/I,适用于任何导体。2.k=△U/△I:反映出电流变化与电压变化的一种关系,在U-I图像中表示图像的斜率。二、两者的联系1.两者大小始终相等的情况对定值电阻而言两者大小始终是相等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不随温度发生变化,即不受电压、电流的间接影响,亦即通过其中的电流和加在其两端的电压大小成正比,其U-I图像为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  相似文献   

5.
谢志荣 《物理教师》2006,27(9):40-42
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如速度(v=Δs/Δt),加速度(a=Δv/Δt)、电阻(R=U/I)等的定义,由于受速度、加速度定义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往往把电阻的定义式理解成为R=ΔU/ΔI,即认为电阻值就是U-J图线中的斜率,请看2003年全国理综第23题,原题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提出了关于电路的实验定律——欧姆定律:在稳恒条件下,通过一段导体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I∝U,或写成I=U/R,式中的R称为导体的电阻。欧姆还总结出关于电阻大小和性质的两条实验定律:一是电阻定律R=ρ·L/S;另一是电阻与温度在高温条件下成线性关系R=R_0(1+αt)。其中ρ是导体的电阻率,α是温度系数。电阻概念提出之后,当时人们并不清楚导体是怎样对电流产生阻碍作用的。一些物理学家曾试图寻找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论对电阻的起因进行解释,直到本世纪初,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首先用金属电子论对电阻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经典解释,并可以定性和半  相似文献   

7.
在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的伏安法测电阻中,待测电阻选用了小灯泡,我认为应该先测定值电阻的阻值,然后再测小灯泡的阻值比较好。学生刚刚学习欧姆定律公式I-U/R的导出式R=U/I,做题时非常容易出现只看表面公式而忽略物理量本身的物理含义的问题。如:下列对于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导体的电阻解释正确的是()A.因为I=U/R,所以,当R一定时U变大,I变大。B.因为R=U/I,所以,当I一定时U变大,R变大。C.因为R=U/I,所以,当U一定时I变小,R变大。D.对于某段导体来说,当U变大时,I变大,但R不变。对此题,学生很容易认为B、C选项都是正确的,没有考虑到电阻…  相似文献   

8.
由中学物理中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I=U/R可得导体的电阻R=U/I,它的适用对象包括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等.但是对于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或半导体)并不适用.然而,向电动机、半导体的两端加上电压时,也有电流,那么,此时U/I表示什么含义?  相似文献   

9.
刘俊立 《考试周刊》2011,(9):154-154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9页有这样一道题:某同学认为:I=U/R变形可得R=U/I。而R=U/I就表明,导体的电阻R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我认为这是物理概念和数学概念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和区别这两个概念,对学生以后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九年级物理中,有欧姆定律I=U/R、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的定义式P=W/t、电功率的又一公式P=UI以及焦耳定律Q=I~2Rt等这些公式.其中W=UIt、P=W/t、P=UI和Q=I~2Rt对所有用电器都是适用的,而对于欧姆定律I=U/R来说,仅适用于Q=W的导体或用电器.也就是说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仅适用于能把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导体或用电器.那么,Q=W的导体或用电器有哪些呢?有导线、电阻丝、定值电阻、普通照明灯(白炽灯)以及电热器等.  相似文献   

11.
一、基础知识汇总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变形可得U=IR R=U/I. 运用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同一个公式中的I、U、R必须是描述同一段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  相似文献   

12.
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R=U/I.只要测量出待测电阻R,两段的电压U及流过它的电流J.求出U/I的比值.即待测电阻的阻值(测量值).  相似文献   

13.
一、疑点的提出 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关于电流与电压之间定量关系的一条规律.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即I∝U.通常把这个关系写成I=U/R等,或者R=U/I.其中R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新课时,由于之前的初中《科学》课上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初步知识,因此对高中深化和提高的内容作了较好的同化和顺应.然而在做了“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实验基础、适用条件,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的界定等知识点产生了很多困惑,对教科书上相关内容的表述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一、概念模糊例至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伏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1安.当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是错解因为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根据R=U/I可知,导体的电阻也为零.分析与解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不随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任何导体都有电阻.错解的原因是对电阻这个概念模糊.正确解答应由伏安法求得导体的电阻R=U/I=2伏川.回安一刀欧.二、推理无据例2女日图回所示,电阻RI:RZ:R3=1。2:3,则通过几。尺、凡中的电流之比11:人:马为()‘错解儿:人:儿一见:凡:凡一3:…  相似文献   

15.
一、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测量电阻的电路如图甲所示,若不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则R,的测量值为R=U/I,式中的U、I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6.
“欧姆定律”一章中介绍了伏安法测电阻,即用电流表测出电流I、电压表测出电压U,再用R=U/I求出电阻R.如果没有电流表或电压表,又如何测量电阻呢?下面介绍一些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提出问题根据电功率的基本公式P=UI,可知电压U越大,功率P越大,电流I越大,功率P越大.那么,电功率的大小与电阻有关系吗?根据欧姆定律I=U/R及P=UI.可以推出P=I2R及P=U2/R两个公式.由P=I2R可看出电阻R越大,则功率P越大;而由P=U2/R  相似文献   

18.
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G.S.Ohm,1787~1854),在19世纪初期,经过5年时间,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而得出的。这个定律的内容是: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其公式为I=U/R。  相似文献   

19.
一、知道电阻及其单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抗叫做电阻,它和“电量”、“电流强度”、“电压”等一样,都是电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学习中,要运过观出老师的优示实验,知道对不同的导体加以相同的电压时,测得的电流强度的数值是不同的,证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不同,从而领会“电阻”这个概念.在四际上,电阻这个物理量过用字母R表示,允许符号是;它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Q;它的单位换算关系是,1兆欧(M)=1000千欧(K),1千欧(K)=1000欧().二、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四种因素密切相关电阻的大小眼导体的材料、长度、…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用R=U/I表示导体的电阻,那么在一个物理过程中,找出伏安特性曲线的两个状态对应的电压值U_1和U_2、电流值I_1和I_2,得出电压变化量△U=U_2-U_1,电流的变化量△I=I_2-I_1,能不能用(△U)/(△I)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呢?对于不同情形下的伏安特性曲线,其U/I、(△U)/(△I)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是我们在恒定电流教学中常思考的问题.下面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