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虚静 《武当》2000,(9):53-54
天道它那无时空之别的永恒无极,统御着万物在相对的时空中作永恒不息的有序变化,所以才有了本末互依的整体活宇宙。修道者不仅是要悟道,更要使所悟之道发挥其统御自体变化的作用,否则的话那就不是性命双修,而成了落空。《易》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如果修道者不能“至于命”,那他就是未  相似文献   

2.
虚静 《武当》2000,(1):39-41
无论是先天状态或后天状态,它们都是指场态而言的,而不是指有场态或无场态。先天状态是指的无极场态,后天状态是指的极化场态。这场态在人体就被称为心神。心神的先天状态为元神,心神的后天状态为识神;元神为无极态,识神为极化态。所以凡是有概念存在的心神都是极化着的后天识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虚静  大江 《武当》2000,(7):49-51
修道者所修的是心神境界的清净自然。然而修道者毕竟也居于尘俗之中,既要从尘俗中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也要同世间的人事来往,凡此种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心神的清净,这就需要修道者去妥善的处理它。这个妥善处理的过程,也正是锻炼修道者心神居中状况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在迫使人们反省自己的人生观并逐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从而逐步改变自己的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5.
张宝银 《武当》2007,(6):18-19
“太极者,无极而生。”此句似有语病。非“无极生太极”,乃“无极而太极”也。“有生于无,生生不已”,这是宇宙万物不易之理;“变之易之,变易无穷,”这也是宇宙万  相似文献   

6.
刘力 《武当》2003,(11):22-23
《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元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易经·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宇宙观来分析,即是说:天地宇宙原为混沌一气的“无极”状态,发展为后来阴阳分离(上天下地)的“两仪”状态。进而又孕育出以人为代表的千万事物即大千世界。在这个生化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戚建海 《武当》2005,(2):13-13
太极易图者,宇宙之缩影,浑圆之象也。神明府中之渊微,炼丹术之精髓,行功火候之妙门。太极之初,恍惚之象,两极未生,阴阳难分,故日无极。无极之象数为(零),有极之象数为(一)。自无而有,天地人万物道同。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动而天地互恋丝相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太极之阴阳两仪生。阳主动而阴守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静相间,昼夜分明,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8.
虚静 《武当》2001,(11):57-58
常言说,老师只能教人以法,而不能教人以巧。尤其是就修道的规范而言,老师所教的更是无法之法,是对无形之心神的规范。而对其实际精神的领悟及运用,那就更需修道者在长期的人静实践中去逐步的体验。这是由于,自己的心神是属于自己的,其动其静唯有自知,也唯有自己才有可能从内在因素去调整它,而外部因素也只能是一种必要的启迪手段而已。若只有外因的启迪,没有内因的回应,即使再好的外  相似文献   

9.
姚菊卿 《武当》2013,(6):22-22
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含阴阳动静之机,包含了天地万物变化、发展与对立统一,故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在人体结构中,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腰与四肢就是如此。太极拳尤为重视腰劲。拳论云:"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等等。一、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11.
龚建新:我们讲述了“无极态”和“太极”人们不禁就要问:这两种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无极状态是如何生出太极状态的呢?康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我们现代人很困惑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无扱生太极。”但在很多书上我们又会看到“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虚静  大江 《武当》2000,(6):48-50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是说修道者所修的就是神气精这三元的融同。神是指心神场,气是指体内的能量,精是指体内的生命信息,所以气与精是神的基础,神是气与精的主宰。修道就是从修主宰人手而达统御气与精的和谐运化,气与精的和谐运化反过来  相似文献   

13.
任赵恩 《武当》2000,(10):4-7
太上无极动功十三势是道家动功,本功以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及《道德经》为指导,处处要求与道相合。何谓道?道就是宇宙根源,就是无极,制御着宇宙中的一切。道生天地,就是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天地生万物,天地万物归类而为八卦,属性分为五行。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兑、艮、巽,代表天、地、水、火、  相似文献   

14.
虚空道人 《武当》2013,(7):16-17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注:太极者,由无极而生。无极者,混元一体也。《道德经》讲:"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周行而不殆。"又讲:"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从道家的角度讲,无极、太极、四象,其相生之意并非由初始而衍生,而是同期共存的。合之则一,散之则分。拳者,由动静开合吞吐沉浮而演。人体外由躯干四肢组成,内由精气神支配。内不失其意、守中,外不失其腰、胯。下盘宜稳,上盘宜灵。有人  相似文献   

15.
蓝晟 《精武》2006,(6):50-50
电影《无极》曾轰动一时,但很多人看后却有不知所云之感。其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无极”本就是无法清晰划分的一种境界。《太极拳论》曰:“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撇开《无极》这部电影不谈,从太极拳的角度来看,“无极”在太极拳运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太极拳辞典》中认为,“无极”表示一种状态,即太极的阴阳相合、高度平衡状态,“无极状态”既无棱角,又无虚实,混元一气。  相似文献   

16.
郭德才 《武当》2003,(2):44-47
中国本土的道教,是一个重道贵生的宗教。道教历来重视养生延寿、修道成仙,追求不拘于俗、长生不老,其修炼宗旨是“法天贵真,静观天道”,并将自已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道家认为,人是宇宙自然之子,人的生命与宇宙自然为同一条母根,这一母根自始至终都在人体内保持着连带和遗传性,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静在无极中     
《太极拳经》(明·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这就是说只有无极才能生太极。所以后来的太极各门派都遵守:练太极拳必须从无极式开始。什么是无极呢? 无极就是无念、无象。古人论道说:“盖未有天地先有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未有天地就是在鸿蒙混沌阶段,没有意念,没有形象。这就是阴阳未分,清浊未判的世界。这就是无极。  相似文献   

18.
道一居士 《武当》2013,(5):56-56
"天人合一"是一个难于表达确切含义的古老词汇。查阅多种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均未见收入有该辞条。单一"天"字也无解,只是与其它字组合后才有释义。如天空、天才等等。一般常人认为,只要人类的活动符合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即"人道"合于"天道",就是"天人合一"。而实际修道者则认为,人的身、心能够与"道"的"无极化场"相融合(得道),才是"道人合一"。修道者所求的是"得道",而不是"得天"。故改称为"道人合一"更为恰当。"道"与"天"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天"有形,是天体(万物)生、存、衰、亡无限循环演化之处所;"道"无形,它是推动天体(万物)演化的本源、本质和动力。"道"乃"天"之母。"天"为末(万物演化之  相似文献   

19.
王文国 《武当》2014,(12):24-26
一、正确认识太极拳的气若要真正理解太极之气,须先行了解宇宙之本源。宇宙原本从无极中产生,无极就是什么都没有的宇宙前身的原始状态,这个原始状态中没有物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神识,在科学界曾有许多发达的大脑为之争论了数百年,始终没有解决宇宙来源的秘密,学说之一是宇宙大爆炸。  相似文献   

20.
太极者,绝对之始终也,故凡一切事物,皆难越此规。空以无,无以静,静生动,动则化,化则极,极则变,变则复,复则静,静归无,还其本来面目。《太极拳论》开篇第一句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凡修炼太极拳者都应知其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