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不断上升,城市中每5个孩子中就有1人超重或肥胖。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亿人超重,6000万人肥胖,其中城市超两成儿童超重或肥胖,北京6岁到17岁的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者达到4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  相似文献   

2.
《家长》2011,(10):4-4
我国少年儿童超重率、肥胖率不断增长,1992~2002年,少年儿童年超重率增加了19.4%,肥胖率增加了5.9%。2010年国民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少年儿童的肥胖率继续增加,处于快速增长期。——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似文献   

3.
超重和肥胖学生在学校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超重和肥胖成了他们健康成长中的障碍,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群的身心健康是增强我国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前提。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运动均衡营养辅以行为矫正来对超重和肥胖女生进行干预,预防超重向肥胖转化和对既成肥胖的女生进行运动与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4.
流行已经开始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一向以低体重特点著称的我国少年儿童的肥胖率成倍上升着,亟待全社会的高度警觉。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目前的报告,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少年儿童的总体体重状况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1985年前后,我国少年儿童不存在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5.
最近教育部和卫生部调查显示,视力低下和肥胖已经成为威胁孩子健康的两大疾病。目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超过6000万人;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已经处于失控状态,中学生肥胖率在16%以上,小学生肥胖率为19%。此外,青少年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甚至高血压、动脉硬化、Ⅱ型糖尿病等疾病也时有发生。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会、学校、家长在关心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其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超重或肥胖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超重或肥胖的学生喜欢吃油炸类和甜食的占79.85%,而以甜品饮料为零食的占61.54%,在日常习惯中吃一些高热量、低营养的快餐食品,使热量和糖的摄入大大提高,是造成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因素;大约有一半的超重和肥胖初中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运动因素、饮食习惯、对形体美的正确认知和社区环境改善是干预超重或肥胖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超重或肥胖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超重或肥胖的学生喜欢吃油炸类和甜食的占79.85%,而以甜品饮料为零食的占61.54%,在日常习惯中吃一些高热量、低营养的快餐食品,使热量和糖的摄入大大提高,是造成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因素;大约有一半的超重和肥胖初中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运动因素、饮食习惯、对形体美的正确认知和社区环境改善是干预超重或肥胖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鹏  张春桃 《考试周刊》2008,(48):237-238
近年来,肥胖在我国城市学生群体中蔓延,我国许多城市的学生营养问题防治重点已从营养不良向肥胖、超重转移。肥胖与一系列的疾病或健康有关,尤其是少儿肥胖,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很多。因此,本文对运动与营养对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防治肥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健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维护超重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我们得出:超重肥胖大学生心理问题高于一般大学生,实施健身运动处方有助于提高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身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小读者》2008,(4)
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名男生就有12个超重、5名肥胖;100名女生就有7名超重、3名肥胖;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而人们对肥胖以及减肥的认识也还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测试法、询问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三明市高校高级知识分子身体质量指数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级知识分子超重、肥胖的现象已较为严重,而且在超重、肥胖的趋势上男性要大于女性.超重肥胖现象主要与高级知识分子日常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不足有关,也与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山市东区中学生超重及肥胖现况,探讨影响中学生肥胖的因素,为相关卫生部门制定青少年卫生和学校卫生的工作规划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中山市东区所有在校中学生,对全校学生进行体检,问卷调查、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使用BMI法筛查超重及肥胖学生。结果共调查1879人,其中有男生1001人,有女生878,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4.47%和8.99%,男生超重和肥胖率为3.90%和10.59%,女生超重和肥胖率为5.13%和7.18%,BMI指标总体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生BMI值均高于女生,中山市中学生BMI均值低于全国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及肥胖目前在该区域中学生发生率低,应继续保持并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上海市随迁中学生超重肥胖的社会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随迁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依据.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于2018年6月对上海市687名12~15岁随迁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试,分析超重肥胖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与社会因素的关联.不同性别组间随迁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男生(58.6%)大于女生(44.6%),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3.35,P<0.05);不同来沪前居住地、来沪时所处阶段、在沪生活时长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5,P<0.05);不同来沪前居住地、来沪时所处阶段、在沪生活时长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89,7.278,24.29,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因素,随迁中学生来沪前居住地、来沪时所处阶段和在沪生活时长与随迁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相关,来沪前居住地为农村的随迁中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发生风险为城镇的2.68倍(95%CI,P<0.05),来沪时所处阶段为学龄前期的随迁中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发生风险为学龄期的1.93倍(95%CI,P<0.05),在沪生活时长为>10y与5~10y的随迁中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发生风险分别为<5y的2.62倍(95%CI,P<0.05)和1.25倍(95%CI,P>0.05).上海市随迁中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与来沪前居住地、来沪时所处阶段、在沪生活时长相关.来沪前居住地为农村、来沪时为学龄前期、来沪时长越长均为随迁中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虽然幼儿肥胖的问题已得到广泛关注,矫治也在各级幼儿园进行,但仍有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由于学龄前儿童对膳食和生活方式的自控能力低,近年来学龄前儿童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长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内近年调查资料也显示,幼儿在整个幼儿园时期是肥胖、超重发生的高危期。儿童肥胖的程度与发生肥胖的初始年龄密切相关,肥胖发生越早,则程度越重,超重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超重和肥胖是指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大量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与遗传、营养、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中国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饮食的改变、体力活动强度的下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肥胖儿童逐年增多,沿海地区10%以上的中小学生肥胖。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肥胖是健康的表现,事实并非如此,儿童超重或肥胖可诱发各种致命和致残  相似文献   

17.
田太锋 《中国教师》2014,(10):25-26
<正>超重、肥胖主要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小学生超重、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且会造成他们自卑、运动能力差等不良状况。针对超重、肥胖的小学生,凤江小学积极采取了体育干预防治策略。超重、肥胖的判定,主要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见表1),其中,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kg/m2(体重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7,(28)
据我国最近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中,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时存在,其中18岁以下儿童、少年超重及肥胖率分别为17.6%和5.6%。专家介绍,儿童肥胖的一大原因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于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肥胖儿童的饮食习惯,《教育》旬刊记者通过问卷和数据收集的形式,对肥胖儿童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以及家长对其不良习惯的态度展开调查了解,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19.
超重、肥胖、低体重已成为青少年群体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国内学界有关体质健康与学业成绩的探讨方兴未艾,而聚焦体重状态、使用全国性样本的经验分析较为缺乏。研究基于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初中生体重水平存在性别与城乡差异,男生较女生更易处于异常体重状态,城镇学生更易超重及肥胖,农村学生更易低体重;OLS和倾向值匹配估计(PSM)结果表明,超重及肥胖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体重状态的显著负向影响,低体重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显著;分性别对比结果显示,体重状态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群体学业成绩受到超重及肥胖的消极冲击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超重和肥胖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高校390名肥胖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和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肥胖大学生体育态度基本处于低水平,极少甚至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提出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应区别对待超重和肥胖大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其体育态度的认知成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