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分科考试,选举人才,即所谓科举,其制度则始于隋朝。在唐代,适应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科举制有了发展。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分为秀才、明径、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自唐中叶以后,其中的进士科显得更加重要,中后期的一些政府重要官员大多出身于进士,中进士被人们视为“登龙门”。科举逐渐成为当时统治者选拔人才、培养“衣冠户”的重要途径。到宋代,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它的上层建  相似文献   

4.
科举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完备于唐代贞观、开元年间,在宋代经过重大改革逐渐成为国家考试制度的规范,经明、清一直延续到西方文化入侵的近代。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例的"贡举"和皇帝临时直接召开的"制举",我们一般所说的  相似文献   

5.
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虽沿袭唐制,但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朝廷选官的需要,致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科举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有了诸多变化,考试规定更为严密.宋代科举取士数量远大于唐,举士身份也日益向中小地主阶层倾斜,反映了宋代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同时,宋代的"恩荫之滥",也促使"冗官"大量产生,造成吏治败坏,影响王朝统治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人才制度史上,明代是实现考试制取代举荐制的重大转折时期。其考试类别,有学校学业考试,国家选拔官吏的科举资格考试,还有其他选才用人的职官与职业考试。考试等级,有校级考试、县级考试、府级考试、省级考试、部级考试、廷试之分;校级考试,又有社学考试、县州府学考试、国子监考试、武学考试之分;资格考试有秀才、监生、举  相似文献   

7.
漫谈状元     
河边 《中国考试》2006,(3):56-59
状元探源“状元”是科举开科取士的产物。科举指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世间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科举包括文、武两项常科。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立文进士科是科举的开端;武科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以“进士及第”第一人为状元始于唐。武则天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曰“状头”,亦曰状元,也称“殿元”、“鼎元”、“魁甲”。宋初,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  相似文献   

8.
对于考试,誉之者甚多,但毁之者也甚众。可考试依然如燎原之火,铺天盖地;似旷野之风,无孑乙不入。考试自古有之。两汉魏晋盛兴荐举制度,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袭之弊,暴露无遗。史至隋朝,科举风起,尔后完备于唐宋,强化于明清,在顶峰之后趋于僵化,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9.
宋代强化君权、重视文教、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对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与前代相比,表现为考试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科举取士取消门第限制、录取名额巨增、选拔人才质量更高、考试防弊严密、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等诸多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周易传义大全》被明成祖钦定为官方科举用书的同时,也无形中为明代前中期的易学阐释划定了以统治意志、科举取士为导向的边界,习《易》经生、研《易》儒士在科场制义、注经立说时都被限制于以程朱《传》《义》为指导思想的阐释边界之内,明儒对《易经》义理的理解与阐释,多是通过程朱易学与举业的结合,在限定的意义空间之中“内求”。明中叶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程朱易学活力逐渐丧失,举业与程朱易学的割裂使明儒的易学阐释由“内求”转向“外扩”,象数易、心学易的兴起打破了明初官方限定的易学阐释边界,而阐释边界的开放亦反作用于《易》经义考试中经生阐释路径的选择、考官评判标准、科举用书的编纂等方面,彰显了易学公共阐释空间与科举经义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代强化君权、重视文教、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对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与前代相比,表现为考试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科举取士取消门第限制、录取名额巨增、选拔人才质量更高、考试防弊严密、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等诸多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现存墓志及传世文献中勾稽唐代曾应八科举者凡19人,通过考察其应举事迹,认为八科举大致存在于唐高宗朝,源于制举诏令设八科以选人。  相似文献   

13.
甲历的由来所谓甲历,是唐代在科举选人和任用官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甲,指文书档案的外封;历,指以履历为主的案卷内容。甲历制的建立与科举制的兴起密切相关。从隋炀帝开科取士到唐太宗时,已发展成为有“常举”和“制举”两种考试形式的科举制度。当时,在地方每年都举行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的考试,应试者多是州县的乡贡或国子监的学生,考中之后,才能选送中央参加吏部考试,  相似文献   

14.
初唐后期,以科举试诗制度化为标志,近体诗的格律化篇制跻身为一种得到王权确认、受到法律保护的篇制系统,使之不仅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章句秩序,还承载与彰显了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王朝秩序。自唐至清,基于政才选拔与王朝审美的需求,科举试诗以功令的形式对近体诗的篇制作出进一步的约句准篇:在言数上始终为五言,在句数上则出现由十二句到十六句的变动。稳定的五言是五律文体地位、美感特质及宗唐诗学影响的结果;句数变化则是唐人诗体观、以对仗为主的科举考查要点、考试程序变动及律诗运行原理等因素复合形塑的结果。王权不仅塑造了适合政才选拔的科举试诗篇制系统本身,也给中古以降汉语诗歌篇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仅仅指代常举,往往对制举这一科举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所忽视。现世学者近些年虽然对制举已有不少的研究建树,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试图从唐代统治者对制举的定位和引导、制举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士人的功名意识以及制举在唐代的影响程度四个角度,对制举在唐代科举制中的地位再作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17.
“诗赋”是宋代科举考试特别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在继承隋唐旧制度基础上,宋代科举所试诗赋内容和文体有显著的变化。这鲜明地体现出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章趣尚,也对宋代一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立国之本,考试是选才之制,而有效、针对性强的法律则是保证考试公平、有效选才的准绳和保障。从科举法学的视野,以科举立法和高考立法为分析对象,通过借鉴科举立法的经验教训来探讨高考立法问题,可以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试法》提供必要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19.
唐代童子科举作为科举制中的一个子科目,是唐朝政府为推行崇圣尊儒政策针对少年儿童设置的一种考试,属于"岁举之常选"的科目。它自唐朝设置以来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并且以宋朝为临界点,唐五代的童子科属于常科,之后的童子科则成为一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唐朝虽然规定童子科为常科,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与制举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官僚政治 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在1905年9月2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 题,学术界日益重视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 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 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 "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 除科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 举制的千秋功罪,从众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 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为深刻认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