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管理中的沉默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以非语言的静默无语和一定时间的言语中断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影响教学的诸种因素,协调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管理策略。在课堂管理中,没有几个老师会青睐“沉默”这样的措辞,因为它暗含着教师对课堂管理“置之不理”的意味;但是仔细品味,可以发现沉默策略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智慧表现。  相似文献   

2.
从“沉默学生的归队”谈兴趣的诱导和激发喀左县南公营子蒙古族中学孟庆武“沉默学生”是指课堂上不发言或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归队”是指他们经过缄默、旁观和犹豫之后鼓足勇气,也纷纷努力争取课堂发言机会的自觉的活跃行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沉默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在沉默中听课,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独角戏的舞台。沉默的学生则成为教师关注的死角。新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合作、参与与探究列为重要的培养内容。面对课堂的沉默,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创设全员积极参与的和谐教学环境呢?“有想法就直接发言”由学生沉默而引起教师的“一言堂”,是一种普遍的课堂病症,不仅反映出教学策略和教学生态的问题,而且引发我们思考学生的参与权力和责任意识等的培养问题。对症治疗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  相似文献   

4.
杨再隋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练语习文的。”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是有部分孩子积极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还有部分孩子则选择沉默,甘做绿叶。长久下去,那些选择沉默的孩子则失去了很多听说读写能力的机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差强人意了。不能让绝大部分的孩子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不完美,不充实的。  相似文献   

5.
郑洁在《教育探索》2011年第11期撰文指出,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中的学生沉默经历了从“沉默的大多数”到“沉默的非合法化”的钟摆运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舆论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话、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宠儿,沉默成了“过街老鼠”。伪“对话”的盛行导致了沉默的非合法化。  相似文献   

6.
活力美术课     
传统的课堂是“大课堂”,踊跃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有几个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是“沉默的羔羊”,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更有少数学生滥竽充数,不懂装懂,甚至人在曹营心在汉,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相似文献   

7.
怎样对待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一般都是不愿意 看到“沉默”现象的,特别是采用讨论式教法的课堂,沉默似乎更是令人担心。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的“卡壳”,也不表明讨论活动的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允许沉默,要耐心地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英语课堂中的话轮沉默为研究对象,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课堂话轮沉默的交际意向及语境效果两个角度,对课堂话轮沉默进行认知语用分析。并指出课堂话轮沉默的理解需在关联理论宏观调控下进行解读,这样对教师从根本上读懂课堂话轮沉默,不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沉默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看到课堂中出现“沉默”的现象,特别是在讨论交流式教法的课堂中,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样的“沉默”似乎更令人担心。《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11.
童太娟 《成才之路》2009,(35):10-10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按自己预设实施教学时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沉默,对此我们许多教师“耐不住寂寞”,不忍心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于是,频频“支招”,以求快速打破沉默。摆脱僵局。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卡壳”。也不说明讨论活动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善待沉默,耐心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相似文献   

12.
一岁时 ,我们学会了哭泣 ,用眼泪换取大人手中的糖果 ;五岁时 ,我们学会了灵牙俐齿 ,用甜言蜜语赢得大人们的称赞 ;十二岁时 ,我们学会针锋相对 ,在“舌战”中知道了什么是“代沟”。十五岁了 ,我们终于学会了沉默。“沉默啊 ,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老师在台上讲“沉默”时 ,我们已在沉默中灭亡了———课堂上最安静的是提问时间。“你怎么又考这么差 ?”家长无休止的唠叨中 ,我们选择了沉默 ,用沉默封住自己的耳 ,用沉默封住自己的嘴。没有了充满硝烟的火药味 ,剩下了“零下 1度”的冷战场。“世贸大楼被炸了 !”“哦 ?…  相似文献   

13.
孟素琴: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一片沉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怎样使学生不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呢?周和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沉默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精神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学语文课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沉默啊,沉默啊”“郁闷啊,郁闷啊”和“万马齐喑”的现象。师生都奔着中考和高考搞“拉网式”知识点专项训练和“查漏补缺”专题技能提升训练,即使是读写教学,也步入按高考题型模…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地研究“沉默”现象。他们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话语分析、文化和艺术研究、人种学、语用学等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交际中的“沉默”现象加以分析。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沉默”在课堂会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课堂沉默已成为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当前,相当多的高中英语教师一味追求轰轰烈烈的热闹课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热闹”的课堂不仅教学效果欠佳,还导致课堂沉默.透过高中英语热闹课堂的表征,从课堂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视角探析高中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和沉默权,可以有效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低中年级的课堂上学生总有说不完的“闲话”,身体也是在不停地动。教师稍一放纵,教室里就可能“炸了锅”而失去控制。这个时候,教师只有拿出“师道尊严”,甚至加上大声训斥或惩罚,课堂才会逐渐平息下来。而高年级的课堂却往往变得沉默,除少数学生还能专心上课外,多数学生不是机械地做着教师布置的练习,就是面无表情,态度漠然,  相似文献   

17.
为回答“如何破解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这一实际问题,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206名高职学生的深度访谈记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质性编码,构建了包括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高职思政课课堂氛围和高职思政课教学制度四个核心范畴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成因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不足、高职思政课课堂氛围压抑、“功能主义”的制度干预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形成原因,基于“需充分重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需充分发挥师生间‘文化反哺’的机制优势”“需充分认识到师生间‘授业关系’与‘观演关系’的转换”研究启示,从完善思政课教学设计、构建主流舆论环境、掌握学生意识形态变化、培养“意见领袖”四个方面提出应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开学初,我发现刚接手的一个班里有两位同名同姓而成绩却相距较远的女生——沈莉。我曾想,今后课堂提问“沈莉”时,是否会有麻烦呢?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却也相安无事。每当我叫“沈莉”的时候,站起来的却只有一个学优生沈莉,根本不存在什么干扰。课堂教学中这一“平静”的细节,时刻困扰着我:难道我们这些担负着教书育人的教师,就这样让另一个“沈莉”永远沉默了吗?难  相似文献   

19.
课堂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外在的课堂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管理。可是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将“管住”学生作为根本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改变“管”与“被管”的简单关系。课堂管理需要沉默,沉默有时比任何言语更有说服力、威慑力。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总有几只小手频频举起,他们是幸运的,总能获得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的机会,他们会越来越自信。与这少数的“活跃分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还有好多“沉默的羔羊”,这些孩子从不轻易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他们静如止水。一堂课或几堂课甚至是一学期下来,他们始终是听众,从来不会争取在同学面前发言的机会。一被老师提问,就像受了很大的惊吓似的。这样的学生,在我班上为数不少!我反思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并采取措施,竭力让沉默的孩子不再沉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