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学界对清末商办铁路的认识存在四大误区,有必要加以辨正。商办铁路公司的集资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虽然这些资金与中国铁路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但外债是靠不住的;各省的商办铁路都是有规划的,都充分考虑到与邻省的联接;铁路商办时间不长,却取得了不俗的修路实绩,有些商办铁路的成绩不理想,恰恰是因为受到“官”的干扰;商办铁路公司的贪污腐败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官商不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诸多不利的影响。但在近代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却对民用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保护作用:官商结合、资本互补,是近代民用企业得以产生的前提之一。官方出面,企业容易得到清廷承认和批准,一些资本的积累者看到了强大的靠山,才愿意把手中的资金投放到新式企业中去。官督商办企业获得了政府给予的资金周转、经营、销售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官督商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封建顽固势力对企业的干扰破坏,遏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排挤与倾轧。近代企业的建立需要近代化的人才,而人才的推举和培养更要官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林友华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4):43-47,53
针对云南银铜矿因管理混乱而衰败不堪的弊端,林则徐经逐细访查,认真调研,主张放手让商民集资承办,官方只持有“督率之权”,即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从“宽铅禁”、“减浮费”、“严法令”、“杜伪诈”等方面阐述了从政策法规上对厂矿加以扶持、引导的措施以及协调、激励、甄别、审批、课税等管理办法,对官督商办的探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林则徐的官督商办思想在20年后被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所践行和推广,成为民用企业的主流经营方式,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的铁路政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中止了商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为了度过工业化尝试的第一次危机,清政府采纳洋务派“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但正是由于“官”“商”两种不同的企业经营方针和管理方法上的糅合,成为官督商办经营方式终至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沪杭甬铁路是清末修建的一条贯通江南经济重镇间的铁路,它的诞生与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意图息息相关。在江浙人民的不懈斗争之下,沪杭甬铁路的修建、管理及营运事业均摆脱了英帝国主义的控制,并成为全国商办铁路的典范。民国创立不久,这条倾注了江浙人民心血的模范铁路,却无奈遭到国有化之命运。  相似文献   

7.
张振勋商办铁路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向清廷提出的《商务条议》中。他强调修筑铁路乃发展经济以进行"商战"之内容和手段。他主张实行铁路商办政策,同时解除对支路垄断政策,大力招商以兴办支路。这是对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修路策略的质疑。清政府肯定了《商务条议》中有关铁路建设的主张,这直接推动了清廷铁路政策向真正商办的转变。此后,铁路商办成为风潮,在全国掀起了以商办为主体的铁路建设。  相似文献   

8.
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铁路政策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时期政府招募私人资本创建中国近代民用企业的一种经营形式。其中,"官督"是政府职能的行使,以督察企业内部的矛盾,并对企业加以扶持和保护;"商办"则是由商人出资认股,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且自负盈亏。官督商办是历史的选择,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官与商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但后期随着"官督"的加强,官督商办企业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逐渐被商办企业所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清末,修筑铁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政府和绅商集团对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自办铁路被认为是挽回利权的主要手段以来,加上清政府对铁路修筑权的开放,中国出现了一个商办铁路的浪潮.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开始筹议商办芜广铁路,但在修筑过程中由于资金困难、管理层频繁变更、地方主义阻碍等问题,商办芜广铁路困难重重.民国初年,在铁路国有政策的推动下,芜广铁路被收归国有,并入宁湘线的筹建之中.  相似文献   

11.
诺思悖论揭示:国家的存在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也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一种企业模式,这一制度借鉴了西方股份制的筹资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国家干预主义的路径依赖,因此仍属"器物"模仿而非制度创新。官督商办企业在创办初期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官权的日益膨胀,市场主体的经营权受到干涉、财产权益受到侵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潜力受到压制,官督商办企业模式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2.
官督商办实质上是晚清政府控制和利用私人资本的官办形式。官督商办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实体地位,官商双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去分割企业,而不关心企业的前途命运,从而使官督商办企业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并严重阻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迟滞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掀起创办军民用工业企业的热潮,企业官营一时占据上风。然而,甲午战争后,部分企业向商办转化。造成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经济体制腐朽所致。西方诸大国的经济侵略、商人群体和商办思想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清廷政策调整则加速了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14.
轮船招商局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其经营体制、经营理念在晚清洋务企业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源于西方的股份制被舶来中国之后,在晚清政治体制的束缚下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官督商办股份制度,并成为洋务企业标志性的运营模式。探索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股份制的特殊经营方式,对于继续研究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一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股份制企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创设商办铁路的高潮.詹天佑积极支持各省的商办铁路,他不仅为潮汕铁路公司、洛潼铁路公司勘测路线,提供技术指导,还主持粤路和川路公司,改变了两公司长期混乱、腐败的状况,取得较好的筑路效果,促进了中国商办铁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晚清商办铁路运动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以创设商办铁路公司为主要内容的商办铁路运动。商办铁路运动为中国民族资本增添了新的经济成分,引起了集资方式的重大改变,推动了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实业救国、民主宪政思想的传播,还培养了大量的铁路人才,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晚清有关企业制度的思想主张,在相当大的程度旧围绕政府主导的官督商办企业制度实践活动展开的,人们对这一模式的创立与运行进行了反思,探讨如何革除其制度弊端.一些重要人物的思想主张更是与其经历的官督商办企业制度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企业实践活动是推进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不断嬗变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官督商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全面启动资本主义所必然采取的一种模式。它引导商业资本的流向,变商业资本为产业资本;它加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更多的民族资本生成。由于它是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运而生,本身也包含了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向前推进,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日益明显。但其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启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开始主要不是由私人资本创办,而是采取“官办”和“官督商办”等形式。尤其是官督商办企业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更是创办各种民用工矿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研究这类企业的产生是探究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过程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术界已有不少著述对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官督商办企业产生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环境、目的和主持者及市场基础等方面,对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现代化过程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形式,一败一成、命运相异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