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新华 《天中学刊》2001,16(4):79-8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上,先后犯了三次大的“左倾”错误,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些“左倾”错误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上的“左倾”指导思想有密切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国际此时期在指导中国革命上的“左倾”错误,其真正发端不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形成的,而是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共产国际对当时国民党的性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共产国际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左倾”错误特点上也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左倾”错误与它在大革命时的“左倾”错误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中出现的政权形式。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在指导中国苏维埃革命过程中,在把苏维埃建设为什么性质的政权问题上,经历了从设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式的政权到最终确定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之样一个认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是近年来党史学界新开辟的研究课题。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紧急时期共产国际的对华政策,章着重阐述了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关系,结论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4.
从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宏现指挥、领导及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领导者的决定——即对国民党的扶持和对共产党的限制这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共产国际是大革命时期的宏观领导者。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始终都是想依靠国民党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来执行土地革命政策。由于国民党与共产国际在对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因此共产国际的想法始终没有实现。对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土地问题这一过程进行疏理.指出其失误并分析其原因.对于认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鲍罗廷,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作为苏联政府派驻国民政府代表、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中国大革命的援助和政策,主要是通过他来实现的。他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首席政治顾问的身份,参与了大革命时期的一切重要活动,在华的四年期间,对中国革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一1923年9月,应孙中山的邀请,共产国际任命鲍罗廷为驻中国代表,苏联政府派遣鲍罗廷为国民  相似文献   

7.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在大革命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但学术界的研究一直偏重第一个方面,本文从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给中国国民党在政治影响、组织建设、军队创建及对工农的态度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角度,对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过高估计了中国国民党的革命性 ,这是一个共识 ,但共产国际为何过高估计中国国民党 ?共产国际因过高估计国民党对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界深入探讨的不多。本文对共产国际信任国民党的理由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并指出了对国民党信任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27年春天,中国大革命进入紧急时期,罗易计为共产国际首席代表,前来中国仍决棘手的土地革访问题.4月2日,罗易等到达武汉。当时,形势非常清张,蒋介石集党权、政权、军机于一身,正在向工农群众进攻,向共产党开刀。武汉政府开始分化,资产阶级逐步向右转,小资产阶级动摇不定。帝国主义加紧武装干涉。“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已到了一个最严重的历史时期一。马林根据共产国际决议,结合自己的革俞实践,在党的各种会议和报刊上,为挽救革命危机则土地革命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与反对土地革命的观点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  相似文献   

10.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时,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错误判断中国革命主体,在坚持联合高于一切的原则下,对国民党右派势力妥协退让,导致大革命失败。本文从共产国际与共产党的关系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角度,分析共产国际的指导对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革命的胜利进行及其失败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共产国际的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同时对革命的失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大革命的评论报道充分体现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政策方针,从而为公正客观的评价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中的功与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第一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是东方历史的转折点。苏俄主动放弃沙皇奴役东方各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加紧对东方各国的压迫,为“东方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西方形势的彼长此消,向共产国际提出了转变策略的要求,共产国际“四大”是“东方战略”上升为主要战略的标志。远东是重点,中国是主角。对东方各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东方战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向往欧美式民主,相信威尔逊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初的陈独秀并不热衷于宣传十月革命,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彻底失败后,陈独秀对威尔逊总统也彻底失望,追寻救国真理的目光开始由法兰西转向苏俄,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十月革命。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更直接促成陈独秀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自1922年9月至1925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孤军》杂志上的论战,尤其是《经济政策讨论》的分析,可以看出留日中国学生如何看待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该杂志的论者包括杜国庠、王学文、李希贤、史维焕、周佛海等,他们都师从东亚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河上肇教授。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一定接受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见解与方针,而主张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为时尚早的论者占了论争的主导。但是,他们并不否定社会主义,反而将留日期间得到的知识加以消化,使它们成为分析中国现状的工具,用来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特有道路或中国独特的革命方略。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运动无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破坏,但这笔账不能完全算在太平天国头上,清朝统治者及其反动军队应负主要责任.太平天国有破坏,也有建设,不能夸大"破坏"的方面.那种认为太平天国只会破坏、不会建设及阻碍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太平天国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192 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 ,革命形势进入低潮时期 ,但是共产党内出现了左倾情绪 ,无视这种低潮的形势 ,认为革命形势是继续高涨。陈独秀不避忌讳 ,明确指出革命形势是低潮而不是高潮 ,并对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和对党内的左倾错误政策进行坚决的抵制。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