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太行山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一座名城。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林州拥有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优势,又有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林州红旗渠自建渠以来,先后有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前来参观访问,给林州(原林县)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魄,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仅凭自己的双手,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巍巍太行山腰间开凿了干、支、斗总长1500公里的,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国际友人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不仅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今年适逢红旗渠通水50周年,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红旗渠依然在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拼搏奋进.而林州市档案局以扎实细致的工作,使红旗渠建设过程这一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无论对当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今后的经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指导作用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一个伟大创举.工程建设于1960年至1969年,正是国家发展遭遇极大困难的时期.在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的艰苦条件下,林县农民凭着"一锤一钎"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开太行山",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河南林州(原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林州人民以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历经十年寒暑,用双手和钢钎、铁锤,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一举改变了林州千百年来严重缺水的自然状况,谱写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5.
引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是国人心目中温暖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有形财富与无价的精神宝藏.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访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和红旗渠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起步较早,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成为重要的党性教育场所和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之下,南京长江大桥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红旗渠是河南林州人民20世纪60年代奋战10年创造的人间奇迹,成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工程。多年来,红旗渠并没有成为尘封的历史,而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品牌,新闻媒体在此做了些什么呢?河南省安阳市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还是当代红色经典——红旗渠诞生地。安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红旗渠"等金字招牌,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牌资源分外吸引媒体眼球,往往也成为获奖的机遇。据统计,从1987年以来,仅《安阳日报》以当地经典品牌为题材的新闻作品,在国家  相似文献   

7.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不止一次地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他希望到中国来的各国朋友都要去认识认识红旗渠."[1]众所周知,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于1960-1969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历尽千难万险,持续奋战而建成的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上凿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相似文献   

9.
红旗渠是林县(今河南林州)人民在巍巍太行建树的一座社会主义的历史丰碑。近半个世纪来,有150多家媒体,老、中、青三代1600多名记者采写、拍摄过红旗渠建设和  相似文献   

10.
魏明艳 《新闻窗》2010,(6):64-64
作为《安阳日报》的记者,我对于红旗渠是非常熟悉的。除了去林州采访,光是陪外地来的朋友去参观红旗渠,每年也有十几趟。每次去非但没有厌倦,反而越来越沉醉于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之中。  相似文献   

11.
红旗渠是林州(原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1960年2月开工,1969年7月竣工,全部工程历时近10年,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运行40年,创造效益17亿,其品牌价值达10亿。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为世人广为传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对当前乃至今后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红旗渠是林州(原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1960年2月开工,1969年7月竣工,全部工程历时近10年,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运行40年,创造效益17亿,其品牌价值达10亿。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为世人广为传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对当前乃至今后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林州新貌     
当你进入林州市的时候,你会看到林州市的巨大变化。街道两旁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商贸繁荣,景色迷人;林州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不断招来四方游客,为林州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整个大地;一排排玉兰花灯柱直直地耸立在马路两旁,像一个个顽强的士兵;在一个景色宜人的花坛里,一些石桌、石凳摆设了一个盛餐的“花园”,仿佛是仙人的降临之地……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林州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指导教师:王瑞芳林州新貌$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石非…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通过阐释新时代背景下红旗渠精神传播的时代价值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积极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改善生存条件,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英雄气概,用10年时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人工天河——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被世界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的红旗渠,已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闻名中外的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彻底改变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历经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在物质生活和技术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10年(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的艰苦奋战,林县人民"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180个,总长26公里;架设渡槽155座,总长6.5公里,共挖砌土石方1700多万立方米.用这些土石方修建一条高1米、宽4米的公路,可从林县北至哈尔滨,南到广州."[1]59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它的成功修建,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一面鲜艳的旗帜,其精神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由河南日报驻安阳记者站记者采写的消息《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新近不仅荣获1999年度“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一等奖,而且还摘取了全国新闻界年度综合性新闻作品最高奖──第十届“中国新闻奖”的三等奖。 《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一文虽仅有短短的400余字,读后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主要原因是作品挖掘出了重要的新闻价值,即发现了“人造天河”红旗渠除了具有解决人畜吃水、农田灌溉、旅游观光的功能外,还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记者发现了其中蕴藏的新闻价值,应当说这与作者的经历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继承和发扬穆青的优良新闻工作传统,深入研究穆青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5年7月,我们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走穆青路”采访团一行七人,带着对人民记者穆青的崇敬,带着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奔赴安阳、新乡、辉县,去追寻穆青的足迹……永不褪色的红旗7月6日,我们来到安阳林州。在这里,任羊成和红旗渠有同样的知名度。几乎没有费多少周折,我们就顺利地找到了住在城北红旗渠管理处院内的特等劳模任羊成。老人对倾注了一生心血和汗水的红旗渠感情颇深,听说我们要去红旗渠看看,他不顾高温酷暑,执意要陪我们一同去参观红旗渠。7月7日上午,任…  相似文献   

19.
我们采写的消息《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最近先后荣获1999年度“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一等奖、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时,我们记者站另有两篇稿件分获河南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作为远离编辑部的驻地记者,取得这样的成绩,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注重知识积累、感情积累、素材积累的结果。《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一文仅有短短的400余字,读后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主要原因是作品挖掘出了重要的新闻价值,即发现了“人造天河”红旗渠,除了具有人畜吃水、农田灌溉、旅游观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逝去时代的精神象征,红旗渠之歌重新在舞台上唱响。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河南林州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也宣告开始。然而,一个"红色旅游景点"能否在重修之后"渠成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