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安石锐意革新,倡行新法,与之同时的苏轼在理财观念、商业贸易、摧抑兼并等方面与他的思想基本一致,因而传统观念把苏轼斥为保守派人物是很不恰当的。一方面,苏轼对新法中的疏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另一方面,他又对新法中的合理笥因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坚持或废除新法这一场大论战的关键时刻,他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新法的观点。因此,苏轼应该视为经济改革中的稳健派人物。  相似文献   

2.
<正>纸、布、木頭、石頭、樂器,都是死的,是這些死的物質、物體、物件保存著人的哀慟的心,乃至智慧、情操、喜怒哀樂,詩和箴言,天大的隱私,地大的慾望——是死的東西保存了活的意志。上帝把地球恩惠了人類,孩子們,你們要愛惜啊。鄰人即天堂,我們原先進的是地獄的前門,地獄已經走完,站在地獄的後門口,望見的是滿天的星星,每一顆都在恭候你,向你問好並且祝賀。  相似文献   

3.
苏轼可谓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能,他的散文、诗、词乃至书、画,无不精湛、佳妙,甚至在美食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苏轼在政治上不甚得意。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过王安石,主要是反对新法实施过程中的流弊;司马光主政时他也反对过司马光,他认为对新法应分析利弊,采其所长,反对一概废弃。但是,苏轼在做地方官时,还是  相似文献   

4.
不朽的告密     
司马光打算在早朝时做最后的争取,他决不能让新法颁(ban)布天下。朝会上,变法派慷慨激昂,陈述变法的种种理由。最后,皇上总结:"变法势在必行……"司马光打断了皇上的话:"臣以为,推行新法,当考虑实际情况,讲究时宜!而如今,新法纰  相似文献   

5.
北宋元You时期执政长达八年的吕大防,凭借他推崇家法,未植朋党和不私亲旧的为政原则,以及诸多有利因素,最终能得以长处元You政坛,同时,在元You更化之时,他虽参与甚至主持过废罢新法以及打击新法党人活动,但对其从政活动应当辨证地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 北宋神宗年间,为图强御侮,王安石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新政主要是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募役、方田均税、均输、市易等法。新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府库积存大量财物;新法也在某些方面维护了小地主和小生产者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皇权统治。但新法只推行了几年就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对派势力的强大就是个重要原因。反对变法派为了阻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坐监     
<正>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他的诗文在中国文坛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他曾经蒙冤入狱,但他心胸坦荡,化凶为吉,走出了小人设下的困境。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当时的京城汴(biàn)梁做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推行新法,深得神宗皇帝的宠(chǒnɡ)信。但是,当时的大才子苏东坡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不同政见,而且苏东坡借物抒情,写了这样一首七绝诗:"凛(lǐn)然相对敢相  相似文献   

8.
沈括(公元一○三一——一○九五)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积极地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推行新法的斗争中,积极地开展了科学技术活动,而他的科学实践又是为着推行新法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相似文献   

1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是我国环境立法上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本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出发,对这部新法作了深入阐述。在国内主要拿新法与在此之前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作了比较,而在国际上,则把我国新法与美、俄、芬兰三个国家进行对照,突出了新法的特征,此外,文章还对新法作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第一,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在新法中,统一性是贯彻新法始终的一个理念。新法自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标准等。第二,国家对义务教育采取新的经费保障机制,这个保障机制首先体现在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上。新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  相似文献   

13.
苏轼生活在“隆宋”的承平时代。时代虽被誉称为“百年无事”,然而,苏轼个人的生活遭际却是非常不幸的。其主要原因是他被卷入了新旧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始则因写诗讥讽新法,酿成“鸟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继则又触怒了旧党—哲宗元祜元年,旧党司马光等人上台,苏轼被召回朝廷作瀚林院学士兼制置诰(起草朝廷诰令),他不满意司马光对新法不问青红皂白地全部废弃的作法,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辫论中对司马光竞以“司马牛”讥之,结果,又不得在朝中存身;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上台,对政敌进行清算,报复,苏轼又被列入“元祜旧党”而遭到更远的贬谪。被贬岭南的惠州,再贬至天涯海角的崖州。苏轼在自赞东坡像中以调侃的口吻称“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他的“功业”,就是一贬黄州、再贬惠州、三贬崖州。下面几首诗,可谓他一生“三级跳”的代表之作。不仅反映了他坎坷多难的生活,也表现了他的达观、幽默、苦中求乐的倔强性格,同时对身处逆境之中如何(走介)越苦难,也不乏某方面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在敌人獄中写的《多余的话》,成了他在“文革”时期被诬为“叛徒”的唯一证据。本文对《多余的话》作了较全面的探索,指出《多余的话》反映瞿秋白“诚实的自我解剖”;表露了他蒙受王明“左”倾错误迫害的内心憤懣;凭《多余的话》把瞿秋白定为“叛徒”纯属子虚烏有。文章还对瞿秋白光辉的一生作了概要的叙述,目的在于使人们彻底认识“文革”时期把瞿秋白诬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恢复名誉和历史地位,是实事求是的,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梅花》是六年制小语第三册的一首古诗,作者王安石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宋神宗时,他被任命为宰相,为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积极改革,推行新法。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得势,王安石被罢免,但他仍然关心着时局的变化,直到后来新法完全被废除,改革派受到打击迫害,他的处境更加艰难时,他仍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仍然保持着“孤芳不变”的节操,从这首《梅花》诗中,亦可见其气节。“墙角数枝梅”,“墙角”,是不引人注意的角落,“数枝”,是说数量不多,与后边的“独自开”相呼应。意思是说,在不引人注意的墙角,生长着数  相似文献   

16.
羽菡 《中文自修》2010,(3):48-49
石涛是明清时期的杰出画家,善山水,兼擅人物、花果,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创造活力和艺术个性的天才人物。他提倡不拘成法,勇创新法,“我自用我法”,他的经典著作《画语录》堪称绘画美学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17.
曲新法同学是文登市汪疃镇杭上村人。3岁时,母亲病故,而后被其姑母带到家中抚养。7岁时,因其姑母患病,不能照料。又被父亲领回家中,从此鳏父孤子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小新法没有同龄人的幸福家庭,父亲要起早带晚干活,难免穿戴四季不周全,吃饭冷热不均匀。更缺乏的是他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偎依在母亲怀里撒娇,聆听那娓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在以保护妇女和下一代身体健康的名义下,共产党开始大力推广新法接生.然而这一被共产党认为是农村"生育革命"的新法接生,却没有在农村妇女的生育记忆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是因为一方面繁重的社会化生产劳动与家务劳动以及当时的生活处境使她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生育的事情;另一方面,当地的文化风俗使她们对新法接生的接受有一个过程,这需要共产党和当地政府在经济、文化方面做出努力.当然,1950年代开展的新法接生为以后农村新法接生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幼年熟读经史,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宋神宗时,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苏轼针对变法的一些弊端,上书反对,并作诗进行讽刺。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谏官李定、何正臣等摘出苏轼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构陷罗织,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御史台)诗案”。几经磨难,苏轼幸免于死,责  相似文献   

20.
一苏軾(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軾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代,受过封建文化教育,二十一岁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活.苏轼的思想是守旧的,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比较进步的新法,他表示反对,因此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处作地方官。后来又降职到黄州,闲住了多年。1086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起用他做翰林学士,这时又因不满司马光尽废新法,而遭到旧党排斥。1094年新党再度上台,对旧党进行报复、迫害,苏轼又被放到广东的边远地方,直到1100年才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