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联绵词也叫联绵字或连语、(?)语,它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组成只包含一个词素的单纯词。联绵词的字只是标音的符号,形与义没有多大的关系,它可用不同的词形表示相同(或略有变化)的音节,书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逶迤”就有八十多种写法,织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可以上下颠倒。这两个字除极少数为“浩荡”外,绝大部分都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或互为双声,或互为叠韵,个别的如“辗转”还互为双声叠韵。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3.
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者多把其所谓"联绵词——双音单纯词"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本文以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为例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它们都不是什么"联绵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所以致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前人论及联绵字,既肯定其上下二字语音上的关联,区别为双声、叠韵和双声兼叠韵三种类型,又特列“非双声叠韵”联绵字为一类。其实通过对所谓“非双声叠韵”联绵字的韵部进行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其韵部上的关联是不容置疑的,严格地说,所谓“非双声叠韵”并非独立的一类,它们大多可以归入叠韵。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是古汉语所特有的。有的教师把“沙发”、“咖啡”、“坦克”、“马达”等也说成是联绵词,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音译的外来词不属于联绵词的范畴。联绵词属于双音节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连绵字”、“联语”、“连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字)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双声(声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把“首鼠两端”注为:“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前。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这个解释是错误的。首鼠,是双音节单纯词,即双声联绵词。联绵词因声寄义,“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字则惑”。(王引之《经义述闻》)一个联绵词常常有多种书写形式,如犹豫,在古书上又写作犹预、由豫、由与、犹予、优与、容与、游移、夷犹等。首鼠又写作首施、踌躇,意思是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两端,两头。首鼠两端、首施两端,即在  相似文献   

7.
“联绵词都是单纯词”。(人教版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第7页)这是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联绵词的概念和双声、叠韵词关系密切。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叫联绵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第223页)它有双声、叠韵和非双  相似文献   

8.
记录一个联绵词的两个汉字,往往存在偏旁相同的现象,这种相同的偏旁具有"类聚显意"功能,通过它们可以推测这个联绵词的词义,这种偏旁近似于形声字中的形符(意符)。也就是说,这些具有相同形符的联绵字,在字形上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我们也可以"望文生义",训诂学中"义存于形"、"依形求义"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于这部分联绵字。所不同的是,联绵字中形符的表意功能是半独立的,这些单个的联绵字也只是半独立的形声字。本文进一步论证了这种观点,也进一步分析了联绵字形符类聚显意功能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联绵词例说     
在阅读和翻译古文时,学生很容易把联绵词误解为两个单音的单纯词或双音的合成词,也很容易把双音的合成词误解为联绵词,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联绵词的特点。汉语的词按其构成来说,可以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在双音节的单纯词里,联绵词(亦称联绵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讲的“连语”就是我们现在语法里讲的联绵词(字)。一般认为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字无本义,以声  相似文献   

10.
一、联绵词的特点联绵词也叫“联绵字”,又叫作“连绵字”,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虽然有两个音节,但词只具有一个词素,所以联绵词属于双音节的单纯词,不能分开来解释,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联绵词是单纯词,不能分开逐字释义。所谓联绵词,就是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每个音节都不能单独表示与整体意义相关的意义,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单音节字的结合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绝不能分开来释义。所有联绵词,无一例外。有的联绵词拆开后,虽然其中一个字或两个字都能单独…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联绵词是复音节单纯词,内部构造具有不可分析性,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但由于汉字形、音、义的特殊关系,我们仍能根据联绵词的字音和字形探求其意义信息。通过分析大量词条,我们发现:联绵词大多“义存于声”或“义寄于形”,因而表现出“因声知义”或“因形显义”的理据性。“因声知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音节的声音组合表意,“因形显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汉字共同的形符类聚表意。  相似文献   

12.
上古音中,精庄二系为一,已有了谐声、异文、通假、又音、读若、声训、现代方言等诸多方面的证据。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找到精庄双声的大量例证。本文仅就此分别阐述以作补证。一、《联绵字典》中精庄双声的联绵词符定一的《联绵字曲》中,虽然有很多现在看来不是联绵词,但联绵词搜罗之丰富,也可说是无与伦比的了。在他对联绵词的诠释中,包含了对语音的说明,其中就有不少精庄双声的例证。(一)加按直指为“精(或清、从、心)  相似文献   

13.
清代小学名著《方言笺疏》中注明“某与某同声”、“某与某同韵”、“某某双声”、“某某叠韵”、“声之轻重”、“声之侈弇”的地方共59例,除叠韵外,多与古音不合,或令人不知所云。分析其原因,是对古音把握不严,概念模糊;滥用以声求义方法及缺乏历史观念诸端。  相似文献   

14.
联绵词的范围至今说法不一。中师教材《文选》和《语基》的观点也不统一,前者包括迭音词,后者则不包括。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主要有四种意见。1、指双音节单纯词。2、指狭义联绵词和送音词。3、指狭义联绵词。4、指双音节单纯词里的双声迭韵词。双音节单纯词与联绵词的范围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双音节单纯词的类型: 一、狭义联绵词。如:葫芦、邂逅; 二、叠音词。如:凄凄、凉凉; 三、象声词。如:扑通、喀嚓; 四、音译外来词。如:雷达、卢布。 通过分析各类的双音节单纯词的特点,我们认为第三种意见比较准确(需要商榷的只有一点,即讲联绵词的种类时应提及既双声又叠韵的联绵词)。理由如下: 第一种意见范围太大,显得庞杂笼统。因为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外来词都各具特点,是可以区别开的。如果说联绵词就是双音节单纯词,那么“联绵词”这个概念似乎就没有存在这个必要了。因为“双音节单纯词”远比“联绵词” 明确,而且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语音结构,汉语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等,而《庄子》中存在着大量的联绵词。本文通过对《庄子》中的联绵词的研究,探讨了联绵词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讲文字的通假、诗歌押韵以及连绵词时,常常要说到双声或叠韵。一般声母相同的两个字,称为双声;韵母相同的两个字,称为叠韵。但讲古代的双声叠韵时,却要宽得多。同声类同韵部的字,固然是双声叠韵,邻近的声类、邻近的韵部之间,也可以构成双声叠韵。声韵的通转,主要包括旁转、对转,同纽、旁纽。  相似文献   

17.
说“靦覥”     
“靦觍”(mian tian)是个表示害羞的联绵词,又可写做“靦腆”或“腼腆”。作为联绵词,一般都具有两个特点,也可称为联绵词的两个共性:一是两字联缀成义,分开无意义;一是一词同音见义,书写多异文。但这个联绵词说来有点特殊,它既有一般联绵词的共性,又有它自己的个性。说共性,是因为它有上述三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相似文献   

18.
宋王观国首先指出颜之推、颜师古分训謰语的错误。张有第一次使用“联绵字”的概念,但仅指謰语,不含重言,以为二字不可分割。明方以智“双声相转而语謰謱”的謰语观抓住了本质特点,进而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释原则,联绵字的研究开始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有大量的摹声词、重言词及双声叠韵词,这些词汇正是汉民族语言特有的“诗歌功能”借上古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大展示。汉语中特有的“诗歌功能”是借助“摹声”唤醒的——摹声萌芽了诗歌;而摹声这种“婴儿语的启迪”又孵化了“重言”,即“叠字”,同时又间接地孕育了足以显示诗歌潜能的另外两种模式——双声、叠韵。重言叠字的结果是使语言的“诗歌功能”更为充分和完善,即在语音的错综组合中显示规律变化的音乐性,构成韵律的基础和条件,而重言加上双声叠韵,就基本具备了生成汉语诗歌的韵律前提。因此说,“摹声”唤醒汉语中的“诗歌功能”,摹声的具体化是重言,重言催生了双声叠韵,而重言和双声叠韵正是汉语音乐性的基石,是诗歌得以成为“诗歌”的韵律基因。  相似文献   

20.
绝大多数的联绵词采用的是形声字。和所有独立成义的形声字一样,它也能通过字的形符起表意作用。形符是它的意义标记,产生并且标示一定的词的意义信息。不同的只是,连绵词是以类聚表意的方式方法,通过外在形符的联合隐托与强调内在的意义,通过同形符字的组合反映一个完整内涵。因此,联绵词不但“义存于声”,“因声知义”,也义存于形,因形显义。传统训诂学以形推义的办法,同样适用于联绵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