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正华 《职业圈》2007,(23):24-25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秦皇岛是一个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秦皇岛旅游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秦皇岛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针对秦皇岛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古镇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它来发展旅游已成热点。但是古镇旅游开发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地方文化元素的丧失,伤害了地域文化与古镇之魂。分析近年来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发现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同质化、古镇街区商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反思旅游开发给古镇地方文化带来的损伤,分析造成这种损伤的原因,希望找到古镇旅游开发和地方文化保护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且资源地域分布广泛,安徽作为中国重要的产茶区又以黄山毛峰等为主的十大名茶最为著名。安徽是旅游大省和产茶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各种优势。本文将首先介绍安徽茶文化资源现状,其次分析安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优劣势,再次给出安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最后提出安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策略,希望能为安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需求层次不断推进,"文化体验+旅游"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文化体验对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区域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对此,本文以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体验性开发为例,指出整合市域内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系统实现体验性开发,注重旅游产品开发、提高品牌效应,整体规划分类体验、激活客家文化助推客都经济,是其旅游产品体验性开发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化发展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只有重视对安徽省水东镇蜜枣文化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当地旅游与文化发展的双赢。蜜枣文化旅游开发是整个蜜枣产业系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创新蜜枣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从本质上提升蜜枣产业的价值。本文将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水东镇的蜜枣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围绕该镇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展开讨论,希望为当地蜜枣文化旅游的发展贡献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历史城镇有机更新是当前政府加强历史城镇科学合理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旅游发展导向已成为我国许多历史城镇发展的重要类型。院落式旅游开发既能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又能回避引资难、政府投入不足、旅游市场不确定性等问题,可作为历史城镇有机更新的重要方式。在有机更新目标下,历史城镇院落式旅游开发不仅要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基因,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历史城镇旅游规划,构建差异性旅游功能区,强化院落式旅游功能,谋划历史城镇院落式旅游开发项目库,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而且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评估院落有机更新门槛成本,寻求旅游开发利益相关主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旅游开发与徽州古村落保护既彼此冲突,又互为依存。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寻求两者平衡的技术手段,是确保古村落的旅游资源能够被永续利用,实现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双赢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旅游规划的视野下尝试构建对森林温泉的框架性认识。回顾旅游实践中几种森林温泉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归纳而由此认为。森林温泉在实践上完全可以并应该呈现出各种开发形式,抽丝剥茧引入“秘汤性”这一全新概念,并指出森林温泉的旅游开发模式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建设并维护其秘汤性。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歌谣是反映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民族旅游逐渐走向市场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挖掘纳西族歌谣文化的旅游功能,发挥它在旅游景观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文章对纳西族歌谣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旅游规划的视野下尝试构建对森林温泉的框架性认识.回顾旅游实践中几种森林温泉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归纳而由此认为,森林温泉在实践上完全可以并应该呈现出各种开发形式,抽丝剥茧引入"秘汤性"这一全新概念,并指出森林温泉的旅游开发模式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建设并维护其秘汤性.  相似文献   

12.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 《职业圈》2007,(24):44-45
泉州历史辉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文章通过对泉州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文化旅游的特点和泉州发展文化旅游的现实条件,提出了泉州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3.
肖瑜 《文化学刊》2010,(1):124-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七大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专题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项目,所以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高校有着丰富的高校旅游资源,但到目前为止高校旅游还处于自发阶段、起步时期,尚未充分开发.文章从销、行、游、食、住、购六个方面论述了开展高校专题旅游的策略,旨为充分发挥高校作用,促进高校旅游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副本",将旅游体验充分体现于旅游纪念品中将极大提升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受欢迎度。本文基于旅游体验的相关理论,在尊重晋祠文化特色和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晋祠旅游体验的问卷调查结果,提出晋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尤其是对旅游区域的整体开发,更是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为此笔者提出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17.
由国内一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于日前结束,评选出西藏南迦巴瓦峰、四川贡嘎山、西藏珠穆朗玛峰、云南梅里雪山、安徽黄山、四川仙乃日(稻城三神山)、新疆乔戈里峰、西藏冈仁波齐峰、山东泰山、四川峨眉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而一些自古闻名的“老牌”名山如华山、庐山等却因景区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严重等原因遗憾落榜。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因此,旅游开发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经济的手段。然而,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存在着重开发利用,轻管理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现象。结果造成一些旅游资源浪费、退化,一些景区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发生生态系统失衡的情况。如湖南张家界等地曾因无序开发被联合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委员会警告。适当地旅游开发与赢利是必要的,它可以反过来促进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但是必须看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开发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适时而为,适度而为。过度和超载的开发行为,虽然在一个时期可能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看,却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如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如周庄、敦...  相似文献   

18.
湖泊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城镇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分析了湖泊资源旅游开发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湖泊旅游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开发模式以及空间耦合模式。结论认为,湖泊资源对于城镇发展的作用显著,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90年之前)、初期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深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分别在湖泊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结构、湖区产业结构、旅游地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湖泊资源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旅游风景区、旅游度假区、城市滨水区、湿地公园、水上运动基地和综合开发模式六种,空间耦合模式包括链珠式、荷包蛋式、交错式、分离式,两种模式的交叉组合导致湖泊旅游城镇发展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保障名城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双向共赢,应强化整合型保护和创意化开发,并在其间建立协同耦合机制。整合型保护,包含区域联动整合保护、城乡统筹整合保护、动态评估整合保护三个方面。创意化开发的耦合机制则需要区域旅游一体化、遗产旅游品牌化、遗产开发产业化等基本模式。黄山市歙县作为皖南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其名城旅游发展提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型保护与创意化开发,必须全面契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大尺度区域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20.
金纳  ;金海红 《职业圈》2014,(24):108-108
工业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是工业与旅游业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本文借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工业旅游开发经验,重点分析民营企业工业旅游存在问题并重点阐述民营企业发展旅游经济对策,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