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长期以来,对哈代小说婚恋悲剧的研究主要围绕小说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进行。在本文中,作者一改传统做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作家写作的社会婚恋现实和个人婚恋经历,分析了哈代小说人物婚恋悲剧的七大心理特征,并阐发了其启发意义,为研究哈代作品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界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对小说的读者和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哈代的悲剧观是他的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这种悲剧观在《卡斯特桥市长》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主要对哈代和《卡斯特桥市长》进行简单的介绍,而且分析了哈代悲剧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哈代的小说中浸透着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透过这层浓郁的悲剧氛围,我们可以感知哈代的生命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哈代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密切联系。本文拟从人类的欲望、叔本华的生命悲观哲学、宿命论等角度来解析哈代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一生创作了数部著名的小说.他的作品尤其以强烈的悲剧精神和命运感而著称,悲剧观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阐述哈代的悲剧现在《无名的裘德》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超自然气氛的描写等多个侧面来揭示哈代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的终结,也是哈代小说创作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小说主题是对当时维多利亚社会秩序的挑战和反抗,表现了在维多利亚社会末期新旧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小说中两位颇具争议的女主人公则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新出现的女性价值观,以及婚姻伦理观,而哈代并没有塑造完美的女性,也没有提倡某种价值观和伦理观,他只是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观念,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和波折,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对女性的限制和约束,质疑当时社会结构基础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6.
哈代——跨世纪的小说家,是继狄更斯后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哈代把他的艺术视野凝聚在小说中被称为“威塞克斯”的地区,以他现实主义的敏锐性深刻观察了威塞克斯社会发展的全部经过,描写了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侵蚀下,这个保持着古老宗法的社会怎样从稳定到动乱从繁荣到衰亡的历史,反映了他对旧式乡村生活的怀念,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理想、追求、痛苦和灾难。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一部好的作品往往能够反映社会现状,对社会的矛盾和弊端进行揭露,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很善于对十九世纪社会底层的英国人民的生活进行反映,悲剧性是一个常见主题。本文对托马斯·哈代小说的悲剧性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他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面对鬼魂的召见,哈姆莱特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以及没有杀死祈祷中的克劳迪斯等行为方式,并不是由于哈姆莱特一味延宕的表现,而是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谨慎、有思想、成熟稳重的性格表现。论文以哈姆莱特的行为抉择及心理活动为切入点,主要对其"延宕"问题经行重新审视和探析。  相似文献   

9.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奇才,学界对他性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乐观旷达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人生的苦和内心的苦。事实上,苏轼的生平遭遇及宗教信仰都包含了苦难因素,但是饱受苦难的苏轼词却在表面显得旷达,这又跟后天性格及佛教对其影响有关。佛教伴随着苏轼一生,苦难也一直伴随着他,佛教"八苦"在其词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高密式"乡土小说使读者想到了哈代独有特色的"威塞克斯"乡土小说。虽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国籍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中都凝聚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运用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文章对莫言及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从乡景、乡俗和乡民三个方面进行互文性解读,来探析两位小说家乡土情结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一篇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小说,其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作品采用男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形式,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并确定了全篇抒情的基调;作品运用"手记体"形式的第一人"我"的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富有感情色彩;涓生所抒发的情感,无论是激动、喜悦,还是苦闷和悔恨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同时也融铸着作者的爱憎,这就更增加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哀和痛苦,是通过对男性进行描写侧面表现出来的,没有对男性心理世界的描写,就体现不出女性生存悲凉的主题。哈代和张爱玲同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作家,在小说中对男性形象做了很多的描述,以更好地树立女性形象。本文对比分析了哈代和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对男性的观点及看法。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最优秀的。哈代写作时善于把主题与语言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篇论文将以《苔丝》为例,从耐人寻味的典故、得体的人物话语及丰富多彩的叙述词汇这三方面,阐述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及其在小说中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足的小乐。他既保持了强烈的淑世情怀,是儒家仁政的坚守者,又吸收了释、老"万物齐一"的思想,是"为老不尊"的叛逆者。这种能入能出、舒卷自如的人生境界,既是对儒家思想的坚守,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他圆通自足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5.
张蓓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2):141-142,148
从《论语》中的楚狂接舆到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疯癫从来就是被社会所驱逐的"他者"。新时期出现了一批为此类"他者"立传的小说,"他者"形象往往在鲜活生动的疯癫故事中自行解构。在存在论的视阈中,人的当下存在状况深深根基于往昔的生存历程,也不是兀自独立于他人之外的独在,而是一种与他人不可分离的共在。新时期小说中的疯癫形象从其形成,到"他者"身份的解构,都展示了一种被遮蔽的真实存在状态;疯癫从来不是社会的"他者",而是更深刻更持久地浸润在社会之中的共同存在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作品从三个方面论述哈代小说中存在的悲剧意识:即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生命悲剧;然后从作家入手对其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哈代的小说表现出一种人生无常的命运观念,他对社会下层民众怀着深沉的爱,关注着他们的命运,把他们的生活作为作品中主要反映的对象.在新的工业文明取代旧的农业文明的过程中,旧的和谐被打破了,小人物在这种大背景下大都由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困境中.种种因素,让作家陷入了困惑与痛苦的思索里,产生了浓重的悲剧意识,弥漫在作品中.  相似文献   

18.
哈代悲剧小说中的现代主义色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思想内容层面上,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重的危机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颇为相似;二是在技术表述层面上,隐喻、梦、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更是体现出哈代对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开拓。  相似文献   

19.
黑奴汤姆叔叔是小说的主人公,它正直、善良、忠厚、老实,同时他也是一个安于接受命运安排的人,喜欢逆来顺受,接受所有命运不公的安排。小说结尾汤姆叔叔悲惨的离开了人世。没有获得应有的自由。通过对于汤姆叔叔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汤姆叔叔的性格是其悲惨人生的重要导火索,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汤姆叔叔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对于小说《汤姆叔叔》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楚地认识。  相似文献   

20.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