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论断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成为学术理论界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不断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主要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整体性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一致性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总结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三次伟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个彼此独立又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分别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不同历史范畴的两大理论体系,二者所处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的。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又要分别展示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还要解决以往教材编写中有过的拼盘现象,必须在把握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相统一上下功夫,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概念展开基本理论,并以厚今薄古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安排篇章结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而“儒家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二者不可相提并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为中国寻找出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题.集中表现在政治层面的"救亡图存"与学术层面的"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比较全面.同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去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关系,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深化、创新的必然结果。这一历史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酝酿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深入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十分有益,这样才能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相似文献   

9.
搞好"概论"课的学科建设,教学主线的确立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确立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该课程教学主线,符合中央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有助于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提高大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的统一等.构建该课程教学主线具体设想:一是从宏观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成果的精髓;二是阐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三是系统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基本理论;四是阐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反过来又检验、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