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们班的同学个个优秀,就张立不太好.""体育课上,同学们都穿着白色的运动鞋,就王刚没有."这些句子口语中常用,写在书面上,有的人认为足病句.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句子就按前后矛盾判为病句.……  相似文献   

2.
在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匠人才成为时代的呼唤,"工匠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工匠型人才的关键."工匠型"教师具有技术性、职业性和人文性特征.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在"工匠型"教师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标准为引领,建立培养标准体系;以分层培养为抓手,构建协同培养新模式;以提升内驱力为目标,完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和平崛起"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什么是崛起? 很多人将"崛起"等同于发展和富有.我认为"崛起"高于"发展"和"富有"."崛起"是个大国的概念,不适用于小国."崛起"是指成为国际社会非常重要的大国,重要到成为少数主要国家之一,或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崛起的过程是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与最强国家的地位不断接近的过程.崛起国是否挑战霸权国不是由崛起国策略决定的,而是由其实力地位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张安义 《教育》2022,(1):21-24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迈入了内涵发展时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的努力方向.在明确"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前提下,"怎样育人""如何高质量育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徐...  相似文献   

5.
探析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两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大学生接纳认可的多少都关系到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两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两课"教学质量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核心技能"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政策制订者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依据.人们普遍认为"核心技能"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要素并为理论性和职业性等课程的整合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催化装置.然而,通过对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等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国家的比较,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核心技能"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固然异常重要,但相比于国民所应该享有的通识文化教育权利而言,它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品,而"普通职业技术教育"范式应该是中国今后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更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音乐世界》2012,(17):138-139
今夏,锐步中国携“自然概念”运动鞋Realfiex再度来袭,这一次,Realflex将带来更全面的鞋底独立感应垫选择,同时,延延续简洁透气的鞋面设计,有效保护双脚的同时在炎炎夏日带来清凉舒适的跑步体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以人为本".于是"以人为本"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研讨的关键问题.本文就"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及现实意义做了阐述."以人为本"丰富和发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大环境、政策、舆论、职业现实、社会认知等让教师"精神自觉"充满危机."精神不自觉"戕害了教师作为"人"的价值以及作为"教师"的价值."精神自觉"在实践过程中有现实型、理智型、审美型、哲学型等形态,教师需要从增强精神自觉性、成为有追求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掌握调控精神危机的相关知识技巧等方面践行"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10.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要突显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人应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利益者."突显人自身发展的地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进步的前提,它昭示着人们去创造一个合情合理的世界,去创造一种合乎人性的管理制度.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教育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