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数字时代教育媒体的教育传播互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时代,教育媒体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出现新的应用特征。数字化的常规媒体、移动媒体及基于WEB2.0新媒体增强了教育信息存储与传递的能力,丰富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和交互。但这些媒体都不是全能媒体,应通过建立多种媒体支持的混合教育媒体系统、共享数字资源及就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策略来提高教育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数字资源作为一种拥有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多种形态的媒体内容、能方便地为读者提供所利用的知识管理体系,已经从理论探索进入实际建设与实际应用阶段;分析了电气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要求,说明了数字资源在电气工程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利用,可使电气工程教学的内容更新更全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成为时下网络信息传递的新宠儿,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声而出。在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专业,在其艺术课程中教学工作者多采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使课程未能展现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有的特点。本文对贵州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类绘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近几年,教育部门也在不断改进优化和调整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材中不同难易知识点的占比,旨在确保初中生的信息科技学习更具高效性。而在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环境下,初中信息科技也不应再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要适应新时代要求,将有限的信息科技课内学习资源与个性化的数字学习资源、网络优秀媒体资源融合起来,继而使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正>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网络信息技术,对信息介质开展数字化处理的技术,可实现对数据信息的传输、存储、记录和呈现,并表现出数字化、交互性、趣味性和集成性的特征[1]。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造型艺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具有内容跨度大、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配套资源不足、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和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等问题。将数字媒体技术与美术鉴赏教学相融合,教师能够获得更为充足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6.
梁平 《广西教育》2023,(17):92-94
本文论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并提出具体做法:借助数字评价工具掌握学情,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有效运用数字资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数字资源开展项目化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整合数字资源,创设混合式学习环境;巧用数字资源设计课堂小结,提升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7.
关于网络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再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网络学习环境包含适应各地使用的信息传输网络 ,完备的教学平台与丰富的教学资源 ,以及完善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全国电大系统不仅为建立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学习环境奠定了基础 ,而且基本具备了利用数字卫星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宽带传输平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中央电大业已加快了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网络环境中媒体资源可分为五大类 ,建设多种媒体资源需注意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树汉 《职业技术》2011,(12):31-32
本文通过对教师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学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因素,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和教学媒体对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裴源清 《上海教育》2023,(S1):52-54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以“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为例,聚焦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对认知起点的测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及其成因,进而设计个性化资源,以探究传统教学、纯数字化教学以及融入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认知起点的精准把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纯数字化教学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局限性;基于认知起点的个性化学习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目前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物理教学。运用行动研究法,制作“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案例”,利用校园博客网及时地反馈信息,对整合课程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加工处理形成数字资源,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采用大规模判断抽样调查方法考察、记录和分析了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院校目前外语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利用现状,探讨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及影响其有效性的显著因素。在此基础上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探讨民办高校整合和优化利用信息资源的机制与途径。研究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信息化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外语信息资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硬件设施建设、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立体化教材的使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使用脱节等6个方面成为影响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症结。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非遗文化元素引入专业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让青年群体更好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章以北京区域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融合为例,提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希望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韩国国立开放大学数字媒体中心(DMC)在韩国国立开放大学组织框架中属于教学辅助机构,是制作高质量媒体资源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重要部门。其职责地位、制作媒体资源种类和策略、组织机构、国际交流等方面各具特点,对于我国远程教育机构的媒体资源制作以及技术支持服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企业各部门间无法共享信息资源,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化管理的现实需要。文章从应用系统整合、数字资源整合、业务整合三个方面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韩慕佳 《知识文库》2023,(11):118-121
<正>本文将率先介绍中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现状,然后借助大赛资源转化形式,规划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内容,并对教学改革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以数字影音制作为例,提出转化大赛制作资源、完善人才改革目标、更新课程内容、找寻校企合作人及搭建技能评价标准等五项优化教学改革的举措,借助对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的关注来确认教学革新状态,全面改善中职学生的技能素质。随着国家区域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中职院校中的各专业也要进行针对性改革,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也处在改革中。中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合理借用大赛资源,将大赛资源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相互  相似文献   

16.
媒体是指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它沟通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性能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影响甚大。教科书的产生,直观教具的使用,音像教材的涌现,是教学媒体的三次重大发展,这使得教师能用多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学生能通过广泛的渠道获得更大范围的学习经验。多种媒体教材是文字主教材和其它各种教学媒体的统一体,在明确各种媒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媒体的优势,并从教学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来通盘考虑,使之成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云技术的普遍使用推进了教育的变革发展,在后现代课程观以及建构主义的影响下,传统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理应重新进行思考。怎样利用新型媒体技术解决长期以来书法教学出现的问题以及进行书法课程资源开发,成为书法基础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可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媒体资源开发专业的书法教学,建设更具现代性、人文性的书法课程,规范中小学的书法学习,传承优秀的书法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生产、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体效能整合成为高校媒体良性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媒体应从观念的更新、内容的重整、渠道的重构等三方面来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并构建高校媒体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艺术设计教学随创作媒介和科技的改变而不断革新,作为科技发展进步下出现的数字媒介,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大量以数字设计为依托的设计作品的涌现。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多媒体艺术和虚拟现实设计。本文从数字媒体角度出发,研究媒介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而探讨艺术媒介的变化对艺术设计创作的影响,以及数字影像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多方面的影响,深入探析基于这一背景的数字影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基于QR码(quick response,快速响应)模块边界多方向偏移的信息植入及提取方法,应用于QR码编码信息认证中。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容量、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适用于通过数字媒体、印刷媒体传播的QR码场景。通过植入数据容量评估实验和裁剪攻击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