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施瓦布提出了著名的实践课程模式,为随之而来的校本课程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在如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仍还属于探索期,而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方面的问题往往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发展。本文基于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理论的视野,对此进行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60年代伊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课程运动”。然而,这次历经近十年的课程改革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在反思“新课程运动”的基础上,美国的施瓦布(Jeseph Schwab)和英国的斯坦豪斯(Lawrence Stenhouse)分别提出了实践性课程理论和“过程模式”理论,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2001年以来,我国发达地区部分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出现一种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现象,笔者称之为校本课程开发“泛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回溯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发展,以泰勒原理和施瓦布的“实践”课程观为基础,提出了构建完整的课程开发体系、陈述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主体性的回归、建立审议的课程开发制度、提倡多元的课程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策略,它最初是针对1960年代盛行的“新课程运动”或课程现代化运动中所采取的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模式和策略的局性性而采取的弥补措施。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理论与实施积累后,逐渐形成一股大的课程革新思潮。认真研究以美国的施瓦布和英国的斯腾豪斯为代表的“实践课程模式”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1958年发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20世纪70年代施瓦布在对这场改革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草根式的课程模式——校本课程,这种课程在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借鉴美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有助于促进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两年多来 ,上海以研究型生物课程为形式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突破口 ,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体系 ,对高中课程进行了积极探索。江苏省有的中学 ,对生物学活动课或任意选修课的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形成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校本课程模式。这些新型的课程模式为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提供了借鉴。1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特点从生物校本课程实践内容来看 ,大多以研究型或探索型课题的形式进行 ,它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而是要走向社会 ,走向实践。即使在课堂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进…  相似文献   

7.
课程理论自20世纪诞生以来,成为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美国施瓦布的课程理论是"二战"后世界课程改革的主线,其思想脱胎于泰勒的课程原理,逐渐从结构课程走向实践模式乃至校本课程,对世界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施瓦布的《实践1:课程的语言》论文发表之后,引起了许多课程理论家的震动,并由此引发了对传统课程探究模式的批判,在这过程中,有人批评施瓦布怀疑理论的作用,有人批评施瓦布没有具体说明集体审议如何在课程理论中运行,因此没有实际价值,针对以上的发问,笔者阐述了对施瓦布实践课程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教学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活动是一种自发的、仅限于课或者科目层面上的课程活动 ,严格地说 ,这只是一种教学意义上的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在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影响下 ,少数学校进行的规范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整合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政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前两种活动的超越 ,它预示着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时代的到来 ,体现了学校教育共同体的课程权利得到保障。最后 ,作者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价值定位、课程能力建设、审议机制与资源共享等 ,来展望新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11.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其"新教育"思想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哲学基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是其心理学依据,陶行知"知行合一"与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是其历史传统和教学论背景。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形态进入高中课程体系,属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需从制度建设、常态管理、师资培训、校本特色几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英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轨迹的总结,得出英国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重视制度保障,重视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校本课程开发权力,国家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平衡发展及校本课程开发的伙伴协作等方面,进而提出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即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作保障,增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寻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配合以及争取校本课程开发的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3.
布洛克认为,塔木德是施瓦布实践课程思想的根源:二者的实践本质在阅读探究层次是相通的,施瓦布的审议就是塔木德实践的一面镜子,多焦点概览教学法非常拉比式,塔木德是施瓦布的课程愿景。布洛克以他者视角,形塑具有伦理学意义的后现代课程观。  相似文献   

14.
儿童智慧的充分开发需要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儿童智慧,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盛泽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彰显了儿童智慧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难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兴趣爱好单调,对特色课程需求不明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上,农村基础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要想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必须立足实际发展农村特色教育,开发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6.
In 1970, Joseph Schwab published the first of four papers that argued for a turn to the idea of the Practical in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is paper, I revisit Schwab’s original paper and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his case for the Practical is still relevant today. I first look at the past of the deliberative tradition in which Schwab’s argument is located. I argue that a more precise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of Aristotle – particular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aking/production and doing, and between knowledge of the eternal and of the variable – can strengthen Schwab’s case and allow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ind of knowledge and judgement needed in educ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present, I highlight three ways in which the current context has changed from when Schwab published his paper. These concern the strongly diminished spac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judgement; the rise of a call for evidence-based education; and the shift in curriculum studies away from practical questions. To (re)connect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studies and research with questions about the ‘doing’ of curriculum is, in my view, where a deliberative approach such as the one articulated by Schwab remains highly relevant.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兴趣,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问题在于,有人认为兴趣就是娱乐,不承认兴趣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或者把兴趣看得太过肤浅,甚至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只要是学生所要求的。就是正当的。因此,有必要对兴趣作一考察,正确认识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Memorizing a memory: Schwab’s the Practical in a German contex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paper outlines the reception of Schwab’s essay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story is a good demonstra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and phases of development determine transatlantic exchanges and the influence of concept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especially of curriculum. The central ideas of Joseph J. Schwab’s concept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curriculum-making were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s of general Didaktik in the German-speaking world. It would have been well suited for a reception. Nevertheless, the reception the essay received was at first not a story of success; on the contrary, we have to diagnose a historical neglect. Circumstances today are much better for rethinking Schwab’s analysis under the new conditions of standardizing and competence-oriented curriculum policies.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课程资源建设的自主性更强,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力度更大。校本教材的构建需要教师精心探究与规划,而教师对校本教材的"再度开发利用"则是推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元动力。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发展需要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它不仅有利于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校本课程的不断改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基础,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