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0,(5):1-1
年前去台湾做新闻交流,采访了“监察院”院长王建煊。他说台湾媒体过度意识形态化,同样一件事,有些媒体说是黑的,有些则说是自的,他海外有些朋友相隔几年后回到台湾,感觉“日子不能过啊”。  相似文献   

2.
港澳台之窗     
业界动向《民生报》停刊文化界惋惜据台湾媒体报道,一向以文化自居的台湾《民生报》停刊了,这个消息引来文化界一片惋惜。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不断叹气。他说,现在正是台湾建立“风格社会”的时刻,标榜“生活风格”的《民生报》却要退出这个舞台,非常可惜。“这应该是一个对生活文化雅俗共赏的时代,媒体却硬要将雅与俗分开!”黄永松感慨,现在走低俗路线的媒体太多,踏实精致的媒体却越来越少。《民生报》的退场,是对台湾发展精致文化的一个警讯。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也惋惜地说,《民生报》对于文化、运动议题的长期深耕,在台湾各媒体里表现…  相似文献   

3.
谢涛 《兰台内外》2007,(2):14-15
作为推动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进程的关键人物,蒋经国虽然辞世了,但他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印象还是那么鲜明。台湾媒体曾做过民调,在一项“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谁对台湾贡献最大的调查中,蒋经国的支持率要高出另外两位一大截,其民望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4.
《新闻窗》2010,(6):F0003-F0003
本刊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峡媒体峰会在台湾举行。来自海峡两岸40多家媒体负责人、媒体学者及从业人员近百名代表会聚一堂,围绕“合作发晨、凝聚合力、共同提高华文媒体的世界影响力”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两岸媒钵在新闻、经营等方面交流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过去在台湾,媒体最常谈到的一件事,就是“想要害一个人,就劝他去办杂志”,80年代以前,杂志在台湾的媒体事业中,是个不被看好的市场。 直到最近的20年,由于台湾的杂志期刊走向不断创新模式,分众诉求与专业经营的发展,近五年来,台湾的电视、报纸市场过度竞争,台湾的杂志市场则持续被创造扩大,展现出和其它媒体的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6.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①具体到网络媒体的对台宣传工作,“两个舆论场”就是指网络媒体主观营造的“媒体舆论场”和台湾网民群体自发形成的“口头舆论场”,如若将两个舆论场打通,以我们的“媒体舆论场”影响、引导台湾网民的“口头舆论场”,也就实现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对两岸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胜云 《青年记者》2009,(20):37-38
乌鲁木齐“7·5”事件属于重大突发性事件,虽然与台湾关联性较小,但其激烈的冲突性和敏感的政治性吸引了台湾媒体的极大关注。总体来看,台湾媒体普遍把“7·5”事件当成报道的聚焦点,但在报道立场和态度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论病态传媒的角色冲突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到2002年间,可谓是香港、台湾乃至内地媒体的多事之年。璩美凤性爱光碟事件、东周刊事件、台湾政界绯闻案、陈宝莲遗照风波……事件层出不穷、风波一浪高似一浪。一时间,“传媒操守与读者口味”、“传媒怎么了”、“媒体的庸俗化倾向”、“媒体的道德底线与惩罚”都成为学术界、公众的热点话题,批判的焦点集中在媒介的职业道德和媒介的伦理上。本文借用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冲突”理论,试图以此探讨病态传媒的症结所在及其对策。一、大众媒介的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1.角色冲突、利益冲突的内涵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是…  相似文献   

9.
《岩松看台湾》从7月11日起在“东方时空”和台湾东森电视台同时播出,节目由《台湾印象》和《台湾人物》两部分构成,每期约25分钟。《台湾印象》以记者现场报道为主,带观众走进台湾故宫等历史文化景点,路线囊括了从北到南的台湾主要城市,涉及岛内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台湾人物》以专访岛内政治、文化、经济名人为主。两地媒体的成功合作可以说是做到了两岸“三通”,媒体先行。  相似文献   

10.
<正>从1993年台湾学者吴翠珍发表《解“毒”电视?解读电视!——谈媒体教育中的电视识读》一文开始,到今天台湾学术界和民间团体开始着手推进媒体素养教育融入九年一贯制的教学规划,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已经走过十余载的历史。十多年来,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在教材出版、师资培训、节目制作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目前在提升受众媒体素养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众多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11.
台湾“名嘴”在大陆媒体中的角色衍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燕娟 《东南传播》2010,(11):109-110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从民间到官方,从文化到经济,两岸交流愈发常态化,甚至政治相关方面的交流也逐步浮上台面。借助这股东风,台湾“名嘴”尤其政论“名嘴”“登陆”,早已不是个案。和过去在台湾岛内评议时政为主不同,台湾政论“名嘴”们在大陆媒体上,更多扮演者两岸资讯传导员角色。透过“名嘴”这一媒介,大陆民众对现代台湾的了解,更加直观、深入;两岸深层次互动,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未名 《新闻天地》2004,(4):46-46
从新年至今,来自“上流社会”的许纯美不仅红遍台湾演艺圈,甚至有媒体把她与台北市长马英九并列为话题人物中的“天王”和“天后”,这个从去年年底才进入公众视线的女人,已经成为拯救台湾综艺节目的法宝,而且引发了媒体道德观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曾有广播业者以“走出漫漫长夜”、“转型的瓶颈”来形容进入90年代的台湾广播媒体。环顾台湾33家广播电台的发展状况和进入90年代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台湾广播界确实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带有共性的发展动势。  相似文献   

14.
台湾媒体的政治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新闻界》2012,(7):69-73
台湾媒体经过近30年的高度自由发展,媒体愈来愈强化对立与冲突,并带动社会集体政治化,关系社会秩序、民众福祉的重大事件总是被媒体所干涉所左右.本文从台湾媒体几个鲜明的政治化表现包括善于推波助澜两岸议题、选举时期选边站、漠视蓝绿之外的第三势力、政府“置入式营销”已成为普遍现象展开,就台湾媒体的政治化做深度剖析,并就媒体政治化下实现媒体公共化与健康化的困扰展开分析,以对台湾的媒体文化从政治化角度给予全新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5.
安辑 《出版参考》2006,(12S):30-30
据台湾媒体报道,一向以文化自居的台湾《民生报》停刊了,这个消息引来文化界一片惋惜。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不断叹气。他说,现在正是台湾建立“风格社会”的时刻,标榜“生活风格”的《民生报》却要退出这个舞台,非常可惜。  相似文献   

16.
4月29日,于丹来到台湾,对此,各媒体纷纷用“于丹旋风登台”、“台湾将掀‘论语热”这样的标题进行报道。与此同时,感慨于近年来国学日渐式微的台湾文化界也再度发出“抢救国学”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岩松看台湾》从7月11日起在“东方时空”和台湾东森电视台同时播出,节目由《台湾印象》和《台湾人物》两部分构成,每期约25分钟。《台湾印象》以记者现场报道为主,带观众走进台湾故宫等历史文化景点,路线囊括了从北到南的台湾主要城市,涉及岛内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台湾人物》以专访岛内政治、文化、经济名人为主。两地媒体的成功合作可以说是做到了两岸“三通”,媒体先行。  相似文献   

18.
到大陆去! 2002年5月份台湾《光华》杂志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台湾出版业者各显神通抢占大陆市场”。该文显示,近期台湾出版业兴起的一股进入大陆市场的风潮,也受到了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一现象,对大陆出版人来说,同样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2009年的台湾莫拉克风灾是两岸媒体工作者继“5·12”汶川大地震后.又一次通过“媒介事件”亲身参与的一场“历史的现场直播”。灾难是一幕幕令人扼腕垂泪的悲剧,及时、透明地报道灾难,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能够较好地传递情感信息.是媒体收到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列入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辅导计划的“EP同步多重媒体创新出版服务”,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在目前展现成果。台湾凯立公司从纸本书的传统制造到电子书制作及网络销售都包含其中,而且只要原来传统印刷制造的费用,就能同时拥有纸本书与电子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