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喜欢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时.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动作:他跳上了一张课桌,俯看着大家,开始他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2.
“香——蕉。”老史在讲台上读,学生们就跟着念,满屋子的“香蕉”声就这样划破了山村的晨雾。学校是沂蒙山深处的一个破庙,老史是学校里惟一的教师,学生只有14个,却分属4个年级。“老师,什么是香蕉?”一个孩子从石板叠起的“课桌”后面站起来,举手问这个问题。他的脸蛋儿冻得通红,猴子屁股似的。他还穿着开裆的棉裤,屁股蛋儿被石板凳冰得生疼。“香蕉是一种水果,可以吃。”老史回答。“像咱村的山楂一样吗?是圆的吗?有山楂大吗?”孩子继续发问。村里只有山楂这一种水果。“大概是吧!”老史挠了挠头,头发上马上沾了些许白白的粉笔屑。“老师…  相似文献   

3.
春风化雨     
影·片·介·绍《春风化雨》是讲述教书育人的经典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所预备学校。该校以严格、传统的教育模式著称,从那里毕业的学生一般都可以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学习。然而这一切随着新教师基廷先生的到来发生了改变。他要学生撕掉课本,鼓励他们站在课桌上以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他向学生介绍许多有思想的诗歌……这一切在学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学生开始大胆追求自己的梦。然而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一名学生因为其演戏的梦想遭到父母反对而自杀身亡。基廷先生成了代罪羔羊,被迫离开学校。虽然基廷先生走了,但他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其教诲。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基廷老师的讲课吧。(注:《春风化雨》更普遍的译名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电影里出现的一个秘密社团,学生经常聚集在一起读诗,谈天说地。)  相似文献   

4.
首次看《死亡诗社》,你就会被它深深震撼.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的故事,当然,还有他们的船长基廷老师.在《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是与众不同的,在第一堂课,他没有让学生们对着书本念那些冰冷麻木的字眼,而是引导着他们去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在基廷的鼓舞下,学生们开始读诗,也透过诗人自然的感情流露,明白了诗歌的真谛——即回归童真,以童心来感知世界.为此,他们从学校严肃刻板的生活中突围,重新成立基廷曾参与的诗歌朗诵小组——死亡诗社,在朗诵中探讨诗歌、人生.  相似文献   

5.
“香——蕉”。老史在课堂上读,学生们就跟着念,满屋子的“香蕉”声就这样划破了山村晨雾。学校是沂蒙山区深处的一座破庙,老史是学校里惟一的教师,学生只有十四个,却分属四个年级。“老师,什么是香蕉?”一个孩子从石板叠起的“课桌”后面站起来———他举了手问这个问题。他的脸蛋儿冻得通红,猴子屁股似的。他还穿着开裆的棉裤,屁股蛋儿肯定被板凳冰得生疼。“香蕉是一种水果,可以吃。”老史回答。“像咱村的山楂一样吗?是圆的吗?有山楂大吗?”孩子继续发问。村里只有山楂能够称得上水果。“大概是吧。”老史挠了挠头,头发马上沾了些许白白…  相似文献   

6.
电影《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学院,这是一所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老牌学院,学院始终秉持"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校训。然而基廷老师的到来,竟然一举打破了学院的刻板教风。基廷用他那反常规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他带领学生在校史陈列室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他让学生在操场上集体宣读自己的梦想,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面,用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在基廷的影响下,几位志  相似文献   

7.
他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用文具盒夹住前排女生的头发,在老师粉笔盒里放一只青蛙,让课桌抽屉里雏鸟的叫声响彻整个教室。父亲吊起他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他。重重的体罚只会加重他的叛逆。最后一次,他打碎了全教室的玻璃。他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他做好了种种应付老师的心理准备。他想,老师这次一定不会轻易饶他的。老师安祥地坐着,手中的茶杯冒着热气。意外地,老师叫他坐下,和颜悦色,这让他猝不及防。他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老师说话了:“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像什么?”他感到意外,想了想,说:“像杯子。”老师点点头,…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在前几年广为流传的故事:  “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在课堂上提这样一个问题。全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水”,而唯独有这么一个小学生和大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雪融化了是春天。”于是,同学们开始嘲笑他,老师也一本正经地告诉她答错了,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标准答案”,并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雪融化后变成水,这是常识。但那个孩子的回答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寒冷的冬天过去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小草钻出地面,果树开花,难道这不是春天又是什么?孩子的脑海了里充满了童稚的天真和想像,幼小的心灵中充盈着美丽…  相似文献   

9.
曾经听到有的老师抱怨: “现在的孩子真不好教育, 我为他们操碎了心,爱他们胜过爱自己,可是他们就是不领情,真让人伤心。”的确,这是做老师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但不知在伤心之余,老师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爱我的学生吗?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这不是多此一问吗?哪个老师不  相似文献   

10.
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讲了这么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那是安南上中学时,一次课上,老师拿出了一张带有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老师教导着他的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11.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或上完课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往往回答我的是:"没有问题了,我们都懂了."那么学生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显然不是,从他们的作业和练习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或不愿提出来,或者说有的学生就不能提出问题.他们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了他们不能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有一天,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带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过了片刻,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不要这样啊!”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旁边”一词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领会词义,然后让他们解词。有一个学生说:“‘旁边’就是不远的地方。”课堂上没有反驳意见,对学生这个不确切的解释,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走到课桌的旁边面向学生站着,问:“老师的旁边放着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的旁边放着课桌。”我加以肯定,又问:“大家再看老师旁边还有什么?”多数学  相似文献   

14.
“雪融化后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春天!”一个小学生肯定地回答说。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的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雪融化后是水,这是常识。难道小学生的回答真的错了吗?至今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这难道不是指美丽的春天吗?多么面目可憎而机械的“标准答案”——想象的翅膀被“喀嚓”一声剪断了。我想,这个小学生从此以后再也不会说出像“雪融化后是春天”这样富有想象力的答案了吧!这位老师固守着答案的惟一性,…  相似文献   

15.
何山石 《初中生》2002,(23):14-15
一天,在非洲加纳的一所中学里,有位老师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都盯着那黑点,大声地说:"一个黑点!"老师听了很沮丧:"难道你们当中,就没有一个看到这张白纸吗?把目光老盯在那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正>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课的课,也许最像教师的样子和课堂的本来面目。支持学生的异想天开一位美国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讲着讲着,一位小学生站了起来:生:请问老师,蚯蚓什么味道?师:抱歉,我没有尝过。生:我可以尝尝吗?师:当然可以!生:我尝过了,您加分吗?师:当然加分!  相似文献   

17.
老师手拿一只鸡蛋,问学生:"能让这只鸡蛋走起来吗?"鸡蛋没有腿,怎么可能走起来呢?学生们想。老师说,如果能让鸡蛋走起来,这是不是一个奇迹?"当然是一个奇迹,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学生们说。老师说:"鸡蛋孵成小鸡,成为小鸡的鸡蛋,不就能走起来了吗?奇迹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所以,不要把奇迹看成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事,奇迹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的。"说完,老师又问学生另一个问题:"一只鸡蛋孵成小鸡,是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做到呢?"  相似文献   

18.
《当代学生》2011,(11):24
曾经听过一个发生在非洲的故事:那是在加纳的一所寄宿制中学里,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生活中的你们可  相似文献   

19.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他们对课程里的内容感到好奇,有着浓厚的兴趣。刚上《植物》单元时,许多学生就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上《蜗牛》?我已经捉了好几只蜗牛在家养着了,我可以带来吗?”看着他们那充满渴望的小脸,我心中一动:何不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让他们先在家饲养,边养边观察研究做好记录,到上这一课时让他们好好表现一番,不是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课的热情吗?于是,我用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对学生们的“蜗牛热”进行了鼓励,我们约好上《蜗牛》一课时看谁观察并记录到的内容多。上《蜗牛》一课了,同学们兴奋地带来了自己养的…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02,(Z3)
一天,在非洲加纳的一所中学里,有位老师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都盯着那黑点,大声地说:“一个黑点!”老师听了很沮丧:“难道你们当中,就没有一个看到这张白纸吗?把目光老盯在那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在生活中,你们看问题可千万不能这样啊!”然后,老师又拿出一张中心画有白点的黑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这次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大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好极了,孩子们!盯住生活中那些美丽的白点,并把它们深深地刻在心扉上,成为推着你前进的动力,那么,你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