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在长、短篇小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杰出艺术成就已为大家所知晓。其实他也是一个随笔、速记式短小作品的能手。他的随笔寓意深邃,富有哲理。他的速写笔触简洁、格调明快、思想敏锐、情趣幽默,独具一格。它们是德国文学史上克莱斯特、黑贝尔的小品风格的继承和发扬,与我国近年来兴起的“小小说”或“微型小说”亦颇为近似。卡夫卡不愧为这个文学新品种的先驱者。卡夫卡的这类作品绝大部分均见之于他的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簿》和散页中的断章残篇,除《观察》中所收的几篇以外,生前均未发表。这里选译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凡方括弧里的题目为译者所加;其他除《在法的门前》和《一道圣旨》外,均为马克斯·勃罗德所加。  相似文献   

3.
断想篇     
卡夫卡是个哲人式的作家,思想上勤于思考,艺术上追求创新使他一生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生活当中。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察世界”,以智者的卓见洞悉当今人类生存的“异化”处境,成了他作为作家的根本使命。因此,他除了给我们留下众多的想象性作品即小说以外,还为我们留下不少思考性的记录,其中贯穿着他那悖论性的思维方式,读来格外耐人寻味,富有启迪意义。卡夫卡的那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簿》主要是用来记载这方面的思考成果的,但它们只包括1917至1918年,其他时间写的除散失的以外,均见于后来勃罗德为其收集和保存的“笔记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中。欲窥全豹请见中译本《卡夫卡全集》第五卷《随笔集》。  相似文献   

4.
大凡见过卡夫卡肖像的人,不能不为他的眼睛所震撼.这双眼睛清澈纯净、明亮有神,却流露出十分复杂的信息,既有羞涩、忧伤、恬淡和迷惘,也有惊恐、焦虑、自信和犹疑……我国学者曾艳兵先生认为:"卡夫卡的眼睛里似乎什么都有,但你却无法准确说出是什么."正如卡夫卡作品一样,这双眼睛玄奥神秘、迷雾重重,着实令人捉摸不透.可这双眼睛却像子弹一样洞穿雾瘴,一下击中世界的悖谬和荒诞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婷婷 《青年记者》2006,(22):34-35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20世纪小说家,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社会的寓言,常规的理性、逻辑在他的小说世界中被卡夫卡式的思维方式、逻辑轨道取而代之.他为读者呈现的是隐藏在现实后面的、经过生活发酵的、变形成一种陌生形态的世界的面貌.除了陌生感,在卡夫卡的小说世界里读者还会不断发现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情节,仿佛陷入一个文字的迷宫里.这种现象被称为佯谬(Paradox),或者悖谬.  相似文献   

6.
2010年新年伊始,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询问卡夫卡一篇名为《掉到井里的人》的小说。我一时茫然,在我的印象里《卡夫卡全集》中似乎没有这篇小说。于是,我找出《卡夫卡全集》小说目录重新翻检一遍,果然没有见到这样一篇小说。难道是《卡夫卡全集》有所遗漏,而所遗漏的恰恰就包含这篇小说吗?记得数年前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叶廷芳先生:他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是否收录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丁绍光——生活与艺术》是云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传记新作,记述了享誉全球的美籍华人画家丁绍光的生活与艺术。丁绍光曾被欧美国家的艺术评论家誉为“现代浪漫主义星座中一颗闪闪发亮的明星”、“20世纪的乔托”,他的作品“蕴含着一种动人的情感,显露出他高尚的心灵”。这种情感驱使画家绘出超越时空魅力的灵性作品,抒写了万劫不灭的人类精神,表现了人类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飞越。如今在不同的国家,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丁绍光的艺术演绎着无数美丽的生活故事,越来越多的人们被丁绍光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精神深深撼动。他的作品拯救过准备卧轨的女孩,挽救过垂危的病人,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一股自然欢快的激情。丁绍  相似文献   

8.
学作品能够被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是因为受到文字、语言、内容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是其巧妙地运用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来普及人性与人情,进而跨越地域限制,于人们之间传播.文章以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海边的卡夫卡》的成功传播为例,详细地阐述及分析了成功的文学作品被传播与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日记篇     
在现代主义作家那里,美学和哲学往往是融而为一的。对于卡夫卡,写作固然是他“庞大的内心世界”“向外部巨大推进”的审美需要,也是他思考人生、研究生活的强大手段。这就决定了他的日记的特色:不是生活的“流水账”,而是他的作品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创作旺盛期(1912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从1910年开始他决心坚持写日记,直到1923年即去世的前一年,写了共约45万字(汉译文)之多。这些文字都是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生命燃烧的忠实记录,读之无不为其真实性所感动。如果说,卡夫卡的书信文学性多于文献性,那么他的日记则是文献性多于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因此,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音乐作为陶冶人们精神情操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能够很好地缓解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压力,并且提高人们的个人修养的素质。人们接触音乐的重要渠道就是音乐台,地方性音乐台也深受人们关注,本文中,笔者就对地方音乐台节目的创新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1.
新书·观点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曾艳兵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一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该书的主要观点有:卡夫卡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与他作为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的身份密切相关,他碰巧又  相似文献   

12.
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的卡夫卡,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征服了世界,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最后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流行符号。“仝世界都把‘卜夫卡’用作‘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其实何止是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于艺术领域的表现方面,计算机同样也有着用武之地。计算机对艺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能够更有效率地创作,也为艺术和设计带来了全新的风格和创作方式,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而这其中,推动计算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更加有效地表达世界。非真实感绘制技术作为一种近年大热的计算机图形学分支,其起源、发展和现阶段成果都为计算艺术发展的原动力是更加有效地表达世界提供了佐证。但是艺术表达作为计算艺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也同样为计算艺术改善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惊喜。  相似文献   

14.
期刊版面设计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不少,但多属纯理论的论述。本文试图从分析作品的角度入手,试谈期刊版面的风格所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5.
车夫 《军事记者》2008,(1):73-73
人们都知道车夫是我国著名的军旅摄影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个“准画家”。艺术是相通的。车夫之所以能在摄影上取得很大成就,与他持久不断地练速写有很大关系。现从他30多年积累的1000多幅习作中挑选几幅速写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侯咏萱 《今传媒》2020,(4):151-152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作为新古典主义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他艺术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佛罗伦萨画派和人文主义以及其生活时代的影响。他坚持追求绘画作品中的真实感,主张艺术要忠实于自然,同样"美"对于安格尔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甚至是他艺术风格的全部,他致力于追求古典艺术中那种理想与完美的形式。"真实"和"理想之美"作为其绘画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观念,也完美地融入在其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17.
《变形记》借助真实与荒诞的艺术手段,以寓言的形式,展示了现代人被巨大社会压力所异化的现实。笔者从"异化"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异化世界的构成元素和荒诞背后主题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卡夫卡为现代人构建的异化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丁聪是一位在漫画创作上有着鲜明而独特风格的漫画家,这与他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艺术历练息息相关。他被人们公认为幽默大师,因为他有关照和把握世界的眼光和达观诙谐的人生睿智,他善于把戏谑背后的真诚、狂放背后的理智、滑稽背后的严肃巧妙地揉合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出一幅幅既有深刻哲理寓意,又有简明生动表达,的佳  相似文献   

19.
寻求宽容     
作为记者,他来过书展两次。除了看书,他还想买《宽容》,还想打听一下某老提到的卡夫卡和乔伊斯的书。他三十多岁,要算年轻记者。  相似文献   

20.
或许是因为人们过于专注卡夫卡世界的幽深意义,卡夫卡写作中的笑与滑稽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在勃罗德为《城堡》撰写的出版说明中并未涉及,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美中不足的一点。昆德拉的几部论著都在谈论这个问题,要把“卡夫卡学”从社会学与宗教阐释的罗网之中解救出来,矛头直指始作俑者勃罗德,语气也几乎等同于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