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朱世光 《中学历史教学》2008,(1):49-52,87,88
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和必要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同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关系取得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的努力。重点掌握: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I第99页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的国际环境、“另起炉灶”、“一边倒”与“打扫干净再请客”、《中苏同盟互助条约》。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侧重推行“一边倒”外交的同时,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和平外交。到50年代上半期,随着形势的变化,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全面推行和平外交。本文拟简要评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提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毛泽东在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那么,什么是“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何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呢?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采取了两手对华政策。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不承认态度,中国政府制定了“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与苏联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在阻止中苏结盟的构想落空后,美国很快确立了“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两国进入全面对抗时期。  相似文献   

6.
从建国之日起,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50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是“一边倒”,在中苏结盟的基础上形成反美统一战线。周恩来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60年代未70年代初,中苏外交陷入僵局。晚年的周恩来致力于推动中美缓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提高是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毛泽东、周恩来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差别;历史进入六十年代,在对苏联外交战略上,毛泽东、周恩来在处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上表现了各自的外交风格。  相似文献   

8.
从建国之日起,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50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是“一边倒”,在中苏结盟的基础上形成反美统一战线。周恩来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60年代未70年代初,中苏外交陷入僵局。晚年的周恩来致力于推动中美缓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提高是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外交政策,而独立自主是我党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一边倒”外交在独立自主原则的指导下,为新中国的巩固、独立与发展赢得了有力的外部环境,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种以结盟为特征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同时也给中国后来外交政策的制定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迄今为止美国业已解密的情报档案和相关文献,以新中国成立后至1960年代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为主线,论述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苏结盟与合作、中苏分歧与争论以及中苏分裂与对抗三个时段中,对国际共运的总体态势及其发展前景等所作的预测与评估,并就其判断依据和研究结论加以进一步的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1.
50年来,中国外交前后进行过四次对外战略抉择,即50年代联苏抗美的“一边倒”、60年代中苏分裂和中美对立并存条件下反对美苏的“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联美抗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到80年代以来的“真正不结盟”。这些抉择无疑是国际形势与中国对外关系变化的现实反映,但也与当时中国领导人的“敌友观”密不可分。80年代以前中国领导人“非敌即友”和80年代后“非敌非友”的观念,使中国发展成为美苏之外的一支特殊力量,冷战后邓小平“韬光养晦”的观念,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50年代开基立业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50年代末60年代初寻求独立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70年代顺时达变的“一条线”的战略调整,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以及冷战后普遍开展的与世界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凝聚着周恩来的心血。中苏关系无疑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部分,对此,周恩来更是倾注了极大精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80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到分裂直至兵戎相见到再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曲折发展过程。周恩来在处理中苏这两个相邻的社会主义大国间的关系时,表现出了坚定的原则性,高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中国在国际上开始站稳脚跟,并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得之不易的独立,争取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贯彻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方针。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为防止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诞生后可能出现的武装干…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并执行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看来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然而由于历史、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使中苏结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影响苏联做出与中国结盟的权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从苏联的视角找到一个中苏结盟曲折复杂的合理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方针以及“联苏抗关”的国防战略。“一边倒”是面向以苏联为核心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其着眼点是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目的在于明确新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带有明显的军事结盟性质,着眼点在于国家的安全利益.目的在...  相似文献   

17.
潘敬国 《历史学习》2006,(12):24-24
中方在中英建交谈判中的方针原则是中方决策层根据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确立的。“一边倒”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它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起,构成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在此基本原则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与西方国家建交  相似文献   

18.
孙玉玲 《天中学刊》1999,14(6):93-95
50 年代中后期,中苏交恶,中美对抗,“一边倒”政策破产,“一大片”政策应运而生。在当时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一大片”政策扩大了中国的国际空间,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但该政策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 ,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 ,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第一阶段 (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 6 0年代初期 )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美国敌视中国 ,遏制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苏合作 ,共同主宰世界 ,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 ,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 6 0年代初 ,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 ,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第二阶段 (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  相似文献   

20.
1931年至1937年的中苏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它既受日本武装侵华的制约,又受到中苏政治、军事方针的影响,同时受到远东国际关系──日美英等国的牵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几起几落,经历了一个曲折艰难的历程。探讨国民政府由“九·一八”事变前的反苏反共与苏断绝外交关系,至32年底的中苏复交,直至采取联苏制日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这样一个曲折发展过程,对远东国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一八”事变前,中苏两国关系处于断交状态。从反共反苏出发,广州起义后,蒋介石断绝了中苏关系。19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