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影响我国女性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在2008年奥运会上的成绩排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女选手的竞技运动状况。本文着重探讨小康社会建设、体育全球化和商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女性社会地位和世界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等可能给我国女子体育及其运动成绩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试图揭示出社会文化因素、奥林匹克运动和女子竞技体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快速发展成因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并在国际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原因,既有深层的社会文化影响与支撑,如新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得以空前提高,传统文化对女子性格的磨砺,世界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促进,“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与支持等;又有长期运动训练中摸索出富有特色的技战术训练方法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卢玲 《体育科研》2012,33(4):48-50,72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新中国女性竞技运动成绩的发展轨迹。根据新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本研究主要从4个不同时期对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女性竞技体育成绩的获得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条件下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叶平博士等人编制的中国标准化竞技动机量表对我国不同运动级别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竞技动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不同运动级别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竞技动机在社会认可、竞技水平提高、娱乐、感性体验、努力取向五个测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延续和变迁的中国社会与女子体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女性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汗马功劳。要理解她们的成就,就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来剖析社会、体育和性别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新中国成立不久,体育和女性问题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和省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专业运动队相继成立;婚姻法、宪法和劳工法等相继出台,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并进入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然而,国际和国内政治对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中国脱离和重新进入国际奥委会、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对我国的女子竞技体育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平均主义“大锅饭”被打破,体育走在了向商业化和竞争性经济转轨的前列。社会、体育和女性地位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变化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导致中国女子竞技运动迅速发展的社会学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40年来,中国女子竞技运动的发展令世人瞩目,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从社会学角度探讨这一势态引成的社会学因素,旨在为确保其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社会学依据。导致中国女子竞技运动迅速发展的社会学主因素是:历史发展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精神品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运用心理测量法对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竞技动机、赛前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处于相对适宜的水平。竞技水平提高、社会认可是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主导成就目的。受伤焦虑、竞技水平发挥焦虑、社会评价焦虑是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焦虑的主要倾向。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竞技动机、赛前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展现在人类面前,在工业化社会向着信息化社会过渡之机,世界竞技运动中的女子竞技运动发展前景如何,为世人所关心瞩目,本文作者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世界男女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三个  相似文献   

9.
吴彤 《精武》2011,(5):92-93
中国在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女性对竞技体育的促进作用和贡献巨大。本文从历史视角入手,介绍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服饰的发展历程;将体育服饰与女性体育进行融通,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女性体育服饰的发展方略。在中国的体育强国建设道路上,女子竞赛服饰文化需要契合新趋向,实现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持续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家鹏 《体育科技》2006,27(1):16-18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女子运动员的发挥。运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等方法,从性别文化学角度揭示出社会文化与女子竞技体育的关系,探究影响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的深层因素,即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人们更清晰认识中国妇女体育发展所处的环境,加深对女子竞技体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以两种女子竞技排球服饰为研究对象,重点比较了女子室内排球和沙滩排球运动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面料、装饰配件、服饰的功能性要求、服饰的视觉效果、身体的裸露及紧身程度、着装规范以及两者服饰兴起和流行的社会及商业背景.通过图像和文献的分析及比较,认为两种服饰在风格和款式上的差异主要受到运动的竞技特点影响以及运动商业化进程的影响;通过男、女沙滩排球服饰的比较,得出商业化进程对沙滩女子排球服饰的相互影响和促进作用大;以沙滩女子排球服饰为例,论述了竞技体育比赛服饰的视觉美感、比赛的观赏性以及项目繁荣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世界竞技游泳运动蓬勃发展,但中国女子竞技游泳的发展相对缓慢,甚至有所下滑,特别是女子短距离自由泳。根据我国近几年来女子短距离自由泳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状况,从运动负荷特征、负荷量等方面对中国女子短距离自由泳项目运动水平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提高我国女子短距离自由泳的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竞技运动快速发展,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女子运动员来说,体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她们在竞技比赛中的成败.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人们对女子自由式摔跤这项运动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高水平女子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获得的辉煌成绩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关注,相关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知识体系。为促进女子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平台,该文对女子竞技体育相关文献进行了阅读和梳理,结果发现:(1)研究数量偏少,呈先增后降趋势;内容具有多学科特征,但作者多属运动训练学方向。(2)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运动成绩、训练计划与年龄、运动技术与战术、体能特征、运动损伤与病症、心理特征、社会效应和职业化发展八个方面。(3)未来,应注重研究的系统化,重视学科间融合,形成稳定研究团队;促进研究方法技术的多元化;以女子竞技体育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实现研究的具体化。因此,女子竞技体育领域极具研究价值,期待形成更多该领域的稳定研究团队,促进女子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女子龙舟竞技运动发展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靖南 《体育科技》2001,22(3):41-43
对女子龙舟的重大赛事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就女子龙舟传统竞渡技法向现代划船竞技演变的趋势,探讨女子龙舟竞技运动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6.
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阐述了女子网球竞技水平诊断指标确立的理论基础,女子网球竞技水平诊断指标的结构基础,女子网球竞技水平诊断指标的价值基础,女子网球竞技水平诊断指标确立的原则,并构建了女子网球竞技水平诊断的指标体系,旨在为女子网球运动的训练及运动选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女性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沿革阐述当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特性,说明新中国建立后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妇女的地位,为女性体育的发展开放了合理空间;在此基础上,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不断革新促使中国女子体育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了竞技水平和综合表现力,实现腾跃式发展,并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中国女性体育取得的显著成绩改变了国际上对传统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的质疑,并为实现“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当代奥林匹克精神做出应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解读《水浒传》在女子体育发展、替天行道以及古人的竞技意识三方面的描述。主要结论:女子体育在宋代的发展反映出当时女性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宋代社会的繁荣推动了体育的开展,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四十余年来,中国女子竞技运动发展之快,水平之高,已令世人瞩目。论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这一势态形成的社会学因素,旨在为确保其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社会学依据。大量数据表明:如下因素是导致中国女子竞技运动迅速发展的社会学主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现场跟踪拍摄等考察研究方法,结合运动实践,利用多学科优势,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陕西省竞技体操队女子跳马运动员杨佩第11届全运会的备战工作进行研究,从运动员的训练目标、运动技术训练、运动素质训练、心理能力训练等竞技能力诸方面指导理论着手,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运动员训练模式,提高了陕西省竞技体操队女子跳马科学训练水平,为其在第11届全运会上取得佳绩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