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石家庄桥东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了化学除磷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介绍了污水处理厂化学除磷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化学除磷的工艺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废水中磷的去除一直以来是污水处理中所关注的问题。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磷,如果不加以去除直接排入水体,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若进行灌溉的水中含磷太多则会造成庄稼贪青倒伏。多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研究出了很多办法来去除废水中的磷。目前,有采用贝壳作为填料SBR法进行啤酒废水处理与用淹没式贝壳填料生物滤池的除磷方法。本文将就如何使用贝壳粉,进行废物资源再利用,来研究其对废水中磷去除的效果。通过实验来确定贝壳粉的的除磷效果。通过试验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当污水中含磷量为2.844mg/L时,得出最佳除磷条件是:贝壳粉溶液投加量为1.5mL,pH为11.5,沉淀时间为3小时左右时,除磷效果即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3.
磷的化学成分是评判水质是否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一般的生物污水处理方式很难将磷的含量降到合格排放的标准。所以污水处理厂还需用化学方法使磷的含量降低,但传统的铁盐和混凝剂铝也在被如今的复合型混凝剂代替。本文以句容市的污水处理厂的实验分析,对聚合氯化铝铁和聚合硫酸铁的除磷作用进行实验对比,找出了最优的混凝条件。结果得出,只有两者PH值为中性时,聚合氯化铝铁析出量较高,混凝效果比较理想,但投入的药品量比较大。  相似文献   

4.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采用A/O除磷工艺,总结工艺运行几年来的经验,对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运行及控制进行探讨,更好的保证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A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5,(23)
污水处理厂采用物理原理和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既高效又环保。物理法处理污水主要包括栅格过滤和沉砂池沉淀等方法。栅格是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出废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可通过格栅筛滤废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沉砂池是通过重力分离的方法在沉砂池中过滤废水中的沉淀物。本文主要对两种物理处理污水的工艺进行设计和计算,旨在为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科学性提供可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微藻深度脱氮除磷是污水深度处理方面的热点研究。文章分别使用浓度为5%、10%、25%、50%的猪粪废水对帕米尔绿球藻进行培养,考察帕米尔绿球藻对不同浓度的猪粪废水中氨氮、总氮、总磷、磷酸盐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去除效果最佳的是浓度为25%的猪粪废水。  相似文献   

7.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采用A/O除磷工艺,总结工艺运行几年来的经验,对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运行及控制进行探讨,更好的保证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A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前较为常用的污水除磷方法有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方法。化学絮凝法是采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除磷方法。其原理是将易溶于水的某些金属盐投入水中,金属离子与磷反应生成一种难溶性盐与水体分离,以此除去水中的磷。而贝壳中所含的大量钙离子可用来除去水中的磷,本文通过对自制贝壳除磷剂在不同pH和不同投加量下的除磷效果进行研究比较,确定最佳除磷剂投加量和最佳除磷效果的pH值条件。从而实现贝壳的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李则林 《大众科技》2011,(4):112-113
文章分析了西北县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倒置A2/O为主体反应池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以重力浓缩池为主体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该工艺具有良好的去除BOD、COD及脱氮除磷的功能,同时节省了能耗,降低建设投资,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污水中磷的去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磷,如果不加以去除直接排入水体,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若进行灌溉的水中含磷太多则会造成庄稼贪青倒伏。多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研究出了很多办法来去除废水中的磷。目前,有采用贝壳作为填料和贝壳粉作为除磷剂的除磷方法。本文就贝壳强化除磷做了进一步研究,在加贝壳粉的同时加入少量硅藻土,进一步优化除磷条件。实验分为1、2、3三个大组,A、B、C、D、E、F、G、H、I、J、K、L十二小组,1组中每个分试管均加0.1ml贝壳粉溶液,2组中每个分试管均加1ml贝壳粉溶液,3组中每个分试管均加2ml贝壳粉溶液.A、E、I试管中均不加硅藻土溶液,B、F、J试管中均加入0.1ml硅藻土溶液,C、G、K试管中均加入1ml硅藻土溶液,D、H、L试管中均加入2ml硅藻土溶液。分别测每组在1、3、5、7、9小时磷的去除率。实验数据表明实验时间越长去除率越高,但三小时后升高趋势缓慢没有明显变化,所以3小时为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1.
甲醇厂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实验废水混合在一起,在该厂停产检修期间,对原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采用推流式生化处理系统及紫外线杀菌处理系统,就改造完成后的系统调试和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益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徐颖利 《大众科技》2014,(11):66-68
结合承德太平庄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实际,研究了orbal氧化沟运行中污泥浓度如何控制。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污泥浓度的控制要综合考虑有机物有稳定的去除率、脱氮除磷效果、低温运行时污泥活性、能耗以及整个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等各因素。最终确定太平庄污水处理厂污泥浓度,夏季保持在4000mg/L左右,冬季4500mg/L左右。  相似文献   

13.
陈锋  杨德龙 《科技广场》2012,(4):131-134
通过对煤矿厂生活污水特点的分析,结合原有污水处理站工艺及多家同类污水站的实践经验,提出采用BAF工艺+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煤矿厂区生活污水。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cr、BOD5、SS、色度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同时CODcr、BOD5、SS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5%、92.5%、90.9%、90%,采用该组合工艺处理煤矿厂生活污水,在技术和经济上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4.
将改性硅藻土作为吸附剂用于处理印染废水,设计实验考察改性硅藻土用量、pH值、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印染废水中色度和CODcr的去除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改性硅藻土吸附印染废水中色度和CODcr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最佳吸附条件为改性硅藻土加入量为0.8~1.0g/L,pH值6—9,室温条件下,处理时间为60min。处理后的印染废水中色度和0.8~1.0g/L浓度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低浓度养殖废水循环净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人工湿地已被广泛用于处理各种类型的废水.本项研究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循环净化杭州植物园内低浓度养鱼废水,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化学分析,湿地出水的硝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绝大多数指标达到了国家地面水一类标准;湿地运行以后,在不进行换水的条件下,养鱼池内水质能保持较好的状态,节约了地下水和电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刘忠正 《科教文汇》2013,(28):88-90
通过对磷复肥工业污水处理流程介绍及原理分析,对不同的污水因子处理过程分析总结,得出污水处理策略与方法,对磷复工业污水处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有明显的杀菌消毒作用和较强的助凝作用,而浮选法有较强固液分离能力。臭氧-气浮工艺是化学、物化处理技术的高度集成,通过臭氧氧化与气浮过程的有机结合,采用臭氧化空气为气源,去除悬浮颗粒物同时又分解大量有机物。本文综述了臭氧、气浮技术的应用以及臭氧-气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说明了目前该技术在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中应用,最后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混凝技术提取木薯黄浆废水中的植物蛋白质物质,实验通过选取最佳的混凝剂和助凝剂种类及其最佳用量,并研究p H、沉淀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为木薯黄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分别以1%的PAC、1%的氯化铁和1%的改性玉米淀粉处理木薯黄浆废水,三种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133g/L、0.133g/L和0.05g/L,最佳絮凝p H分别为9、2和8,三种絮凝剂的沉淀时间均大于15min时处理效果较佳,此时木薯黄浆淀粉废水的浊度去除率均到达80%以上,COD去除率达到50%。复配实验结果表明:PAC与PAM的复配投加后,PAC投加量为0.02g/L,PAM投加量为0.002g/L,浊度去除率从80%左右上升至98.2%,COD去除率上升至51.8%,复配絮凝剂相比单一絮凝剂提取植物蛋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废水生物脱硫工艺成本低、效率高、污染少,且可以回收单质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受到污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硫酸盐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关注其处理原理,特别是功能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种类和代谢途径,以及单相吹脱工艺、两相厌氧工艺、生物膜法工艺、硫酸盐还原与硫化物光合氧化联用工艺、微好氧工艺、两相厌氧与硫化物生物氧化联用工艺、同步脱氮除硫工艺等多种目前传统和新型生物脱硫工艺。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对BSBR和SBR法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及BSBR的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处理生活污水时,BSBR处理污水时COD去除率达到95%,氨氮去除率达到97%,处理效果优于常规SBR。采用BSBR处理易生物处理污水时,采用限制曝气的进水方式,且曝气时间不超过2小时时能取得最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