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善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如何求善,即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是伦理学讨论的重要问题。儒家伦理对善的追求有三条路径:其一主张格物致知,把人的认知活动与善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问学的手段培养人的德性,开启人的内心自觉;其二强调择善固执,用道德意志调节自我行为;其三通过情感化育的方式提高人的道德敏感性,坚定道德追求,在情感关怀中完善人格修养。儒家伦理的求善之路体现了知情意、真善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为纲构建起来的体系.但是儒家伦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层"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从善的根源、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方式、道德维系纽带与评价标准和道德两难境地的处理方式四方面初略论述了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冲突,并对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会通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问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此在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辩式思考。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随着对世界的改造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对立观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其蕴含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就是给人们提供如何生活的知识和怎样为完善生活而行为的方法和途径的学问.因而,使人成为道德的人,构成了伦理学的道德目标.在这一道德目标规范下,伦理学必须为人能够成为道德的人提供必须的知识学和方法论.<新伦理学>同样需要以此为出发点,但它却沿着近代以来的科学伦理学路子,把目标锁定在创建科学的伦理学体系上,所追求的内在目的,是为时代存在发展提供优良道德体系和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观察者理论是休谟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休谟伦理学中,观察者理论和同情原则、联想三大原则一道被运用于道德评价、道德区分和其伦理学说的构建,这体现了休谟伦理学的主观性、经验性等特征。休谟的观察者理论带来了许多伦理学上的问题,引起了现当代伦理学对该理论的不断争论。领会观察者理论是理解休谟伦理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 ,在中国思想启蒙、西学东渐的大潮中 ,梁启超审时度势 ,积极宣传新的价值观和伦理思想 ,并建立了一套以国民道德改造论、道德起源说和道德发展观及道德范畴、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为近代中国新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 ,也为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了范式 ,不愧为中国近代伦理学的重要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十分重视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品性养成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康德与王阳明的伦理思想都强调道德的先验性、道德自律、道德的主体性,但在道德行为的评价、道德践履与修养等方面却又迥然不同。他们的伦理学说本身就是丰富的思想资源,通过比较,可为中西方伦理学互补与融通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唯物论。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三个特点。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就要研究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伦理学道德离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就无法阐述清楚,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与辩证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关系。我们在开展中国伦理学的研究中,不可脱离实践唯物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要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伦理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对儒家文化的持守,共同催生了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论。梁启超立足传统文化,从基本内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神韵。其学术价值在于,梁启超对儒家哲学的独特见解,对我们当代传承和改进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足球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儒家化作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古代传统化,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至深,对儒家思想中有关胜与败,得与失,竞赛过程中人们的友谊的存在及其在足球运动中的各种表现方式作深入分析,就儒家化与足球运动发展关系提出相应见解。  相似文献   

13.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从文献来看,真正发挥“内圣外王”之旨的主要还是儒家。“内圣外王”也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这种新道统论虽然有所承于传统儒家道统论,但亦有其现代的新意涵,民主与科学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传统儒家道统论还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大都主张“内圣”开启“外王”,坚持“内圣”与“外王”的一致。熊十力虽对“内圣外王”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但仍然局限于此。“内圣开出外王”的命题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上其实现的可能性的概率几乎是零。其实,内圣与外王不一不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会得到改造。也就是说,不是“内圣”开出“外王”,而是在“外王”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以外王的事业功效充实心性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圆满的内圣人格。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文明观的丰富与完善,也说明了生态建设的刻不容缓。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时,我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了宝贵的思想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作用。本文试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出发,阐述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进而论述"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当代女大学生来说,有效汲取其中有关人格修养的精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修身观、理想观、交往观、世界观和爱情观,建构理想人格,有助于自身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强调以乐和同的生命境界和以仁为善美的道德诉求,道家追求超越社会礼制,回归自然与内心。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既是学理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又与人性结构模式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统一、终极的生命追求密切相关。深入挖掘儒、道思想的精髓,不但有助于巩固我们礼仪之邦的价值观,还必将有助于国民提高内心和谐的能力。儒、道传统思想对于现代人建构内心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子夏     
子夏是孔子的高足,孔子在世时,他参与了儒家学说的创立,是传统中国经学和史学的奠基者。孔子去世后,他长期在魏国西河讲学,开创了三晋儒学。子夏穷其一生弘扬儒家学术,为孔门"六经"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对整个中国学术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儒家思想对传统武德的影响。认为,儒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仁爱思想、修身思想和义利思想对中华武术传统武德思想的内容体系、价值标准,尤其是习武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儒家的中和、仁爱、修身和义利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视和肯定,促进了传统武德思想观念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古代剧作家中的大多数走的是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却不得仕的道路,他们与儒家的出处哲学关系非常紧密.生活在儒释道思想所构成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庞大艺术系统中的古代剧作家,都不可避免地以其剧作作为这个传统和系统的一个连环.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儒家文化两者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服务的对象互不相同。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儒家文化精华部分的支持,又需要摈弃儒家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