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丽荣 《文教资料》2009,(25):38-39
本文立足于哥特小说传统,研究<呼啸山庄>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中的哥特因素,探究艾米莉·勃朗特对传统哥特小说的巧妙借鉴和独特创新.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受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的影响,《呼啸山庄》体现出了浓郁的哥特魅力。本文以经典哥特小说为基础,对《呼啸山庄》与哥特式写作传统之间的联系进行论述,首先对《呼啸山庄》中哥特小说传统的继承进行了分析,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呼啸山庄》对哥特小说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郑淑娟 《文教资料》2008,(20):23-24
<呼啸山庄>是英国十九世纪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作者以此唯一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从歌特文学的角度出发,简述了歌特文学的发展与特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与时代的背景,简要分析了<呼啸山庄>中的叙事和体裁的特点,以及作者性格在其中的折射体现.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小说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艺术,本文通过试图借鉴中、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对<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的分析,来展示<呼啸山庄>在叙事时间的设计的独特之处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继承了传统的哥特小说主题,使用了大量哥特手法,但是作品的主题、风格、意象、梦幻的运用、象征主义等等都超越了哥特传统。艾米莉并不是停留在传统的哥特形式中,而是对其进行扬弃,她创造性地使用哥特形式抒发新的情感,超越了哥特传统。本文从《呼啸山庄》的哥特复仇主题入手,从人物刻画和心理刻画两方面讨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成功扬弃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吕红艳 《文教资料》2008,(10):42-43
本文从修辞手法、语法、语音等角度分析了<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语言特色.揭示了主人公强烈的爱与恨的感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揭示了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势利.  相似文献   

7.
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小说中,作者成功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技巧.本文通过对风、花、雪、月的象征符号的解读,论述了象征在<呼啸山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夏洛特·勃朗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的这部具有哥特特点的小说超越了早期哥特传统,把现实内容与超现实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以来,这种以古堡、废墟等为背景揭露黑暗、恐怖、神秘社会的文学创作模式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哥特传统,对近代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概括了哥特小说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剖析了哥特小说的"黑色浪漫主义"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的激情与宁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由当初的遭贬抑到现在的倍受推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她精神与个性中激情与宁静的特质逐渐被理解和认同的过程.在<呼啸山庄>接受评价的过程中,激情与宁静的生成、抗衡,最终使艾米莉的个性因素成为世人认同的作品的灵魂.研究激情与宁静的个性生成、抗衡过程是我们正确认知<呼啸山庄>的文学价值、寻找创作的原动力的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11.
把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主义放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动态地考察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哥特小说诞生并发展于英国浪漫主义的沃土,属于浪漫主义的特殊流派,二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主义的异质性使得哥特小说成为浪漫主义流派的流变从而最终超越了英国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博朗特创作的<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关于爱情与复仇的故事,讲述了英国大工业动荡时代人性的冻结与复苏.文章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性格特征,进而归纳出小说的主线--复仇的根源,从而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这部杰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吴海明 《考试周刊》2010,(33):31-31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留给后世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但她的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坛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引发了评论家们不同角度的多种研究。本文以小说对传统哥特小说元素的继承和发展为基础,来探讨小说对传统哥特人物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评论家认为堪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媲美,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而20世纪的中国也有一部戏剧版的<呼啸山庄>,那就是张爱玲的剧本<魂归离恨天>.<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这两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在其题名、叙事手法、故事模式、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互文关系.张爱玲与艾米莉的文本所呈现的互文关系,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上的模仿与借鉴,同时也彰显了两位女作家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张爱玲对艾米莉有着长久的仰慕,从而,她在文学实践中对艾米莉的模仿借鉴就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学体认.<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两个文本呈现出的互文关系,昭示了中英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中令人折服的不仅有男女主人公野蛮的爱与报复,还有令人称道的哥特式写作风格.本文讲研究的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如何用哥特式风格展现18世纪英国的荒原文化及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跌宕起伏的爱情复仇故事.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是一部多层次主题的小说,许多学者用各种文艺批评理论解读了其主题.本着为<呼啸山庄>的研究添砖加瓦的目的,本文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小说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的描写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对文明的批判,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生态平衡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几乎同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哥特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虽然一"俗"一"雅",但二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审美旨趣上多有重合,在布莱克、柯勒律治以及济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哥特小说的影子,而其地位上的殊异更多的来自于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以及浪漫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意运作;作为一种通俗的非现实主义小说,哥特小说的诸多技巧和情节也在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以重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以及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等小说中都可以清晰地发现哥特小说的痕迹。可以看出,哥特小说的出现拓宽了当时文人的创作思路和审美趣味,并不断把其身的影响渗透到各种文学形式中去。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与霍桑同是美国19世纪中期的文学大师,两人在哥特小说创作上极有建树并享有盛誉.通过比较爱伦·坡的<黒猫>与霍桑的<教长的黒面纱>两篇哥特短篇小说中的黑颜色内涵,从而体现出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黄德林 《华章》2007,(12):241-241
艾米莉·勃朗特与哥特传统有着不解之缘,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艾米莉对哥特手法和哥特模式的成功借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20.
陈佳 《文教资料》2009,(18):142-144
<呼啸山庄>自诞生以来,便经历了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论.本文主要应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呼啸山庄>的文本结构.首先,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层与话语层交织而成,在耐丽和洛克伍德两个叙事者之外还隐藏着一个至高的叙述者(作者),她由此获得了作为一个女性的声音权威,接着再利用后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对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作进一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米莉对豪渥斯地区工业化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