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发明与创新》发表过多篇对牛顿第一定律表述提出挑战的文章,称牛顿表述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是“误导”,应该“终止”。对持不同意见的争鸣文章,编者要挑战者审阅并写一篇“驳文”,然后把争鸣文章同“驳文”在同一期发表。现在我质疑的是作者向群先生(下称作者)撰写的三  相似文献   

2.
首先感谢贵刊对诤文的宽容态度,使得不同的观点能在“挑战与争鸣”栏目里进行公平地争鸣。《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以下简称《相》文)和拙文《我的不同看法》同在第7期上刊出就是很好的例证。在贵刊“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参与争鸣”的鼓励下,我要对《相》文提出一些异议。首先,《相》文对惯性定律的叙述是不完整的,所以就难免会产生对惯性定律的曲解。现将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力学》(赵景员王淑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41页上的有关内容抄录给读者,“第一定律陈述如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  相似文献   

3.
《争鸣与探讨》专栏自开辟以来收到了大量批评相对论的来稿,足见广大读者对当代基础科学的高度重视和关切。已刊出的文章中,有多篇是专论同时性问题的,本期趁热打铁再登一篇。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命题,是相对论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当今热门火爆的“宇宙大爆炸”学说的立论前提,与普朗克的量子作用并称“20世纪两大基本理论发现”,成了近百年间科学精英顶礼膜拜的至圣。然而本栏刊发的几篇诤文,察名家之不察,言前人所未言,论有据驳有理。对此有疑义者──无论正方或是反方,欢迎参与争鸣。“同时性的相对性”是真是谬,不仅决定着相对论和“大爆炸”说等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辩证唯物论与形而上学唯心论两大体系的殊死搏斗。因此弄清这一命题的是非,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科学前途和我国的科教兴国方略,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栏目冒“越俎代疱”之嫌开展这一论题的讨论,正缘于此。 从本期起,该栏由特约编审许少知先生主持。凡有关争鸣与探讨的来稿、来信可寄北京市142信箱403分箱许少知。邮编:100854,电话:010-68764115  相似文献   

4.
拙文《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下称《马失前蹄》)和《惯性不在天沙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大争论——这是意料中事,已有多篇反驳与辩论的文章(见本刊2004年第1、9期),今又宵黄家荣先生的《也谈惯性原理》一文(2006年第1期,以下简称黄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看来惯性原理问题大有争鸣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贵刊的《挑战与争鸣》专栏,刊出了不少犀利精辟的挑战文章,它们摆事实讲道理,深入浅出以理服人,读者阅后无不拍手称好。贵刊今年第7期上的《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又是一篇上乘佳作。经反复研读,我们感到有几个“想不到”非写出来不可,与广大读者共享“一吐之快”:一想不到“科学泰斗”爱因斯坦竟连惯性原理都如此不求甚解,徒有虚名;二想不到漏洞百出的相对论竟能在科坛如此以假乱真近百年,触目惊心;三想不到历经三百载的牛顿第一定律竟还有如此原则性的纰漏,学无止境;四想不到挑战牛顿和证伪相对论的华夏学子竟如此有胆有识,叹为…  相似文献   

6.
“挑战与争鸣”一直是本人最感兴趣的栏目,其中“挑战”性的文章固然精彩纷呈,而“争鸣”性的意见却不太多见。偶遇第七期王超先生的一篇“我的不同看法”(以下简称王文),顿生新奇之感,可仔细读完全文,却令人大失所望,总觉得这篇“争鸣”有隔靴搔痒的味道。争论是由吴飞先生在第二期的一篇短文引起的,题目是:“真要是‘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没错……”(以下简称吴文)。该文言简意赅地回答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老问题,即地球与太阳两个参照系是否“平权”、能否“平权”的问题。很显然,吴飞先生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这种无条件的“相对性”原…  相似文献   

7.
“相对性原理”一词不时在科技刊物中遇到,《挑战与争鸣》刊出的文章中也出现过。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未必人人都清楚,相对论对它的扭曲,也亟待澄清。按爱因斯坦的理论,这一“原理”分为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后者已经被讨论过———见本刊2002年第3期上《广义相对论与科学相去甚远》一文,本文侧重考察前者。既然爱因斯坦对惯性原理一知半解(见《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一文,本刊今年第7期),那么可以预料:他的狭义相对性原理,也够戗。1.相对性原理与狭义相对性原理“相对性原理”这一名称的第一提出人,恐怕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虽…  相似文献   

8.
本栏自2000年开辟以来,有关空间与时间的讨论进行得不多,除了与之有关的同时性问题有几篇挑战与争鸣文章(见如2000年年第5、9期,2001年第3、5、8与11期,2002年6期和2004年第8期)外,仅刊载过一篇专门讨论空间与时间问题的文章,那就是刘大一先生的力作《相对论与经典物理学的时空及物质观念辨》(2003第6期),众所周知,空间与时间问题对基础科学十分基本而重要,狭义相对论就是以其相对论性时空观登上科学殿堂。从本期起,本栏将陆续刊发有关空间与时间问题的讨论文章。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参与争鸣。  相似文献   

9.
贵刊2003年7月号上同时刊登了《我的不同看法》和《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两篇诤文,其中《我的不同看法》对一段时期以来关于相对论的一些错误论调提出了批驳,很好!我赞赏作者王超的科学态度,他客观、严谨而不失公正。在这里,我仅对“无外力作用下的(物体的)持续运动,未必都是直线运动”的观点提出质疑。在《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一文中,作者仅凭“电扇等物断电(失去动力)后已无外力作用,仍然持续逸转”的现象来推出“转动一旦赢得,在完全没有(力)相互作用下就真的不会消失”从而得出“无外力作用下的物体的运动,不必是…  相似文献   

10.
“挑战与争鸣”栏目已刊出多篇批驳爱因斯坦同时性命题的文章(见如2000年第5、9与10期,2001年第3、5、8与11期,2002年第6期和2004年第8期),笔者也参与了这场大争论。在拙文《关于“同时性的相对性的探讨”的探讨》中,笔者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命题存在的悖谬问题  相似文献   

11.
著名相对论大师霍金(S.W.Hawking)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高位跌落了下来”(据2月22日《泰晤士报》),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孕育的大爆炸宇宙学依然火爆。据报道,美国航天局4月20日发射了GP-B(引力探测器)卫星以检验广义相对论。其实,有着两条检验“捷径”,省钱省事也有效得多,但一直备受冷落。其一是追根溯源,从基础理论上进行审查。本栏已刊出多篇挑战广义相对论及其时空观的文章(如见2002年第3期,2000年第9、10期和2001年第8期等),读读它们至少可收“兼听则明”之效。另一“捷径”是考查既有的“验证实验”。教科书称有三(或四)大实验支持广义相对论,但本期上《重新审查广义相对论的“星光偏折”实验》一文,对其中之一的“星光偏折”实验给出了不同的诠释。且不论陈有恒先生的新解释究竟如何,值得注目的一点是10号星的“星光位移D更发生反引力方向的向外偏折”(见下图),这似乎足可论定该实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之说,是失实的。如何正确对待实验的问题,是实验本身所不能解决的,斯言不虚。看来,当代科学缺乏的不是实验,而是实事求是和理性,或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12.
编者转来范龙兴先生的诤文《驳(相对论对相对性原理的扭曲)》要求作答,笔者颇感为难,因为“驳”文发之闳闳、言之空空,并没有有学术价值的“驳”点。本“读后感”意在通过对“驳”文中的混淆与曲解略作点评,来澄清由相对论引出的思想混乱,并透视当代科坛的一些奇谈怪论和奇事怪象。  相似文献   

13.
读了本刊第7期王超先生的《我的不同看法》,我有如下的不同看法。1.对吴飞一文的结论“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是错误的”,王先生认为是“似是而非的”,论据之一是“没有涉及到相对论的任何内容公式”。但王先生疏忽了爱因斯坦是在经典力学框架内论述“低速情形”下的经典力学问题,而相对论自称在低速下“使用相对论方程是不必要的”。更甚者,王先生批驳对手所用的理论与公式也全“都是牛顿力学的内容,没有涉及到相对论的任何内容公式”。看来相对论没有货真价实的东西可敷应用。力学定律“只有在惯性参照系中才能成立”是枉断——见第7期《…  相似文献   

14.
编者转来范龙兴先生的诤文《驳〈相对论对相对性原理的扭曲〉》要求作答,笔者颇感为难,因为“驳”文发之闳闳、言之空空,并没有有学术价值的“驳”点。本“读后感”意在通过对“驳”文中的混淆与曲解略作点评,来澄清由相对论引出的思想混乱,并透视当代科坛的一些奇谈怪论和奇事  相似文献   

15.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爱国诗人屈原这样诘问苍天(《天问》)。有关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从古到今一直是人类科学探索中的“前沿课题”。人们对宇宙的神秘感几乎与生俱来,宇宙学这块领地历来也就戍了科幻作家、出版商乃至星相学家瞩目的大好市场,难怪“宇宙大爆炸”炒得如此火爆而经久不衰,也难怪如今“已从科学泰斗的高位跌落”的霍金先生当年不远万里来北京构筑2002年全球风景线。关于“大爆炸说”,本栏已刊出多篇丈章和报道,本期又刊出两篇。一篇是联名文章  相似文献   

16.
《挑战与争鸣》栏目发表的文章中已有多篇涉及尺缩与钟慢的问题,本文也就这一老话题拾点荒:按我们的方式重述了尺缩钟慢说的悖谬,并提出一个“思维实验”(Gedanken experiment),从新的视角揭示了这个悖谬的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应科学大众编辑同志的要求,继“喷气推进机之简单介绍”一文(见本刊1952年1月号)发表以后,所组织的一篇有关喷气发动机的力学方面的文章。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想使读者,对喷气发动机的推力的获得和它的计算方法,有一个概念。为了由浅入深,因此首先从运动定律谈起。而且避免一切高深算式,竭力用浅近实例说明。这是一篇总的关于喷气发动机力学方面的叙述,希望对读者能有一些帮助。 1.运动第一定律  相似文献   

18.
贵刊2001年第八期《点子与窍门》专栏中刊登的《将地球推离太阳》一文,虽属狂想,还有些道理,但利用彗星,笔者不敢苟同。然而在2002年第二期的《争鸣与探讨》专栏中刊登的《公转线速度增大将更靠近太阳》一文,笔者认为该命题本身不成立,就该命题而言,应该改为“公转速度高的行星必定比公转速度低的行星更靠近太阳”,或“距太阳较近的行星应有较高的公转速度,才不至于落入太阳”。而文章内容则更是引用公式不当。然而2002年第八期贵刊在没有登载郑立铭先生的文章的情况下,刊登了郝建宇先生的《关于“将地球推离太阳”问…  相似文献   

19.
苏联科学院於1951年4月曾经举行了“太阳系宇宙进化论的会议”,天文学家奥·尤·斯米特曾作了“地球和行星起源问题”的报告,驳斥了宇宙起源的旧的各种学说,提出了新的理论。这里是根据斯米特的新学说来说明地球内部的物理状况的一篇通俗文章。读者可同时参考1952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宇宙发展科学中的新理论”一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