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课题,主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那种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开展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  相似文献   

2.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变过去“传道”为“导航”,变“灌输知识”为“问题研究”,在研究中完成学生知识的获得。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往单纯地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  相似文献   

4.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笔者着力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和探索,初步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结合”教学模式。下面就“四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长期以来以“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而许多学生的学习则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学习成了简单的、模仿和大量的做题。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改变原有教师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应用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知识,学生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灌与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观上想通过“灌”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更多的知识“压”于学生,但却不了解学生究竟理解和掌握了多少知识。正如著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元哲先生所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确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西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主动,中国学生惯于接受。”一语道破了中国学生在长期的“灌压”教学模式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  相似文献   

9.
任玲 《湖南教育》2002,(7):37-38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主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着“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我们进行了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常规教学的尝试。引入以“专题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示范课过去,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师生间是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绝对服从关系;教学活动关注的往往是课文本身,教师习惯于将写作背景、作品…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在还没有解除升学给我们带来的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大批教师。因为有了升学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在乎传授的方法和被传授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如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老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如同仓库一样存储知识和积累知识,以即定的答案为最终和唯一的答案,学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书本和知识的奴隶。为此,我们急需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就这一话题进行阐述.以期对我们的教学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构建新知识,使学生乐学、愿学,这是每个课改实验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根据对课改理论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所看到的课例,我认为教师在实施建构主义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编初中《地理》教材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地理教学改革突破口,彻底改革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主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学生自主参与活  相似文献   

13.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刘虹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10):56-57
近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易受教育环境、教育手段和所接受的教育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逐步改变“黑板+粉笔+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与优化教育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转,“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符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学定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且广,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动摇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去研究“学生的学”的问题上。在教学中,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成就每个学生,快乐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教乃心术,心通则艺通”,就是说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先要达到和学生心理沟通,即“心通”,而后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你所教的内容,达到“艺通”。教师的艺再高,学生与你始终隔着一堵墙,恐怕也难以接受的你的“高艺”。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教师的单向活动,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教学,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互动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且在互动中共同发展。本文主要就语文课堂中进行互动教学的原则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马枢元 《甘肃教育》2006,(5A):42-42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投身于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去呢?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投身于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去呢?一、引导学生由“要我说话”变为“我要说话”引导学生“要我说话”变为“我要说话”,主要是通过讨论方式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提高学习技能,发展健全人格,而讨论式教…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思想决定着行为.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理解为“讲”、“练”、“考”,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新课程改革使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转向学生知识的形成及学生能力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