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记得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便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当一个小生命刚刚来到这世上时,似乎只会吃,只会用哭声来告诉人们他的到来。但后来这些小生命都成长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教育改变了他们,是教育给了他们未来。孩子出生后,首先要接触到的便是父母,便是家庭,因此,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港湾,还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家庭环境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品质的塑造,并且这些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光彩在哪里?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时,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他的举动恰好被路过的面试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有个牧场主人,每天让孩子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因此作为班级的"老大"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要像父母,关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哪怕是问题学生,有疾病的学生,调皮捣蛋的学生······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她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对他的爱,从而更好地做人、做事、生活、学习。  相似文献   

4.
父母教育孩子要切中要害,要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5.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最爱。孩子的健康成长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完善的教育,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 俗话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孩子获得的人生经历对于他们一生的成长常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幼年时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在孩子长大以后很少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自从独生子女一代产生以来,他们的教育问题便越来越受到父母和社会的关注。“望子成龙”已成为众多父母普遍存在的心态。在这种对子女高期望值的诱导下,与穷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富裕城市和地区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正在形成一种多重化的趋势。许多孩子还在幼儿园时期,便已经开始了学前班的学习,提前接受了本应在上小学后才会受到的教育。在孩子上小学  相似文献   

7.
《科学生活》2010,(2):65-65
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父母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了: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性别教育可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对孩子的中性化表示了担忧:"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中性化是一种社会趋势,父母不必过于担忧,但为了预防过度的中性化,父母应该从小注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8.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初级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俗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它简明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一个孩子只有经历了幼儿时期正确的教育过程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个教育过程中就需要父母师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幼儿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该清醒和理智的看待其教育问题,防止出现当代“仲永”一类的教育悲剧。  相似文献   

9.
戴志敏 《科教文汇》2009,(13):99-100
我们要发展孩子的智力,更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善行。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应从家庭教育入手。父母必须注重孩子优秀品德的培养,德育开始得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0.
有位警察朋友对我的专业非常感兴趣,他经常向那些因奇奇怪怪的"流氓行为"被抓而最终又不得不尴尬释放的人隆重地推荐我.陆小丹就是拿着他写的"条子"找到我的.警察朋友在事先打给我的电话中说:"这个陆小丹可不一般,我们派出所可能要有'麻烦',所长说让您给调剂调剂."那语气是庄谐并重.  相似文献   

11.
张廷福 《科教文汇》2012,(24):81-82
孩子在最需要父母的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和教育,往往致使他的性格不健全,给青春期埋下了很多隐患,最终全面爆发。这一类型的孩子,与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缺乏关怀,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最好的对策就是用爱和耐心来感化。  相似文献   

12.
幼儿时期是一个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通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寓行为习惯培养于生活和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2,(12):68-71
父母与孩子沟通难,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主要症结在于教育子女方式和方法的不得当。很多家长并不懂如何教育子女,只知道给他锦衣玉食,而不懂得塑造小孩的性格和习惯等等,根基没打好,往往因此错失了培养孩子的大好时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美国人所推崇的十大有关子女教育的心理效应吧。  相似文献   

15.
正早在古代,便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轲的母亲为了他能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多次迁居。在现代社会,为了孩子能住到"学区房",能够去重点学校读书而竭尽全力、四处奔波的父母也随处可见。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儿童的成长环境的重视程度是有增无减。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而体型健全的婴儿,给我一个专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时期接收新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发展都特别快,大多孩子都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因此,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从幼儿园的孩子入手,给孩子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机会,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正确引导和挖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亲子日记正是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房孝园 《知识窗》2009,(7X):46-46
<正>蒙田在他的《论对孩子的教育》中说:"他(孩子)受的教育,他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其中蒙田提到"形成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虽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孩子自出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期是孩子最易接受影响、性格形成最迅速的阶段。因此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教师",家庭为孩子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说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很重要的,对人的一生起着统率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影响人一生的行为。但丁说:"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而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既能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德性,加强了他们灵魂的力量。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设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地去营造德育的整体氛围,并努力地去挖掘信息技术教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到好处地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肖焜 《科教文汇》2008,(11):196-196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的过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提出了体育课教学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途径,即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途径,并指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