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嫘祖传说谈我国蚕桑文化的起源地高翔我国古称"华夏"。"华夏"二字的本义不外乎指文明服饰之发达,《左传·定公十年》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之句,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谈到服饰,就不能不涉及养蚕治丝,追溯其源,人们自然会...  相似文献   

2.
李玉洁 《寻根》2014,(2):130-132
三皇时期,有很多远古帝王的神话传说。他们是与伏羲氏同时代的部族首领,在文明的道路上奋力跋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上把这些古帝王时期称为“至德之世”,都统一在伏羲之号下。  相似文献   

3.
明王圻《稗史汇编》称罗贯中为“有志图王”,是关于《三国演义》作之性情行状的宝贵资料,对认识《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及思想、艺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对其“图王”事实语焉不详,迄今为止又乏旁证,故人们认识多存疑惑。本认为其或系指效法孔子作《春秋》,所图之王当为观念之王,而并非指实际地争做帝王。  相似文献   

4.
徐明 《滇中文化》2000,(2):4-14
(25)南京“天”“地”由化石牵线,三国时曾是东吴都城的南京与蜀汉后方的澄江再度联姻。无论是从历史的眼光还是科技的角度来审视。南京都不愧是一座世界名城。南京地势优异,诸葛亮曾称赞其“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相似文献   

5.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祭月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仲秋节”。  相似文献   

6.
唐长安立都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长安立都之缘陈峰金城俗话说,“长安自古帝王都”。唐朝以前的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十二个王朝在此立都,长达千余年之久。长安久为“帝王之宅”。长安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素,这是李唐王朝继续立都长安...  相似文献   

7.
说“兵符”     
吕博 《寻根》2009,(4):49-51
我们都熟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其中之符,就是兵符。在我国古代社会,凡调发军队,命官遣使,颁发政令,皆授之以符或节,以为凭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颜师古说:“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命将者,持之为信。”古代通信极不发达,封建帝王为了能直接掌控军队,便发明了兵符制度。“虎符”是最早的兵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僚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  相似文献   

8.
王建中  胡凡 《中国文化》2004,(21):58-68
在中华儒教文化传统中,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道观占有重要地位。天是封建帝王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它要求统治者要尊天爱民,要相信上天之仁爱人君、天道之赏善罚恶,相信上天以灾异谴告君主,及时修省弥灾以顺应天命,由此而形成历代封建帝王在自然灾害面前喘惴下安、闻灾而有惧心,及时检查自己、调整统治政策以回应上天警告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皇帝的陵号     
李文君 《寻根》2010,(4):85-90
上古帝王的坟墓,地面上一般没有标识物,不封不树,所以叫墓。坟者,聚土使高也。春秋以后,开始出现封土墓,这就是坟。帝王的坟墓,因封土高大,遂改称为“丘”,如吴王阖闾墓称“虎丘”,楚昭王墓称“昭丘”,赵武灵王的墓称“灵丘”。自战国开始,又有把帝王坟墓称为陵的说法。陵,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成语有“陵谷之变”,即用此意。后来因帝王坟墓的封土越堆越高,望之如山,因此,陵成了有高大坟冢的帝王墓葬的专称。  相似文献   

10.
唐代女子的服饰,可分为朝服和常服两大类。朝服是帝王后妃及宫中女官在正式礼仪场合穿着的服饰,名目繁缛,形式严谨。女子平时所穿的常服,花样极多。就其主要者而言,首服以(mi li)和帷帽为主,上衣以半臂和披帛为主,下装则以裙服为主。本文主要介绍唐代女子的常服。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2.
炎帝八世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帝八世考□何光岳一世炎帝神农氏。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易·疏》作“任巳”,《北堂书钞》二十三引“佳巳感神龙,而生神农”,“佳”即“任”之误)。有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易·...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人对自然、鬼神等的盲目崇拜而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形成了名目众多、仪制繁缛的祭祀之礼。封禅即是其中尤为尊贵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祀地,封禅是封建帝王祭祀天地一种礼仪,是古代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几个问题徐麟一、命题的由来及其涵义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武帝三次诏制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见《汉书·董仲舒传》),其大意分别是:1、五帝三王之道,据说是他们通过改制作乐来为后世帝王所继承的,但它在夏禹...  相似文献   

15.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师从陆九渊,学界称絮斋先生。袁氏《絮斋家塾书钞》为“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爽》而止”(《直斋书录解题》卷二),非其手作。《四库》馆臣认为:“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于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钞》不仅体现了袁氏的心学特点,而且是其政治思想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服饰是一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标志,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民族服饰深深地烙印着该民族的“符号因子”。马克思说:‘‘人类创造的历史并不是在选定的条件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既定的,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创造。”布依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布依族服饰是布依文化的直观表现。  相似文献   

17.
门神,指护门之神,是我国民间信仰的神祗之一。在我国,门神信仰源远流长,自周代起就有了“祀门”的记载。千百年来,门神威风凛凛地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接受着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祭祀与崇拜。  相似文献   

18.
北魏首都洛阳城市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首都洛阳城市经济●张振玉洛阳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显赫的地位,早在魏晋时期,洛阳就以商业繁荣闻名于世,“游食滋多,巧伎末业,服饰奢丽,富人兼美,犹有魏之遗弊。”这是当时洛阳城的真实写照。北魏孝文帝时,为了巩固其统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  相似文献   

19.
舜葬九疑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九疑 《寻根》2000,(5):75-77
中国上古五帝,是国史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在《史记·五帝本纪》篇中,指实“五帝”葬所的,惟有舜帝。但对于舜帝的死葬,因历史上一些典籍的记载相左,古今人对一位杰出“帝王”葬在远离“帝都”的“江南九疑”,均有一些持疑者。本文试以史料、历史文物作依据,为舜葬九疑辨疑。一、舜葬之地《尚书》缺载其详,引来众说纷纭《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史籍之一,其对舜帝的记载极为简洁。在《尧典》篇中,仅记为“陟方乃死”。缺乏详细具体的记载。按“陟方”的词义解释,即巡狩方国的意思,这里可以认定的是,舜死于巡狩途中。正因为…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是非常讲究结婚服饰礼仪的。朝鲜新娘不但要穿质地最好、款式最新的的红裙子,而且必须戴一顶用各种鲜花缀成的花冠。所以,朝鲜人称新娘为“花冠新娘”。印度新娘在茉莉花和玫瑰花水中洗浴之后,全身要擦上姜黄粉,额心要点上鲜红的吉祥点,眼睛及眉毛要用颜料细心描绘,然后戴上镶有宝石的鼻环和耳环。她们还应将秀发梳成一条大辫子,插上金盏花和茉莉花,手臂涂上檀香膏,并在两臂各戴上二十一只手镯。最后,披上五彩缤纷的“沙丽”。日本人则把新娘叫做“花嫁”。在结婚那天,除了须穿上一件华美的和服、手执一把折扇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