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创造教育”、“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词汇我相信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肯定是耳熟能详,但是如何把这些理念或是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其实,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会走路与生俱来一样。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创造,而是“让”学生创造,“给”学生一个创造性学习的空间,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综合性学习”就是实践这一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性学习”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重过程和学生的感受。新教材“综合性学习”给语文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它的提出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它正等待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多处强调 :“要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来指导语文教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彻底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 :1 语文教材创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都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永红 《教育导刊》2004,(7):42-43,52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缺陷,教师习惯于扮演传授者的角色,教学过程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创造的火花得不到呵护.甚至被无情地扑灭。其实,小学生的创造欲、创造力是惊人的,就好比琴弦需要拨动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培养创造型人才。应当给予学生创新机会,挖掘创新因素,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创新行为,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会创造”的跨越。  相似文献   

5.
成冬兰 《广西教育》2007,(9B):18-1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大部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你改你的,我教我的,不管你怎么改,我都是这么教;“以不变应万变”,老教师是这样,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也是这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过程进行新的界定、整合。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称为“跳摘目标”,把学生达标学习称为“摘果实”。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7.
张丽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130-130
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创新的教学改革,它从理论上、观念上都要求教师有一个新的开始。在教学中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必须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完成。语文这一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有丰富的创新内涵,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由此往往导致教师是“眉飞色舞”,学生却“雾里看花”,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江 《天津教育》2024,(7):141-143
<正>在教育教学中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分水岭,打好三年级的基础,以后语文学习之路才能走得越发通畅。”其实,就教学实践而言,这句话不无道理。三年级阶段,语文学习迈入了第二学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生制定了新的任务,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推进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文结合苏教版七年级(上)“民俗风情”单元中《端午日》的教学实践,简要地谈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作文写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开放式作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作文的兴趣。开放式作文是一种适合于小学生的教学方式。开放式作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同样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不但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整体素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与总结,认为小学教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朗读教学。因为,朗读不但是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的重要学习方式。其实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手段僵硬化和单一化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文缺少确定的教学内容,这既给了我们语文教学极大的自由空间,又让我们语文教师有时茫然无措。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抓住教学设计的支点。单就一般的阅读课来说,教学设计既要考虑阅读文本本身的特点,又要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运用能力,是创新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然而,目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很难真正实现从理论到操作。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阶段的学习是基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新的方法,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应运用这种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课的要求,强调中学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因而给中学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课教学方法,使中学语文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学习情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收集、积累、分析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体验。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那么如何上好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呢?笔者认为,就是要坚持教师正确地“导”,注重学生自主地“学”。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后,不仅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语文训练中的“量”的问题,对此,语文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多研究、多学习,结合实际,把《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条款落实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7.
目前,青少年学生广泛表现出一种兴趣广而不钻研的特点,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对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先学习“享受”语文,在“享受”的过程中爱好语文,进而发展到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用灵活的方法再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去感受、去创造,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石玲 《甘肃教育》2024,(5):59-62+115
新课标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实践及合作探究能力已成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这对教师教学角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与之相适应,教师角色也要随之发生新的转变。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在探析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对学生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借助教师新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营造开放包容、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一、“跳摘”理论和“四分”教学模式的内涵“跳摘”理论和“四分”教学模式是著名语文教学改革家张富创立的教学体系,又称“张富教学法”。“跳摘”理论是“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的浓缩语。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进行新的界定、整合。张富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称为“跳摘目标”,把学生达标学习称为摘果实。他认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形成了“站摘”、“跳摘”、“蹲摘”果实的现象。他说:“如果把学习比…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传统的音乐教育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创新学习的兴趣遭到扼杀,创新意识受到抑制。教师充当着“教唱者”的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教师应有的生命价值。学生动手的能力差,想像能力不丰富,不敢去实践创造,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老先生在20世纪初就已经提出了“创造教育”,“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空间”等“六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