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女主人公,出场不多的她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本丈通过对考狄利娅人物的原型、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和人物悲剧形成原因的分析,得出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笔下又一个人文主义信念的代表,是作者人丈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考狄利娅在《李尔王》中出现场次虽然不多,但她的个性特征得以鲜活的表现。她温柔、真诚、善良、有正义感。一些评论着眼于阶级因素,贬低和抹杀了这一形象所蕴涵的人性光辉。拨开阶级意识的迷雾,会发现理智、内心涌动着热情的考狄利娅不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是那样的富有朝气,且她的真情和博爱在历史的今天仍旧是这样的亲切,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李尔王>的译本中,原文中表示血缘本性关系的概念nature和love译成了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孝",使读者产生了错觉,仿佛莎翁在原作中宣传儒家伦理道德观.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悲剧似乎十分经典的契合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的忠孝观:正面有忠臣肯特、孝子女爱德伽、考狄利娅;反面有不孝女高纳里尔、里根,不孝子、不忠之臣埃德蒙.原著中,莎翁借助李尔所呼吁的孝道(孝亲报思)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伦理义务,这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从基督教传统的角度出发解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的悲剧主人公李尔、葛罗斯特以及考狄利娅的"死亡"命运,他们的死从基督教传统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悲惨的结束,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永生",尤其是被缢死的考狄利娅就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闪烁着神圣的光芒,同时也预示着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人性中的理智与情感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爱德蒙是纯理性的化身,李尔是情感化的人,考狄利娅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从这三种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智的罪恶和情感的灾难以及完美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里面,《奥瑟罗》的结构很有它的特色。具体地说,《李尔王》的结构除了主要情节之外,还有一个副情节,就是说,李尔王还有他的一个“影子”——葛罗斯特伯爵。在以李尔为首的主线下面,考狄利娅作为一方,高纳里尔和里根作为另一方,以葛罗斯特为首的副线下面,爱德伽作为一方,爱德蒙作为另一方.这一主一副的两根线索,交织在一起,正象色泽不同,但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通过考狄利娅和爱德伽两位主人公完整地建构了基督式的仁爱隐忍苦修精神的人格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重整乾坤”,解救乱世中的个体提供了一套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思想是莎士比亚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思潮的思想源泉之一。将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与此相抵触的,是不尊重文学史事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儒家"孝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十分必要。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以开办讲座的方式,让"孝悌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校园网络。在实施"孝悌文化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伦理亲情的教育,完善对大学生人格的理智探讨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诚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区狠抓精神文明建设、重建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的过程中,儒家“孝悌”思想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孝悌”,人们的看并不一致。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正确对待这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既要大力提倡“孝悌”思想中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又要合理分辨,去其糟粕。这既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狠抓精神文明建设、重建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的过程中,儒家“孝悌”思想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孝悌”,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正确对待这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既要大力提倡“孝悌”思想中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又要合理分辨,去其糟粕。这既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关怀伦理学家在解释关怀的道德基础时使用了"关系本体论"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指一种严格的哲学本体论承诺,而是指一种社会心理角度对关系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关怀关系的现象描绘并不能直接推出道德的普遍"应当",其中缺乏了哲学反思的关键步骤,因此关怀伦理内部仍然存在着"是"与"应当"之间的断裂。此前关于儒家"仁"与"关怀"的比较多从"仁"之"用"的维度入手,忽视了二者道德本体层的差异,儒家"仁"的本体论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本体论,但是儒家"仁"的关系本体论具有"体用合一"的特征,集"是"与"应当"为一体,具体体现在其两层的关系本体论架构中:先秦儒家同样以家庭中富有情感性的"孝悌"关系作为"仁"之根基,与关怀伦理重视原初家庭领域的关怀关系相似,但是儒家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关系已经内蕴着伦理的"应当"法则;其次,宋儒以后更加强调"万物一体"关系为"仁"的宇宙论本源,解释了以家庭关系为根基的伦理关怀,何以能推扩至一切宇宙万物。儒家"仁"的两层关系本体论对于克服关怀伦理"是"与"应当"断裂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李尔王》结尾,考狄利亚、李尔相继死去,埃特加在悼词中说道:"Speak what we feel,not what we ought to say",翻译过来,就是"感情是我们唯一的语言"。英文原文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对全剧作出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是个地道的暴君:暴烈、乖僻、固执、反复无常,被两个女儿赶出宫廷,流落荒野。后经一场暴风雨的淋浇,变成疯子,而人性却得到复苏。是考狄莉娅而非李尔真正代表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她真诚、善良、美丽,是莎翁笔下最理想的人物之一。李尔和考狄莉娅的死亡,表现了莎翁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5.
善事父母谓之"孝",兄友弟恭谓之"悌"。孔子的"孝悌"思想,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孔子在个人追求、家庭伦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赋予了"孝悌"思想以深刻的价值诉求。"孝悌"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影响,而且深深扎根于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沃土中。虽然"孝悌"思想有些许糟粕之处,但它的精华之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好学致礼。一生践行和谐伦理、追求内圣外王之道,乃儒家名师,广为后人敬仰。他认为,孝悌伦理是家族兴旺的坚实基础;万金买邦乃邻里、人际和谐及家族兴旺的关键;人人内圣国家才能和谐兴旺。曾国藩深髓的和谐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伦理思想和审美时尚。与西方的伦理和审美相区别,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和审美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儒家著述中关于政治、伦理和审美的阐述,指出了儒家的政治、伦理和审美是三位一体的。儒家的政治是伦理的政治,审美是伦理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对《论语》中的孝悌进行分析 ,认为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 ,从中体现的仁性 (爱 )精神 ,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及"孝悌"原则。对加强新时期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社会剧烈变迁的过程中,以"孝"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和以"忠"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尊亲和事君、私情和公义时而统一,时而冲突。考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关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系的论述,发现早期儒家关于忠、孝所分别代表的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关系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政治伦理逐渐强化并取得对家庭伦理的优先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