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与恩辉是北京大学原图书馆学系的先后同学。我是1952年入学的 ,他是1957年入学的。他于1961年夏毕业 ,当即被分配到吉林省图书馆工作 ;我则几经周折 ,也终于在1961年冬被安排进了黑龙江省图书馆。之后两人都没再调换过工作 ,而且相距也实在不远 ,但直到70年代末我们才得以相识。那是1978年冬 ,为编辑《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一书 ,我奉派参加了黑龙江省地震历史资料小组的工作。因收集和研究有关文献而初次走进了吉林省图书馆。人们听说我也曾在北大学习过 ,就介绍我认识了恩辉。见面是在吉林省图书馆大书库里的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6,(27):53-53
夫是个飞人,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于是我们俩少聚少离多,明天,他又得去东京,不过这回我们俩不用再尝分离之苦了,他要带我一起去!因为他参加了美国西北航空的“环宇里程优惠计划”,积累的里程又可以为我换取一张免费客票了。  相似文献   

3.
赵蘅 《中国档案》2006,(6):63-63
做下面这件事时,我们之间尚没有越过纯洁的同学关系。一天,下完晚自习他又约我去四楼。看来他是有准备的。他带来他的父亲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匕首,说现在加勒比海危机,美帝侵略古巴,我们作为团员该做点什么。我和他在一起从来是只会点头、摇头,在我心里他的主张总是对的。这会儿,他率先做出榜样,先往自己的左手背卜划一血口。我随即,也是长这么大第一回勇敢地拿起了匕首。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王重民教授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他1975年含冤逝世的二十来年里,也正是我在北大图书馆学系读了本科四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图书馆工作期间。这一段时间中,极“左”路线干扰着学校和社会各个领域,王先生身处逆境,我们作为他的弟子,...  相似文献   

5.
梦想远去     
那是青岛一十夏日的夜晚,繁星闪烁、凉风习习,空气湿润而又清新。中学时代的我正与几十要好的同学无忧无虑地在一起漫无边际地神聊。这时,一位男子从我们前面走过,一位同学指着他的背影对我们说:“那个人是我们家的邻居,在青岛日报社里当编辑。”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我们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入学时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毕业后,分别在中南地区的广东省和湖南省工作。学生生涯戛然而止,面对即将投身的社会生活,我们当时是既兴奋又忐忑。如今,三年的时光在平静中流去,其间,我们从同学结为夫妇,能够将生命交织在一起去共同面对生活。一九九八年五月四日,是北京大学--我们的母校百年校庆,我们愿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平凡而勤勉的工作表达我们的祝福,谨以此文表达我们心中的遥念。1图书馆事业与个人理想读书时就听说图书馆不受重视,图书馆从业人员不受尊重。当时心里既…  相似文献   

7.
今年“十·一”过后,王盛茂同志把拟出版的《书海漫游》书稿放在我面前,请我阅读、批评,并为之写序。我欣然接受了他的请求。看完了书稿后,为他不顾多病在身,毅然整理二十七万多字书稿的勤奋精神所感动。这书稿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我和盛茂同志是在1970,1971年先后调入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又先后进入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黑龙江省的图书馆事业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直到盛茂同志1996年退休,共事25年,可算是老同志、老明友了。他书中的文章我都熟悉,也很亲切。因为,很多工作都是一起做的. 我…  相似文献   

8.
去年党的生日这一天.重报集团资料室来了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名叫王茂华.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中系,曾就职于国内某电脑公司,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就是我们对他的全部了解。在资料室工作15个月以来,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第一.他工作的时候总是用小跑;第二,接受任务只有一句简短的肯定答复“好的”。看起来他似乎没有抱怨或要求之类的烦恼.我想,他应该是在承受压力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享受着成长。  相似文献   

9.
钱财狂     
我妈拨个电话和我闲聊,说起大学时代的一个男同学,出差路经我家,还礼数周到地去看了她。我妈一直在啧啧赞叹,你那些同学,不栖读书的时候在我家吃了那么多顿饭。我这却却一个劲地追问我妈,他带什么了?把你乐成这样?我妈不疑有他,一五一十地和我背清单。我在心里飞快地把它们一一折现,然后暗地里出一口大气:这下才好,终于赚回来了。这个同学临毕业  相似文献   

10.
陈翰伯     
我祖籍江苏苏州,于1914年3月出生于天津。在天津上完小学、中学。在高中二年级“九一八”事变以后,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参加了一些天津党的外围工作。1932年我到北平,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1935年冬,在党的领导下,我和几个同学共同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1936年2月,我在燕大入党,后在党内任北平学联党团书记之职。1936年夏毕业后到上海,在全国学联参加过短期筹备工作。1936年11月到  相似文献   

11.
买奇 《出版史料》2012,(2):27-29
正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4月在汉中国立七中高中毕业后,我和几个同学一起逃出了国民党统治区,由地下党介绍投奔解放区。1949年年底在亲友的资助下,我考取了上海三联书店编辑部从事出版工作。在这之前,我只知道书店是卖书的,书店卖的书一种有很多本,都是一个样  相似文献   

12.
1962年,我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踏上了工作岗位.当时,为了培养财贸系统的会计接班人,全市招收了约二万名高中毕业生,分配到商业系统各个部门.我即是这二万人之一,被安排到上海市静安区糖业烟酒公司泰昌中心店下属的泰昌食品商店当会计练习生,而泰昌中心店的经理正是余学文先生,我们那时尊敬地称呼他"余经理".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和余经理比较熟识了,经常有机会闲谈.他见我比较爱看书学习,也就常常谈起他的儿子,即比我小二岁的余秋雨的一些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13.
我和李新民是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老同行,又是湘潭大学档案专业的同班同学。从1988年毕业回各自的县(市),至今已12年有余,从未见过面,连书信也很少往来,只是同学之情,他所患之病时刻挂念在心上,多次想去看望他,总是难以启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临近中秋,编辑部的同事都在不约而同地想念编辑界的老同志。9月7日突然传来噩耗:戴文葆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这让大家都感到哀痛。尤其在我,2006年年底与矍铄和易的戴老一起开《中国编辑》杂志的编委会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那天,我们与在保姆护送下的耄耋老人挥手作别,目送他乘车远去,没想到这就成为我们大家与他最后一次在一起工作。之后,在春节前有一天,他给我回了一封贺年信,这令我感慨万千,便随即写下了一些文字,算作用心的回复,也算作我对当年工作的别样的盘点。现在捡拾起来,觉得它们一可以表达我对戴老的无限敬意和哀悼,二也可以表明我们之所以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坚持到今天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6.
我从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图书馆学系毕业前,庄守经同志是系主任,到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图工委)秘书处工作后又承蒙他的教诲,因此在称呼时,我始终叫他"庄老师".图工委其他同志好像直接称他"老庄",没有叫"秘书长"或"主任"的,当年秘书处的工作氛围和庄守经同志的平易近人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你别回去了,回去之后,共产党听说你是从美国回来的,就把你关在小黑屋里,你还搞什么科研?”1950年,与卢肇钧一起留学、工作于波土顿的同学经常这样劝他。  相似文献   

18.
战时重庆见闻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冬,我经汪英宾关系进了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总经理运输处(简称西南运输处.国外部分称为西南运输公司)工作。江英宾是洪门山主、请帮大字*汪高丞的儿子,我因汪禹丞关系,和汪英宾以兄弟相称。汪英宾是留美学习新闻的,曾任《申报》总经理和《时事新报》总经理,抗战前当过浙江省建设厅秘书。他又和宋子良是圣约翰大学同学,抗战爆发后来子良当军委会西南运输处主任,总处设在昆明,重庆、贵阳、昆明、缅甸、香港设有分处,宋子良任命汪英宾为重庆分处处长。西南运输处主任并在重庆设有主任办公室,就是主任在重庆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9.
我恋上“爬格于”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1962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生我、育我的家乡──未央区草滩镇东兴隆村。回村后.我利用工余时间搞宣传工作,并办起了油印小报《东兴通讯》。我们办小报得到了当时下乡记者张扬(现西安日报政法农财部副主任)的亲自指导,他教我们如何写稿、编稿、办小报,如何写新闻报道。张扬同志是我第一个老师,我的第一篇上报稿子《铁人队长》是他帮助我反复修改后上了西安日报。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接着有几篇稿也见报了。1984年3月13日,我被调入未央区委宣传部担任通讯干事,从此,跃入…  相似文献   

20.
王益同志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老师,心中十分悲痛。1947年我从山东大众日报调入山东新华书店,在他领导下工作,以后又一起南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又一起调到北京,在新华书店总店工作,及至上世纪末他主导筹建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一直得到他的帮助和教诲。这里回忆几件事,以表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