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产业集群”风靡我国的时候,两种倾向尤为显著:一是将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发展,二是在城市或区域内打造和拉伸产业链。这引发了两个基本的问题,其一,企业的地理邻近是否一定有利于企业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其二,产业链是否一定要在本区域中打造?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分析了我国的实例后提出,为提高区域和城市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不仅要重视企业的地理邻近,更重要的是促进产业联系的形成和增强.既包括近距离的联系,也包括关系邻近而地理距离遥远的产业联系。那种简单地把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混淆,以及把产业集群发展看成本地产业链的打造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高玫 《科技广场》2008,(4):170-173
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有效推动产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兴建工业园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习和借鉴国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提升江西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实现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松兰  刘栋 《未来与发展》2005,26(1):17-19,10
建设工业园区是当代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路径,在前沿理论与各国实践中已经形成世界性的潮流,在我国工业园区作为新兴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桥头堡,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级,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提高城市及区域综合竞争实力,但随工业园区热潮的涌起,又出现了对工业园区的认识误区和“园区热”负面影响的挑战。应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工业园区问题,提高工业园区的质量和水平即提  相似文献   

4.
对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产业集群理论对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工业园区的演化过程和典型特征,由此得出对发展我国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加强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可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使园区具有“资源减量化”和“扩充环境容量”等生态性特征。为此,应提倡建立市场主导和政府辅助的二元机制,加强集聚效应和循环经济的互动;建立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的传导机制,形成技术创新冲动;推进园区向生态型升级,强化传导机制在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中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工业园区(文中所涉及的工业园区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应站在产业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结合产业类型、产业规模及工艺流程,来合理确定工业园区内部的空间布局及地块尺度,既要做到集约用地,也要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云南省工业园区取得了较大发展和多项成就,但还存在规划水平低、产业聚集性不强、园区建设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招商引资比较困难等问题,通过对云南省工业园区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工业园区中产业生态网络构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度产业生态网络,识别内外部环境要素,实证其与产业生态网络构建之间的作用关系,得出企业在信息共享、合作时间、交易方式和投入资源方面与网络成员开展一体化合作,以及与不同网络成员在不同领域展开多元化合作形成了构建产业生态网络的具体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直接经济利益、风险管理、技术因素、信任、环境保护和政策支持是影响产业生态网络构建的内外部环境要素,从而在环境决定组织模式的范式下研究了如何在工业园区中构建产业生态网络的核心问题,为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双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工业园区布局调整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结合温州经济特点,提出了研究工业园区布局的理论视角,即“工业园区-园区系统-区域经济”的互动耦合观和“新产业区理论-区域经济根植性与本地网络特性”相融合的理念,以此出发,讨论了温州市工业园区布局的现状及问题。并从城市(区域),园区系统,区位,资源与要素以及新产业区因子等五个方面剖析了影响温州市工业园区布局调整的条件,最终构筑了“三大‘经济板块’两条--‘发展走廓--三个‘工业园区组团’”的战略布局设想,提出了温州市工业园区布局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0.
工业园区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业集群企业,走的是集约发展的路子,以发展朝阳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等为主要特征。通过对成熟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具备的条件、环境管理的分析,提出了制定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快园区内外环保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管理机构等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间的差异反映了园区在资源筹措能力上的差异。资源筹措能力是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园区集聚机制、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则有助于资源筹措能力的开发,擅长获取资源的工业园区能产生特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利用集聚机制和社会资本来强化资源筹措能力将是创造和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段会娟  梁琦 《软科学》2009,23(11):9-12
知识溢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力量。知识的创新、扩散与积累都是在集聚体内进行的,集聚的存在也为知识溢出关联提供了产业网络基础,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不仅仅需要企业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密切的互动联系。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对我国工业园区建设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程俊军  刘心报  虞孝感  唐琦 《预测》2006,25(2):18-21
传统的工业园区发展方式在企业聚集后往往带来更为集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本文指出工业园区绿色化是提高工业绿色化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对绿色化工业园区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绿色化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为研究背景,在产业集聚愈演愈烈的趋势下,从科技服务业和产业集聚的理论探索入手,深入剖析了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演变路径及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构建了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模式,进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的“三位一体”攻略方案,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科技服务业立体发展的系列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曹晖 《科教文汇》2014,(19):227-228
经济工业园区的发展是推动地方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要牢牢抓住建设“关中要天水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坚持“产业化富民,工业化强县”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统筹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强优势工业产业和优势工业产品,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工业园区的发展是推动地方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要牢牢抓住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坚持"产业化富民,工业化强县"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统筹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强优势工业产业和优势工业产品,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客观性等原则,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评价体系。基于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利用2003-2017《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30个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发展路径。结果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省份之间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创新要素由分散发展到协同演进的发展路径,具体包括分散发展、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和协同演进四个阶段,并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动力和集聚特点。  相似文献   

18.
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研究——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遍地开花的工业园区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以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分析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处理措施和管理现状,认为开发区的总体规划、产业结构、管理模式等对园区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针对如何提高工业园区环境保护与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吉新峰 《未来与发展》2013,(10):21-23,6
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工业是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猛.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促进工业园区健康稳定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必须构建以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为核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