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社会建构主义诞生以来,它就以激进的姿态挑战科学哲学,与科学实在论处于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之中。然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本质上承袭了科学实在论的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承袭使它无法摆脱传统科学哲学的困境,其批判的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了自然/科学实在论,造成了批判者与批判对象的"两极相通"。  相似文献   

2.
孟强 《科学学研究》2007,25(4):604-609
在当代的科学论中,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执一端。为了打破僵局,芭拉德在玻尔的量子力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用实在论。作用实在论超越了以往的表象主义,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弥合了自然与社会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鸿沟。在作用实在论当中,实在是科学实践所构造的结果,话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作用实在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科学的客观性,客观性被改造为责任问题。如此一来,认识论与本体论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统一,科学从表象走向了实践,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了。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学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社会责任”问题是科学与社会间不断增强互动的产物。科学共同体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认知主要限于科学的社会应用方面,涉及到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状况和问题,科学家必须更加自觉地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起一种关切的责任以及科学家职业角色所赋予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4.
科学意象作为一种心理图像,在科学创造和科学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文章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科学意象的研究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科学意象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介了科学意象的个体心理差异性研究以及科学活动中科学意象的心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心转移现象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肯定离不开它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中的文艺、哲学、教育、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科学都有影响,它们与科学是互动的。本文探讨了社会文化语境的结构,分析了社会诸因素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的关系,并从整体上揭示了科学与社会文化语境中诸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6.
吕晓丽 《科教文汇》2013,(27):197-198
本文试图分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的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并讨论启蒙理性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风险社会的政治图景本身值得反思,而这种反思需要重新探讨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关系,这种讨论将开启规范政治哲学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吕晓丽 《科教文汇》2013,(9):197-198
本文试图分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的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并讨论启蒙理性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风险社会的政治图景本身值得反思,而这种反思需要重新探讨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关系,这种讨论将开启规范政治哲学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黄祖军 《科学学研究》2010,28(4):489-495
科学奖励评价的普遍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两种理论范式在哲学理念、理论基础和具体观点上长期存在分歧。学界对两种科学奖励评价的超越努力往往因它们巨大的理论分歧而收效甚微。换位评价从新的视角来思考科学奖励评价,既具有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也是对以往定性评价哲学理念的超越,不失为对普遍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奖励评价的一种合理超越视角。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也就必然要把科学文化纳入到其研究的领域中.无论是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还是科学的哲学(Scientific Philosophy)都是在科学为主导的社会里人们对科学的一种哲学反思,这种反思过程也就是科学文化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0.
霍尔试图通过一种类似于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解释,来重新阐明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运行机制以及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在霍尔看来,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合理性的解释是不成功的,因为其最主要的解释方法——“直接说明”忽略了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时间性和社会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注意到科学家的个人活动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符合“独立性要求”。这一相互独立的特征决定了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解释必须是一种“无形之手”的模式,换言之,“无形之手”模式是自然主义超越传统科学哲学说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科学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两面性的,既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也会危害社会的发展.然而,社会对科学进步也存在或促进或阻碍的两种相反作用.科学革命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建立它们二者间的良性互动的目的应该一是遏制科学的有害影响,二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科学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的追问与反思。科学哲学不仅可以让公众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还可以促使公众理解科学发现的逻辑、培养公众的科学认知能力,以此为基础,促进公众正确理解科学的合理性与科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一种现代社会建制,对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追求是其获得特有的自主性。科学的精神气质既是科学的学术规范,也是科学的道德规范,由此可以推出确保科学的客观性和增进公众福利两条基本的科学道德准则,使科学的基础从表征客观性走向共识客观性,进而寻求可靠的科学,追问科学的意义,诉诸实践的明智。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从科学的社会功能上论证,认为现代科技已政治化为一种意识形态;SSK的科学政治学派则将政治权力转换为“学科规训”概念,而从内在构成要素上对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加以论证,结论是:任何现代学科都通过规训形式使“权力”渗透到其研究活动中,“权力”是科学知识的起源和内在因素,权力本身成了知识的标志。然而,科学事实上并非彻头彻尾的“权力”。科学中的政治因素不可完全排除,但这并不导致两者关系中地位的等同甚至颠覆。科学知识或说科学本质仍以客观性为主,政治因素等主观性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试论科学学派的社会运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伦 《科学学研究》1999,17(1):9-15
作为一种科学社会组织形式,科学学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社会运行的独特性和有效性。科学学派的社会运行,要求社会为其创造适宜的文化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保证其科学思想的自由和科学活动的自由;同时要求科学学派建立充满活力的自主结构,以增强其社会运行的自身能力。这样,科学学派方能以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等为基地,以科学期刊、著述为舆论领地,以学术会议为桥梁纽带,以讨论班、报告会、自由交谈等为有效的活动方式,积极参与科学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并在其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6.
阿柯夫以传统运筹学研究为起点,对运筹学硬系统方法论的哲学立场、社会理论基础以及组织管理思想的演变进行反思,逐渐形成了一种解决社区或组织管理问题的软系统方法论。他将之命名为"社会系统科学","交互式规划"就是将这一方法付诸行动的主要工具。本文在梳理管理科学方法从"硬"到"软"演化进程的基础上,介绍了阿柯夫社会系统科学理论,并肯定了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文化系统中最精致、最成熟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产生于科学领域的科学精神,便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科学精神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保证科学工作者在科学领域内的活动取得成功,同时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渗入社会大众的意识深层,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拉图尔通过自己的关于科学形成原因的新解释学说,提出了新的对称原则,即取消自然与社会的对立,来试图从科学的社会建构转向科学的建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科学是在行动者网络中被建构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也相继形成,从而转向于一种新的科学观。他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主张在科学的建构中对社会进行重组,实现主客统一。拉图尔认为自己脱离了社会建构主义的阵营,但通过考察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强纲领的几点联系,我们发现他的理论仍然坚持科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的一般原则,其实是对更广阔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众对核电安全的质疑是现代风险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科学传播作为科学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是化解这种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风险社会中核电科学传播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公众应当信赖的科技知识,而是要建立公众对科技的信赖,化解公众对核电科技的信任危机。信任的建立要基于公众关注的核电安全问题,构建公众参与和民主的科学传播"公共领域",这是一项需政府组织、企业、科技专家、公众与大众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科学哲学过渡到了"后经验主义"时代.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方法受到排斥,科学哲学家将目光更多集中到了科学的历史、社会等外部因素方面,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哲学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文章认为,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对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地位理解的变化,其中的核心是一种实践论科学哲学逐渐取代了传统表象主义、认知主义的科学哲学,人类"生活世界"成为科学哲学研究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