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兴大国正抢抓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机会窗口,着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赶超;但这也诱使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过程中出现"投资潮涌"现象。本文基于资源累积与进入时机的交互效应,探讨了新兴大国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的时机选择机制和绩效生成机制,进而通过数理建模和仿真分析比较了不同进入时机的追赶绩效,最后以我国高铁产业为例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1)企业内部存量资源和外部环境资源共同影响企业进入时机的选择,新兴大国企业应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混沌阶段后期或主导设计形成期进入;(2)鉴于单纯的进入时机并不能决定赶超绩效,因此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后,还需选择适宜的赶超战略和路径,以谋取资源累积与进入时机的交互效应;(3)先动优势较强的新兴大国企业,应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混沌阶段后期实施赶超,并应实施以技术突破为主导的复合战略;而先动优势较弱的新兴大国企业,应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主导设计萌芽期实施赶超,并应实施以市场导向为主导的复合战略。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复杂性、市场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故而后发企业仅依靠自身资源难以实现赶超发展,亟需借助价值网络整合赶超资源,以提升赶超能力。基于价值网络理论,构建了后发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即企业赶超能力决定企业的价值网络位置,企业价值网络位置决定企业赶超战略的选择,而企业赶超战略则决定赶超路径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以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公司和小米公司为例,探究了后发企业的赶超路径。结果表明:后发企业在赶超资源和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形下,应借助价值网络推进开放式创新,实施技术突破和市场颠覆,以实现赶超发展。其中,赶超能力较弱的后发企业应选择边缘赶超战略,实施市场突破主导路径,以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从而积累赶超能力,并逐渐接近价值网络中心;而赶超能力较强的后发企业则应选择中心赶超战略,实施技术突破主导路径,以主导价值网络的发展,引领主流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新兴市场技术后发国追赶情境的视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端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代表性赶超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发展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赶超路径找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提出了企业的技术赶超战略、赶超路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互相演化的观点,由此得出后发追赶情境下的高技术制造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模型。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高技术制造企业技术赶超路径的形成过程是基于企业技术能力升级的过程,技术赶超战略与赶超路径以技术能力为基础存在多种选择,没有统一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我国各地正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轨迹;进而结合后发地区的赶超能力实情,以平板显示器为例,研究后发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选择,以及后发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赶超路径,旨在指引后发地区在新一轮技术变革时期谋取后发优势,实现从全球价值链的俘获型治理状态向均衡型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探索价值网络的结构化属性对智力资本配置的影响,厘清作用机制和路径,以及战略开放性和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以中国高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多元(层级)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网络中心性均正向显著影响配置广度和稳定性;网络密度均正向显著影响配置广度和稳定性;战略开放性均正向显著调节网络中心性与配置广度之间、网络中心性与配置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文化距离正向显著调节网络密度与配置广度之间的关系,而负向调节网络密度与配置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技术赶超模型在内容上包括技术赶超和市场赶超,在具体的赶超模式上,可分为路径跟随式、阶段跳跃式和路径创造式(后两种属于技术跨越式)。以韩国三种产业的技术赶超过程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总结出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问卷数据,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调控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经济效益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社会效益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愿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支持对调控性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效应,对自愿性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彭新敏  吴丽娟  王琳 《科研管理》2012,33(8):137-145
当前对企业选择网络中心位置还是网络中介位置进行产品创新仍存有争论,而同时引入技术战略导向和市场动态性两个调节变量分析两种网络位置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权变效应有可能破解这个难题。通过对浙江省208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两种网络位置对产品创新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且企业技术战略导向越高,这种正向效应越显著;市场动态性越高,网络中介位置对产品绩效的正向效应越显著,但市场动态性对网络中心位置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负向调节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不仅明确了不同网络位置发挥效用的具体情境,也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网络位置进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基于资源基础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网络资源影响力、网络资源异质性)、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并探讨网络资源禀赋在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基于国家标准馆的标准题录数据和国家工信部发布的车辆产品公告数据,以1999—2016年嵌入在中国汽车产业标准联盟网络中所有车辆生产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标准联盟网络资源影响力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但网络资源异质性的正向影响不显著;标准联盟网络中心度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但结构洞负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网络资源影响力提升将削弱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正向作用;网络资源异质性提升有助于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网络中心位置优势,弱化结构洞位置劣势。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联合学研机构推进科技合作,利用市场力量主导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主板装备制造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结构性权力(来源于企业的层级权威、网络中心性和资源掌控)在其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倒U形影响;进一步考察企业结构性权力的调节作用,发现企业层级权威和网络中心性会弱化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过度广化或过度深化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但企业资源掌控会强化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广度或深度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倒U形影响。文章基于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主导-从属关系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并将企业的结构性权力引入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效应分析框架,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区分并探讨了“技术”和“用户”驱动的创新战略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 创新性地引入“价值网络资源异质性”和“价值网络资源耦合性”作为情境变量,并以298家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回归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技术驱动和用户驱动的创新战略均对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价值网络资源异质性对技术驱动的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用户驱动的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绩效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价值网络资源耦合性对技术驱动的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用户驱动的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知识是企业突破技术难题的关键,是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以159家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搜索其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著论文,构建2007-2021年的动态科学合作网络,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来探究自我中心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自我中心网络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2)自我中心网络平均路径长度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3)平均路径长度在自我中心网络规模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网络获取创新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后发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重要选择。文章从理论分析出发,构筑了网络嵌入-双元创新能力-创新追赶绩效的关系模型,进而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本研究发现:外部知识网络嵌入形态通过影响内部双元创新能力,进而作用于后发企业的创新追赶绩效,其中关系强度、关系持久度、网络规模和网络位置中心度对后发企业利用性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中心度对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探索性创新能力和利用性创新能力则对创新追赶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后发企业在进行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注重优化企业外部的网络形态,来有效提升企业内部创新能力和更好地实现追赶。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政府补助与企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价值相关性,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以2010—2014年27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会显著降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提高企业滞后两期的财务绩效以及滞后三期的企业市场价值;滞后一期的政府补助与企业的财务绩效与市场价值显著负相关,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创造具有增量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467家企业及其相应网络组成的样本,采用逻辑回归研究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和研发结构与创新类型的关系,并探讨企业所在网络密度和联结强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具有更高网络中心性和具有中心式研发结构的企业倾向于进行探索式创新,具有较低网络中心性和具有分布式研发结构的企业则进行利用式创新;网络密度负向调节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和探索式创新的关系,正向调节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和利用式创新的关系;联结强度正向调节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和探索式创新的关系,负向调节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和利用式创新的关系;网络密度和联结强度负向调节中心式研发结构和探索式创新的关系,正向调节分布式研发结构和利用式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软科学》2020,(1):31-37
基于资源依赖与获取行为理论的视角,构建一个关于技术模仿强度、创新能力、企业长短期绩效和外部环境的中介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后发企业通过技术模仿获取技术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的二次型曲线关系,其中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这一点在短期绩效方面较为显著。此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创新能力与企业短期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电子信息、电力以及装备制造行业的189家企业在2003-2013年期间合作申请的专利数据,研究网络位置与技术距离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占据网络中心和结构洞位置都对企业的合作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距离与合作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的关系,技术距离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负向调节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技术距离与结构洞的交互作用正向调节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通讯设备行业联盟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内部自有资源和外部伙伴资源来表征联盟网络的资源特征,以及选取结构洞和网络中心性来表征联盟网络的结构特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综合地研究企业间联盟网络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利用时滞效应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企业内部自有资源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对企业创新有滞后的正向作用;外部伙伴资源和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都受到企业内部自有资源的负向调节;企业内部自有资源在结构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上有滞后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及其创新网络为研究样本,开发知识转移、创新能力与网络中心性的测量量表,实证检验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网络中心性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辅助型和互补型的知识转移对于企业渐进式创新能力和突破式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比而言,互补型知识转移对突破式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辅助型知识转移对于渐进式创新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创新网络中心性在知识转移和创新能力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电子信息、电力以及装备制造行业的189家企业在2003-2013年期间合作申请的专利数据,研究了网络位置与技术距离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占据网络中心和结构洞位置都对企业的合作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距离与合作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的关系,技术距离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负向调节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技术距离与结构洞的交互作用正向调节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