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何震 《东南传播》2013,(7):48-51
传播学视域下的微博反腐现象实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媒体,其有着独特的离合式传播、偏执传播、交互式传播等信息传播模式.舆论是微博反腐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它受信息传播模式的重要影响,使得这种中国式新型反腐得以惊雷阵阵.  相似文献   

2.
微博反腐是指互联网用户以微博为工具,监督、揭发并批评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行为的社会现象.换句话说就是,以微博为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信息的传播,引导社会舆论,进而推动反腐机构的运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作用.微博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它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工具,也是政府收集民意、整合民众智慧的工具.由于微博反腐具有信息传播高效、公众参与广泛、信息真假难辨和举报成本低廉等特征,以微博为反腐工具,既能拓宽传统反腐的信息渠道,又能调动民众反腐的积极性,汇聚民众的力量,推动反腐工作.  相似文献   

3.
微博以其极大的信息量与高效的传递速度,对于反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文章结合典型案例,对经由微博引发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在反腐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微博反腐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邓秀军  刘静 《现代传播》2014,(4):127-131
从微博在中国投入运营开始,伴随而生的微博反腐就成为了微博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从"郭美美"、"微笑表哥"杨达才、"十二秒哥"雷政富到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微博反腐舆论聚焦的对象权力越来越大,汇聚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产生的舆论监督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到底微博反腐的机制是怎样运行的?影响微博反腐舆论生成的关键要素又有哪些?本文从生产性受众的理论视角,从信息传播路径、用户行为模式和主体互动关系等三个层面,剖析和揭示微博用户在微博反腐机制运行中的地位、功能和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5.
郭斌 《青年记者》2013,(2):65-66
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其信息传播方式类似于人际传播,但信息传播速度却是人际传播无法比拟的。在微博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转发或评论其他微博,只要微博内容符合用户口味,信息就会以裂变的方式传播下去。随着微博的广泛应用,微博反腐也应运而生。"表哥"的出现与微博反腐2012年8月26日,陕西省延安市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36人死亡。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的杨达才闻讯赶到现场。在事故现场,杨达才一个不经意的笑容被新华社记者拍摄到新闻照片里,并发布在新华网上。随着  相似文献   

6.
白文杰 《今传媒》2015,(3):40-42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领我们走入自媒体的新时代,公众通过自媒体这一媒介参与政治生活,微博反腐走进公众的视野。微博由于其扎根普通民众、广泛的参与度、低门槛、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从传播信息到相互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自媒体的代言人。在网络资源整合下,微博反腐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其高效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依然面临着看困境。通过分析微博反腐的得与失,更深层次的理解微博反腐,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反腐的新形势下,微博因其高效化的反腐力度,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是由于我国的微博反腐并未立法,在腐败信息的审核与监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导致假新闻泛滥、微博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反腐微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当前必须对其进行立法,建立微博反腐常态化管理机制,构建微博反腐理性化认知,创建健康的微博舆论环境,为新时期的反腐事业做出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21):55-59
在互联网社会化加速、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的背景下,具有先进传播优势的微博成为当前民间反腐利器,其舆情活动亦为中国互联网最为突出的民意现象。微博反腐是公民权利反腐,是对权力反腐的一种有益补充和促进。本文探讨微博反腐及其民意表达实践,分析了其特征及其中存在的混乱与失范问题,并对加强权力反腐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孟晓辉 《新闻世界》2014,(4):121-123
微博以其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改变了社会结构,赋予了民众更多的话语权,更强调了民主政治的强大力量。微博反腐作为一种新的反腐方式,受到了热捧。一方面,微博的匿名性、去中心化较好地消解了民众上访举报的风险,伴随着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借助微博平台的反腐形式为民众进行网络维权,参政议政,监督公权,释放心理压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另一方面,受“群体极化”、主观偏见等因素的影响,网民易受到鼓动,会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跟帖拍砖,甚至在微博反腐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极端的情绪和行为,这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以更好地搭建微博反腐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10.
微博反腐是当下互联网多边舆论场中最为典型的民意现象.受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网络传播环境等影响,微博反腐中信息流、意见流与舆论演进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与内在效应,给整个网络反腐和网络文化带来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后果.构建可以真正公平参与、有效对话合作的公共平台,让大众、意见领袖、媒体和政府等各种主体都能参与舆论博弈,可以有效发挥微博反腐传播效应的正向价值,进而促进整个网络反腐良性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博的日益兴盛,微博已逐渐取代BBS、博客成为网络爆料的第一选择,随着一个个社会事件借助微博发酵并蔓延,微博正逐渐成为反腐调查的重要舆论监督场。本文以"表哥"事件为例,分析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以及其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微博的广泛流行,造就了一批极具发言权的网络大V,他们的一呼百应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舆论导向,谣言也借势在这块土壤上滋生。近期"微博反腐"也成为大V主阵地,但以传播正能量著称的网络大V在"微博反腐"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该文主要以微博反腐为例,探究大V在网络语境中的谣言加速作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防范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手机结合网络的微博则是强大舆论载体。随着普通公民权益意识的增长,微博用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体现,微博反腐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文以微博举报的刘铁男腐败案和上海高院法官招嫖案为例,分析微博反腐事件的新闻叙事模式及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微博以其信息发布、信息传播快速等优势成为图书馆交互式信息传播重要渠道。在调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新浪微博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图书馆微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微博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传统媒体垄断的传播格局被打破,网络媒体在反腐舆论监督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狠抓反腐败工作、了解反腐败舆情的一条重要渠道。网络媒体反腐对于反腐倡廉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需要做的就是需要加以正确面对。  相似文献   

16.
"微博反腐"是基于微博这种新媒体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民间反腐形式,由于微博自身的特点,它在提供官员腐败线索参与反腐监督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微博的出现提高了公众反腐的参与度,就目前来看,虽然"微博反腐"作为网络反腐的一个分支显现了强大的反腐力量和公众关注度,但这种反腐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旨在对"微博反腐"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探寻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反腐工作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传播模式的微博信息挖掘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娟  祝宁 《新闻世界》2011,(5):91-92
微博自2006年在美国出现后发展迅猛,中国微博在2010年也快速兴起。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基础上,微博形成了二级至多级的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了裂变式的传播能量和海量信息。同时,微博具有实时、移动、碎片化等特点,而积聚的碎片信息使信息挖掘和分析成为可能,国外就运用微博进行电影票房的预测、地震灾害的监测,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蒙晓  覃彩霞 《新闻世界》2014,(11):72-74
"微博反腐"是基于微博这种新媒体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民间反腐形式,由于微博自身的特点,它在提供官员腐败线索参与反腐监督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微博的出现提高了公众反腐的参与度,就目前来看,虽然"微博反腐"作为网络反腐的一个分支显现了强大的反腐力量和公众关注度,但这种反腐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旨在对"微博反腐"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探寻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反腐工作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苏畅 《青年记者》2016,(5):55-56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反腐倡廉工作颇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苍蝇老虎一起打”等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为全国展开新一轮反腐倡廉的全民运动提供了扎实有效的理论基础.而微博作为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由于其短小精悍、图文并茂、频繁互动、广为转发等优点成为当下重要的新型传播方式,通过微博参与反腐倡廉的建设,也正在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项仲平  唐朱勇 《当代传播》2012,(3):87-88,105
微博的发展给公共生活带来新局面,在信息传播领域创造了微博热,特别是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用户参与到微博交流中,给信息传播、观点评价、议题设置等带来强大影响。然而在热潮背后,应冷静认识到实名微博尤其是名人微博经过信息的二次和多次转发后会产生信息聚焦和信息裂变,这种信息的裂变传播已远远超越了社交媒介和自媒体的属性,演变成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和功能。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实名微博存在的属性之惑、功能之惑、权责之惑等问题,并从政府、网络运营商、微博用户等层面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