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散手运动释意和发展散手运动是两人运用各自肢体的特殊功能和技击技巧,在特定的规则的制约下进行攻防实战的一项传统徒手对抗性体育运动,是武术这项宝贵遗产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散手近可用手,远可用足,贴身可摔,人体各部位都可以成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概括起来为七拳:头、手、肘、肩、足、膝、胯。技击方法分踢、打、摔、靠、撞、跌等。踢就是腿击法;打就是进攻和防守的手法;靠、撞就是以自身的体重,巧妙地贴身撞击对方,使其失去平衡的击法;摔就是二人相抱使对方例地的技巧;跌就是利用合理倒地而进攻对方的能力。散手的技艺高低,是身体素质、技击招法、战略战术、心理意识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结合反应,是以实战能力来此较,以实战对抗效果来评价的。  相似文献   

2.
论武术散手市场与国际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散手是武术对抗性项目之一,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散手竞赛市场必须在突出武术技击特点的基础上,从竞技性、观赏性方面入手,对竞赛规则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以散手竞技审场为龙头,来带动武术产业的发展,使散手运动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谈武术散手     
一、散手的起源与发展 散手是中国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一种形式、以二人互为对手、穿戴安全防护服、在近距离内徒手搏斗,综合使用踢、打、摔、拿等技法,展开进攻、防守、还击和反攻。这是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兼顾健身和技击两方面。它既与武术套路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其鲜明的实战特点。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用于防身自卫,是武  相似文献   

4.
随着散手运动的不断发展,散手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散手运动员营养特点的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要。 散手是运用踢、打、摔等多种技击方法进行搏击的一项对抗性运动项目,它对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各种素质的要求较高也较全面。该  相似文献   

5.
实用散手是指对抗的双方采用武术的各种击打方法(踢、打、摔、点等)进行搏击的一种技击形式,它没有规则限制,以取胜为目的,可以致对手丧失反抗能力,如过去的打擂台就是。近代武术家霍元甲、王子平、蔡龙云等先生就是采用武术散手,击败轻视我国武术的外国拳手,为民争了气,为国争了光。散打运动则是在规则限制下,双方采用武术的各种攻防技术进行实战的竞技形式。它与散手的区别在于:前者无规则限制,也无防护用具以遏制对方反抗能力为本;而散打有一定的规则限制,有专门的防护用具。以提高人的素能为目的。“散打运动”需要有高度的灵敏、足够的力量和耐力、乃至高度的智力,可以培养人的勇武刚强,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有益于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开展这个项目既要突出实战性,又不能把散打  相似文献   

6.
散手是无数对抗性项目之一,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散手竞赛市场必须在突出武术技击特点的基础上,从竞技性、观赏性方面入手,对竞赛规则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以散手竞技市场为龙头,来带动武术产业的发展,使散手运动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武术散手运动自1979年开始试验至今,大体经过了试验—成熟—发展的过程。目前散手运动已基本形成了以踢、打、摔为框架的技术体系和竞赛制度,拥有一支较成熟的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队伍。散手运动的发展最突出是竞赛工作,自1989年国家体委确定散手为正式比赛项目后,1993年的第七届全运会,散手设一枚金牌;现在又拟定在第八  相似文献   

8.
<正>一、武术运动的技击属性与攻防情境属性《辞海》对武术的定义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运动规律组成,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这一定义不仅将"踢、打、摔、拿"作为武术运动最核心的动作内容,而且强调这些动作是以"自卫"为前提存在的。自卫即自我防卫,以他人的进攻为前提,所以该定义其实强调了武术运动具有的情境属性,即"攻防"。因此,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是技击,而技击属性必须在一定的攻防情境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踢、打、摔、拿”是长拳套路演练中攻防技术的主要技击特点,武术长拳套路中的一拳一腿、一翻一跌及各种擒扑手法,无不是由“踢、打、摔、拿”组成的。因此踢、打、摔、拿是武术运动(包括长拳)的核心。今就长拳中的“踢、打、摔、拿”谈谈个人的浅析,供大家参考。“踢”:长拳特别注重“腿技”,历史上很早就有  相似文献   

10.
散打运动自1979年开始试点。1989年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史,但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发展迅速,现在已是全运会、亚运会和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博、技击等。它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踢、打、摔等进攻技术以及相应的防守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下劈腿是散...  相似文献   

11.
陈步瑞 《武当》2012,(7):45
传统武术技击练习,应在具备一定武术基础后,遵循以下要点逐渐进行,不要急于求成。一、格斗式:格斗式也称戒备式,是格斗时的预备姿势。掌握正确的格斗式是进入武术技击殿堂的第一步。格斗式应立足于防护功能,又要方便于步法运用,能够轻松地前后左右移动,便捷地进攻。总之要具备进可攻、退能守的特点。二、基本技术学习:武术技击技术由踢、打、摔、拿、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运用手、腿、头、肩、背、腰、髋、臀等部位实施,徒手技击技术主要有拳法、肘法、腿法、膝法、摔法、拿法配合步法运用。技击动作运动路线分直线型与弧线型。拳法以打为主,腿法踢为主,肘法有顶、横、挑、砸,膝法有冲、刺等。摔法是破坏对手重心,使对手失去平衡倒地。拿法主要是制住对手的关  相似文献   

12.
散手快摔技术的妙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海彪 《武当》2004,(5):41-41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散手作为武术的分支,以其“远踢、近打、贴身摔”的独特技法吸引了众多武迷的青睐。散手运动在激烈的比赛中硬拼巧打,拳腿连击,这既是对运动员意志毅力的考验,也是身体素质的对抗,更是技能技巧的较量。散手基本技术可分为拳法技术、腿法技术和摔法技术三大类。  相似文献   

13.
经过7天紧张激烈的较量,第八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手预赛暨全国武术锦标赛于6月8日在陕西省体育馆降下帷幕。参加此次比赛的西藏自治区武术散手运动员在强手林立的角逐中一路过关斩将,武术技击中踢、打、摔等技巧发挥出色,连招出击十分奏效,使对手纷纷落马。结果,西藏优秀选手刘则东夺得52公斤级金牌,李伟勇摘56公斤级金牌,西藏代表队名列小级别比赛团体榜首。在其它级别项目的比赛中,西藏运动员沈学军夺得中级别65公斤级银牌,许庆峰获得小  相似文献   

14.
散手踹腿动作的运动解剖学和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刺激等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搏击的技术和进行演练的套路总称。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散手属于中国武术的对抗性项目,这项运动不仅有助于掌握武术  相似文献   

15.
散手全称武术散手,就是通常所说的散打,它是综合运用各种武术流派中传统的踢、打、摔、推等技术动作和招法,按照一定的比赛规则进行徒手格斗的一项体育竞赛项目。一九七九年,国家体委开始在全国开展散手比赛试点。通过试探赛,表演赛,现已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今年4月2l至27日,我省举办了“蛾眉武术精会演暨对抗性项目比赛”,参加对抗性比  相似文献   

16.
力与速度在散打技术中的体现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武术运动形式之一的散打运动,主要体现了武术运动的本质特性——技击性,它主要通过远踢、近打、贴身摔来完成技术动作,是一项具有极强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在“争斗”和“击打”的过程中,力和速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就力和速度在散打中的体现和应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散手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套路演练的另一武术形式,它吸取了传统武术格斗的精髓,又包容了武术技击的原则,是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技巧的现代技击术,它是一项以对方技术动作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竞赛项目。随着武术散手运动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开展,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 前言散手是运用武术中踢、打、摔、拿等技术方法进行实践竞赛的运动项目,于1989年列为全国正式竞赛项目,这样一来,散手运动的技战术的研究和讨论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激烈的散手比赛中运动员根据自己的体型特点,体力、技术特长、素质、习惯等因素,而采取能够发挥  相似文献   

19.
武术套路的结构并不是各种动作的简单综合,而是编排者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以武术运动中的踢、打、摔、拿、劈、扎、抡、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的运动规律,按照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要求组成套路。武术套路编排的原则是: 一、根据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要求编排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刹等技击格斗动作为素材,结合身体各部锻炼的需要,按攻守、进退、刚柔、虚实、动静、起伏、快慢相间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有机地连接组成的套路。通过套路运动的练习,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顽强、不怕劳苦,坚韧不拔的意志,增进人的身心健康。虽然用于健身为主,但仍具有技击性。这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显著特点,也是广大学生喜爱武术运动的关键所在。如何搞好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