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零”不惑     
“零”不惑编辑学报1993年第1期第2页登有《“零”之惑》一文,我对该字写法有疑问。其实“○”也是汉字。“零”字产生的很早,最初指“零星小雨”,与数目字没有什么关系。最早表示余数和空位用“单”和“有”,如“一百单八将”,“孔子五十有一”。到了近代逐渐...  相似文献   

2.
二十三届奥运会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今天重读当时的一些精彩报道,仍受益匪浅。但毋庸讳言,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0与零在报道许海峰为我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时,各报的新闻标题,都体现了“0的突破”的意思。但有的用“0”,有的用“零”,是否有些讲究呢? 0与零都是汉字,都可表示空位数。但零还有零碎等含义,而0却只有“空位数”一义。我以为,用0比较好。《中国青年报》是用“0”的。《羊城晚报》的标题是:  相似文献   

3.
新年度开始,从往来的行文中,时常发现有的同志在文件中对“2000年”汉字如何写,文稿如何录含混不清。出现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二000年”、“二000年”、“二零零零年”。究竟哪一种对呢?让我们翻开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来比较一下“零”与“0”的解释。‘零”:④数的空位,在数码中多作“0”,如三—一号、二—~年;“0”:数的空位(同‘零’),多用于数字中:如三-六号、一九九-年。显而易见,“2000年”的汉字正确写法应是“二000年”。至于“二000年”中的“0’则是阿拉伯数字,这种写法显然是不对的。那么在打印文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书,在编排册页、卷集的次第中所使用的序词是丰富多彩的。所谓“序词”,即表示事物的顺序、次第的词。其功用是把没有条理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类属关系排比组合,给它们一定的编排符号,使之各属其类、各安其位。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叫做“序数”,属于数词的一种。特征是在基数前边加“第”(在一定条件下可加“初、头”等)一类的字表示顺序。如:第十集、初三、头一回等等;另外,在一定条件下亦可直接用基数表示顺序,如:三卷一期、一九一九年五月、五号字、二把手,三姑娘,等等。这种序数词在古代典籍中也是广泛使用的。但是,我们这里所探讨的是另外一种  相似文献   

5.
副和付 “副”和“付”这两个同音字,字义很不相同,不能通用、但在书报上、商店里、机关里常被混用,主要是把该用“副”字的地方用了“付”字。如付食品、付作用、付主任、付业、一付眼镜等。误用的相当多。对这两个词的词义,应该分辨清楚。 “副”表示区别于“正”、“主”的意思,有居于第二位的意思,如副主任、副教授、副经理、副手、副官。“副食”是表示区别于“主食”的意思,“副品”是指没达到质量要求的不同于“正品”的产品。人有正副,物也有正副。“副”还表示附带和符合的意思。“副业”指主要职业以外附带经营的事业;“副作用”指随着主要作用而附带产生的不好的作用。“名副其实”的“副”,是符合的意思。“副”还可以作量词用,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一副笑脸。  相似文献   

6.
“吗”和“嘛”不能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发现报纸和刊物上,不少把“吗”和“嘛”字用错,以致使语意颠倒。“吗”和“嘛”都是语助词,但用法不一样。“嘛”字的用法是:(一)表示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有意见就提嘛!”“这也不能怪他,头一回做嘛!”(二)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这样很好嘛!”“这样不好嘛!”(三)表示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强调文章题目不要用错字、错词;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名与字一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即以大家都熟悉的三国人物来说,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在意义上是相关的。赵云,字子龙。因古人有一种认识,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那么“云”与“龙”在意义上也是相互关联的。但事实上,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中,这种关联并不是非常紧密的。与名相比,字的赋予更为直接地体现为一种简单的顺序排列和对人的美称。这种情况在汉代表现的尤其明显。研读汉代史籍,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汉人的字,尤其是西汉,往往以排行或表示美好意义的字和对男子的美称进行的组合,而与名的意义无关。如用“卿”做字的后缀:…  相似文献   

9.
何思明 《新闻三昧》2003,(12):30-30
不知从何时起,在广播和电视上、报纸上,都能听见冠以“零”字的新名词,如“零收费”、“零距离”、“零接触”、“零首付”、“零报告”等等。据说这个“零”字的始作俑者为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  相似文献   

11.
有时在同一句话里,用不用“的”字都可以。如“死的狗”,也可说成“死狗”。但在有的地方,少了一个“的”字,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不要吃死团鱼、螃蟹、鳝鱼(《知识窗》1982年第1期第31页)当时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纳闷儿:“死团鱼”固然不能吃,“螃蟹、鳝鱼”怎么也不能吃呢!当看了文章内容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指“不要吃死的团鱼、螃蟹、鳝鱼”。  相似文献   

12.
祝仁 《编辑学报》2001,13(2):72
问《编辑学报》2001年第1期中多处出现起讫年份,其范围号均用了一字线“—”,如“1996—1998年”。这种表示方式与习惯上使用浪纹号“~”不一致,陈浩元先生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中也有“1993~1997年”的示例。请问究竟哪种表示方式正确? 答“1996—1998年”的表示方式正确,用“~”表示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段不符合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的规定。2000年 4 月第 2 次印刷的《科技书刊标准化 18 讲》按国标已经把“1993~1997年”改为“1993—1997年”。 GB/T 7408-94中专设一节介绍了时间段的表示方法,其中对有特定起点和终点定界的时间段的表示,是这样规定的: 1)用斜线“/”作为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分隔符;在某些应用领域内,一字线“—”可替代斜线作为分隔符。 2)对于时间段的特定起点和终点,“CCYY”表示日历年,“MM”表示日历年中日历月的顺序编号,“DD”表示日历月中某日的顺序编号,“hh”表示小时,“mm”表示分,“ss”表示秒。于是用字母表示的这种时间段的基本格式为 CCYYMMDDThhmmss/CCYYMMDDThhmmss。 3)如果省略斜线后面的表达式(即“时间段终点”表示)中的高位成分,则认为其所使用的是“时间段起点”表达式中的对应成分。如省略“CCYYMM”则认为其起点和终点是同年同月。 4)时间段的表示也可以采用扩展格式CCYY-MM-DDThh:mm:ss/CCYY-MM-DDThh:mm:ss。 例1 从1998年5月1日18时21分6秒至2001年3月30日8时6分28秒止的时间段,采用扩展格式,可以写成 1998-05-01T18:21:06/2001-03-30T08:06:28。 例2 从2000年6月1日至2001年3月1日止的时间段,常表示成2000-06-01—2001-03-01。 例3 自2001年3月20日8时至16时的时间段,可以表示成2001-03-20T08—16。  相似文献   

13.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14.
编辑“编辑”这个词有三个相关而不同的意义。第一,表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行为,如“编辑工作”,“编辑计划”。第二,表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如“他是当编辑的”,“她是有二三十年经验的老编辑”。第三,表示一种职衔,指某一级的编辑人员。(目前,我国的编辑人员分四级: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本文除特别注明的之外,一般用的是第二个意义,即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简化一点就是“编辑人员”,再简化一点就成为“编辑”了。  相似文献   

15.
至·致 “至”和“致”是表示不同意思的两个词,语音相同,但词义有明显区别,不能混用。“至”当“到”字讲,如至今、至此、自始至终、至死不屈,其中的“至”都是表示“到”的意思。“至”用在至少、至迟、至上、至高无尚、欢迎之至等词当中,是表示“极”和“最”的意思。“至”还可以构成“至于”一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的意思,例如,甚至于、不至于、以至于、至于特殊情况另当别论、至于他怎么想我不知道,等。  相似文献   

16.
题·提“题”和“提”的用法虽然容易区别,但有时也出现混用的现象.如报刊上就出现过题纲、题要、提解、提字的用法,这都是同音相混了.“题”表示题目和写上、签上的意思,如题目、题解、题词、题诗、题名、题签、题字等,这些都要用“题”,而不能用“提”.但要注意,题目、题解要用“题”,而和这意思差不多的提纲、提要、提示则要用“提”,而不能用“题”.题词和提词、题名和提名,只要稍加注意就不会用混.写一段话表示纪念或勉励,用“题词”;表示提示台词用“提词”.为留纪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用“题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的姓名,用“提名”.愣·楞“愣”和“楞”这两个词,偏旁不同,声调也不相同,本不该用混,但是目前在报刊上、电视里不时还  相似文献   

17.
“刹”有两个读音。一读Cha,如“古刹”、“刹那”。“刹那”是梵语的音译词,指极短促的时间。解放日报去年12月18日头版头条消息中,把“一刹那”错为“一霎(Sha)那”,头版右下角的言论中干脆用“一霎那”作标题。“刹”和“那”两个字表示一个词素,拆开来就失去本来的意义。这里该用“刹”而没用。但是,中国青年报今年2月4日《维纳斯,与美的评判》  相似文献   

18.
度·渡 “度”和“渡”这一对同音词,在词义上和用法上都有区别,但在实际应用中常被用混淆了。例如,渡假村、欢渡春节、渡过幸福晚年,等等。这样的用法不少,但都用得不对,是和“度”用混了。 “度”和“渡”这两个词区别在哪里呢?“渡”是表示由此岸到达彼岸或由这一端到达那一端通过的意思,如横渡长江、远渡重洋、飞渡太平洋。“渡”字虽然是水字旁,但不仅仅表示从水中通过,表示从空中、从陆地通过也都用“渡”。  相似文献   

19.
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 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 (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 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 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 “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 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 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 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  相似文献   

20.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6,(24):63-65
为便于读者查询使用,笔者将《现汉》第6版有关声音用字、词进行分类(如人类、动物、风雨雪、雷等类,有些大类又进行细分,比如动物又分为大型动物、家禽等). 因叹词常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应答,如“啊、哎、哟、哼、嗯、喂”,故本文将叹词一一列出. 有些声音用字、词为多个类别共用,本文将其分别列出,如“[萧萧]形容马叫声或风声等”,在“大型动物”和“风雨雪”都能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