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文章对《文选》三个问题进行考辨。一则考证清初著名选学家何焯,当初校勘《文选》所据底本系康熙钱士谧重刻明末毛氏汲古阁本,并非其初刻本及重修本。进而略述确定何校底本于《文选》何校及版本研究之意义及实用价值。一则考证吴希贤先生辑汇之《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中"明州本文选"书影,不是六臣注明州本,而是明万历间邓原岳刊单李善注本。一则辨证《文选·西京赋》"齐栧女"之"栧"字,非关避讳,乃俗写。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杜甫文赋的轻视,历代杜集中收录杜甫文赋者并不多见,现若对杜甫文赋进行全面校勘,除了应据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之外,目前可以作为参校本的文献主要有:钱曾钞本、《文苑英华》、《唐文粹》、吴若本、吕祖谦《三大礼赋注》、元分类本等。而清代杜集中收录的杜甫文赋,多系杂糅之本,已失去版本意义,其参校价值大大降低;加之朱鹤龄、仇兆鳌等注家对底本文字的大量臆改,殊不足据,故清代杜集不能作为杜甫文赋校勘之参校本。  相似文献   

3.
江州经学的崛起与兴盛,范宁在余杭、豫章的崇学敦教及其一以贯之的力批玄风、崇儒抑俗与忠而能犯的经学人格,使范宁<论语>注在玄、佛盛行的东晋经学中独树一帜.具体地说,范宁注文独有的特色就是在秉承儒经本旨、抱守汉儒尤其是郑玄朴实解经的基础上,兼容魏晋重义解的新学风:其既通训诂与尚音韵、考据;更重义解,通过义解来探求<论语>经文原意,发明先秦儒家的道德修身和伦理政治等孔门意旨.这与魏晋玄学<论语>注旨在借由义解而过分阐发三玄玄理,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现存的王肃《论语》注与郑玄《论语》注,其差异主要是表现在两个学术层面上:第一,知识层面上,因为经文文本文义的模糊不清或经文的断句分歧、字词训解不同,从而造成了郑玄和王肃对同一经文理解的不同,不是王肃故意与郑玄注对立,属于正常的学术争鸣。第二,学理层面上:“王学”反对“郑学”注经时掺杂谶纬,王肃《论语》注既较郑注更为简约、理性,少有谶纬说经,而其少部分又注重义理发挥。郑玄《论语》注和王肃《论语》注的上述差异,远不能反映郑(玄)学、王(肃)学之争,尤其是两者在今古文经学的纷争。仅就此而言,当前学术界似有夸大郑王之争之嫌!  相似文献   

5.
林云铭《楚辞灯》是问世于清初的一部重要楚辞注本,也是较早在日本得到刊刻并广为传播的楚辞注本,对楚辞的普及贡献颇大。考释《楚辞灯》在日本流传的版本信息与传播情况,对于楚辞版本校勘以及传播史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实地调查,笔者整理收集了十余种《楚辞灯》和刻本,对其版本信息作了详细介绍,总结其刊刻特点,分析《楚辞灯》在日本传播的主要情形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6.
清代王琦整理、笺注的《李太白全集》,是学界公认的李白作品的最佳注本。对比杜甫作品的最佳注本——《杜诗详注》,发现此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内注解意"之精和"外注释古"之当;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贪多炫博,芜杂繁琐,该注未注等。  相似文献   

7.
人们面对古典,其所诠释的过程,必定不是对原典全部信息的接受,而只是主观上发现了哪些信息,即是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古典之"元意"并非可能尽"述",解诗必定有着主观性,注家之意,也必定受到他的身份、学识、注诗出发点的制约。所以"元意"是相对的,"诗无达诂",诗可能被误读,甚至出现"注我"情况。由此,诠释的过程即是接受的过程,因而必然带有主观的性质。注释只有名物的正误,而并没有观点的是非,因为诠释与接受,本身便是一种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十多年来劣质古籍今译本、标点本、注释本充斥于市,既浪费了有限资源,又误导了一般读者,不利古籍出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编者不熟悉有关史实而望文生义,产生误注;具体点校者不熟悉典章制度或古汉语程度有限,而出现重大断句错误;因编译人员既缺乏必备的历史知识,又逞臆为断以致出错。  相似文献   

9.
学生称"弟子",即认老师为"父兄"。《论语》中"先生"、"父兄"各二见,注家多将"先生"注为"父母"、"父兄"、"长者"而不作"老师"解;二见"父兄"一指孔子,一指子路,而两人均无父兄在世。笔者认为《论语》中"先生"、"父兄"均指老师。  相似文献   

10.
徐特立在中共的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加入中共,并且在教育中奉献自己一生。土地革命时期,徐特立担任苏区临时教育部部长,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线,渊源于过去,汇注于革命,气势磅礴地推动了苏区教育的进步。文章主要探讨了土地革命时期徐特立的教育观与教育实践,以期对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丁耀亢是明清之际有代表性的作家 ,而佚著《问天亭放言》则是研究其成长道路、思想嬗变、创作成就 ,特别是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重要诗集。笔者尝见张维华先生找人抄写的《问天亭放言》过录本 ,此本与张崇琛教授所见本文字颇有出入 ,不是一个系统。传抄本容易出错 ,诸本此是彼非 ,各有长短 ,故很有必要广搜存世抄本 ,加以汇校 ,整理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定本 ,以便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修辞"考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传》“修辞”因“孔疏”遂成疑义 ,纷纭莫衷。就“辞”字于辞书训解 ,于文献用例 ,于古注用语而欲明“孔疏”蹈袭郑玄之非 ,以正修辞学史之本源  相似文献   

13.
杜诗中的物候描写,与作者的情感关系密切.<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古今注本仅以"白露节"为注,而未能触及它的抒情性质.此句所表达的是游子的物候之惊、思归之情.其情感根基是农耕文化所孕育的"安土重迁"意识.<同谷七歌>其六,写蝮蛇出游,古今注家多认为有所喻指,这是误解.蝮蛇出现是杜甫对物候的写实,它兆示春气的萌动,在饥寒交迫的杜甫眼中,它的出现是生命复苏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4.
全球碳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其重点集中在“碳失汇”(missingsink)问题的研究上.最近的研究表明,“碳失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北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海洋对碳的吸收、岩石圈中CaCO3 H2O CO2 系统 (岩溶动力系统)对碳的吸收,以及陆地上碳库的转移.寻找“碳失汇”的技术手段为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和全球统一的野外定点监测相结合,加以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5.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3,(1):1-8,27
李陈玉《楚词笺注》"自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是褒"笺"贬"注"。此书褒"笺",重视对作品进行层次分析,值得肯定,但其理论上矫枉过正,实践也并非成功。李氏贬"注",且书中有些"注"确也过于随意、偏激,但不少"注"独创一说,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6.
三《礼》注与《毛诗》的关系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诗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通过对郑玄所作三《礼》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礼》注中引《诗》、解《诗》不仅用“三家《诗》”,同时也涉及《毛诗》经文、《毛诗序》及《毛诗传》,已经初步显露出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晚清常州公羊学派的兴起,诸儒逐渐开始舒缓汉宋之防,汉学的自我更新亦随之兴起。经学研究内部出现了一股以《公羊》解《论语》的热潮,尤以辑录何休《论语注训》为盛。其中,刘逢禄的《论语述何》被后人批评为师心自用,而有“郢书燕说”之讥;相比之下,刘恭冕的《论语注训》,或兢兢于辑录,或引申其说,间裁断于己,而又论证严谨,令人信服。刘氏以朴实的乾嘉学风为根基,去认同今文家的素王大义,故而产生一种事与理的融通,在晚清群经公羊化学潮中独树一帜,并对后学产生一定影响,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杜甫秦州诗研究领域成果不断。已出版的专著,就有李济阻等的《杜甫陇右诗注析》、[1]高天佑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2]卜进善的《杜甫在陇右》、[3]天水杜甫研究会编的《杜甫陇右诗注译与评析》、[4]刘雁翔的《杜甫秦州诗别解》[5]等几部。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中,刘雁翔教授煌煌五十万言,详注详解杜甫首秦州诗的《杜甫秦州诗  相似文献   

19.
名篇谬注     
大中专语文材料中传统名篇的注释,往往是沿袭专家学者们的定论,故很少有人质疑匡谬,而流讹至今,贻误非浅。例如: 1、“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敖材注:“适合、依照”。音义均注错。“适(適))”有两个音项:一读“shi”;二读“di”。“适”当“适合”解,读“shi”。可这儿应读  相似文献   

20.
清人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是目前杜牧诗最流行的注本。冯注引据充分、注释详密,值得借鉴,也为后人读杜牧诗提供了很多方便。冯注也有繁简不当、疏漏之处,这应引起我们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