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与运用的研究"触动了沉重而充满希望的教育的古老话题,使学校教育在诸多累于外骛的措辞黯然失色之后,再度返回到人生的亲切处寻找它的原始命意。生命化教育,诗性化教育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以经典诵读为主线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及把经典诗文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班队活动、艺术活动、"大课间"活动等结合,尤其是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不仅成功地探索出很多有效的途径和模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有效把握多维的价值间的张力以整合课程资源达成陶冶人生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红色经典"曾经哺育过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变迁、亚文化、"麦当劳化"等因素,使红色经典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要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就不能不从教育社会学和文艺社会学的角度,对红色经典教育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对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2000年至2011年十余年间关于"经典诵读"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内容上的梳理、总结,对"经典诵读"的意义与价值、策略与方法等进行了辨析、归纳,并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粗浅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教育独具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育一方面需要注重发挥科技特长,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于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教育途径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解释了经典诵读的相关概述,其次,讲述了我国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经典诵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色经典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革命先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红色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课程的育人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法律意识和科学精神。将红色经典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中,要做到红色经典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唤起教师运用红色经典的热情,深挖红色经典内在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严宝银 《考试周刊》2014,(48):47-47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又是以学强身、修身养性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学要承载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综合修养的重任,就必然回归到积淀丰厚、精深博大的经典文化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丰博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这既是教育战略指向,又是教学战术指导;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作者结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对此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7.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经典教育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的现状,我们以古诗文诵读为载体,大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既要精于科技,又不能荒于人文,要把文学经典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经典诵读,发挥文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涵养品行,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近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该院全体师生员工中开展了以诵读红色经典抒写爱国情怀为主题的红色经典诵读大赛。陕铁院师生们以近百年来中华红色经典诗文为主,采取个人和集体诵读的形式,既有配乐诗朗诵,又有歌伴  相似文献   

10.
活动扫描     
中华诵大型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晚会(井冈山篇)在赣举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拟于七月一日在五省市组织开展中华诵·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诵读活动。6月17日,中华诵·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晚会(井冈山篇)在吉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重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人们的目光投向了经典文学。人们在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寻找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根,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已经成为共识。新课程标准一些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证明"经典诵读"的种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彭庭松 《考试周刊》2011,(71):40-41
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诵读法运用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源于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自身的素质缺陷和认识偏差。诵读的显著价值在于"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诵读教学法的宗旨在于体认到声情统一的神妙。强化古代文学中诵读法的教学,要从改善客观环境和改造主观认识着手,在具体运用层面,诵读教学法应与注意培养、文意理解、写作训练、考试测评等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王于飞 《今日教育》2010,(10):19-19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经典诵读和经典教育活动.据笔者感受,重庆的经典诵读搞得别开生面:一是经典的范围涵盖古今中外.强调红色内涵;二是唱、读、讲、传形成活动系列:三是一边唱“红”,一边打“黑”。因此.重庆的经典诵读不仅开展得特色鲜明和效果突出.也在全国引起强烈关注和共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都对经典阅读予以了焦点式的关注。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在高职校的校园里经典诵读却鲜为人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三点: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专业素养的缺乏,语文教师无法肩负推行经典诵读的重任;技能大赛的强势推行,使学校没有精力顾忌其他工作。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模块;依托科研强势,加强诗词教学研究;抓好社团建设,丰富多种经典诵读形式;拓展学校与社会合作模式,丰富学生的经典诵读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5.
在德育活动中渗透文化知识教育我校德育办和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以“传承红色经典拥抱新时代”为主题的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诵读红色经典诗文、传唱红色歌曲、聆听革命先烈事迹,感受新中国70年的巨大变化;通过开展“寻找美德少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讲文明礼貌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各班通过主题班会,把礼仪教育贯穿到演讲、听故事、知识抢答等表演中,让学生懂得礼仪对成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典教育的焦点逐渐从"要不要"转向"如何教",社会对相关的课程研究需求非常迫切。本研究以中学生道家经典教育为例,对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授课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新时期的经典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包含德育、心理、中文、历史、创造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教育尝试。道家经典中的自然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除了重视诵读,也应该结合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法和教学评价观。  相似文献   

17.
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当从根源上来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推动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磨刀不误砍柴功之效。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当把经典诵读活动提到重要地位来开展。  相似文献   

18.
"红色经典"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为新中国50到70年代最主要的精神消费品,"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是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力求从艺术学与社会学角度,通过考察"红色经典"电影的生成语境、价值评判和历史发展,探求其再流行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中反思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睦言 《家长》2011,(1):6-8
随着各地教育部门对学生开展传统教育、倡导学校开设相关国学课程,很多培训学校的"国学教育启蒙班"、"国学经典诵读班"纷纷涌现出来,一时间"国学之风吹满地,引无数后生竞相学"。  相似文献   

20.
《湘南学院学报》2019,(1):102-106
中华经典诵读以往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诵读竞赛的层面,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华经典诵读的驱动力、目标与主体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经典诵读方法、经典诵读效果的检测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套开放、多元的经典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力求突破以往经典诵读研究或实践中的思维定势,使之与高校中文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为中华经典教育的长期开展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