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2.
冒键 《江苏高教》2006,(6):154-155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恋,其怀念应是真心的;三是认为周朴园唯利是图,对侍萍的态度据其是否有利而变化。这三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分析还缺乏辩证性,于是进一步引导大家以辩证思维认识周朴园这一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周朴园为什么怀念侍萍?他的确爱过侍萍,因为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温顺、善良。而他自和侍萍分别后,先后与两个女人结过婚,但两次婚姻都是失败的,只是与侍萍相处的日子,给他留下了一些美好记忆,这也使他对侍萍会有内疚之感。但他灵魂深处毕竟还是冷酷、自私的劣根性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当他30年后…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由少儿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回眸《雷雨》第二幕,从周、鲁邂逅交谈流露出来的片言只语中,我们能捕捉到青年周朴园的身影,看到这个“暴君”向善的昨天一页。30年前,青年周朴园留学德国回来,爱上了家中年轻漂亮、贤惠规矩的婢女侍萍,并与之生下了两个儿子。剧中提到的两件旧绸衬衣就是周朴园和侍萍相亲相爱的见证。30年后,侍萍提起它,一下子撩动了周朴园的心际。因为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她对青年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想见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的感情。如果用有钱少爷玩弄下层婢女的套式来演绎,这两件…  相似文献   

4.
钱禹清 《考试周刊》2009,(6):172-174
不朽的《雷雨》留下了永恒的问题:如何认识周朴园?周朴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中学语文课本上也设置了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去剖析作品和人物: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确定的,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这一切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周朴园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李波 《学语文》2003,(2):16-16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邂后相识的过程,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未认出鲁侍萍。他认出鲁侍萍的经过,要让我们来写,可以写得非常简单:在周朴园问对方“你贵姓”时,即可让侍萍自报家门。而作者却舍简就繁,用了洋洋近千字的篇幅,写他们的相识。作者之所以选用繁笔,是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玉爽 《文教资料》2014,(11):12-13
蘩漪和侍萍是《雷雨》中各具性格特色的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都经历了个人的爱情悲剧。蘩漪不顾伦理束缚爱上了继子,为了抓住爱情,最终揭露了一切罪恶,引起了一场生活的“雷雨”。侍萍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她曾和周朴园真心相爱,后来却惨遭抛弃,她对爱情死心,艰难生活,却还是逃脱不了儿女双亡的悲惨结局。因此,通过对蘩漪和侍萍爱情悲剧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两位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7.
在曹愚的代表作《雷雨》这部剧中,周朴园与侍萍的感情纠葛是出于真诚,还是虚伪,历来评说不一,颇有争议。30年前,周朴园还是大少爷时,与侍萍相爱,并和她共同生活了几年,生了两个孩子。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出于真诚的,是理想观念的男女情爱。那个时侯,周朴园生活在封建王朝处于腐朽、没落,行将灭亡的时期,社会改良变革,资产阶级民主斗争,此起彼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切必然对周朴园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周朴园曾流学海外,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社会的精神文明,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想。那  相似文献   

8.
教材解读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9.
一、运用直观性原则,充分挖掘剧作中最有意义、学生最易认知的感性材料1.从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入手。这是理解周朴园为何30年来一直不忘侍萍的重要前提。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妨把“两件绸衬衣”作为周朴园和鲁侍萍爱情的见证物。运用这样的方式去提问学生,一方面能把学生直接引入话题,另一方面学生也不难找到答案。确实,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想见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的感情。试想,如果周朴园是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浪荡公子,恋上侍萍只是为了一时的…  相似文献   

10.
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开创了现代文学剧作的新局面,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半个世纪以来,评论这部优秀剧作的文章、著作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却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敲定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玩弄”、“蹂躏、侮辱”,“为了寻求新欢”,“又把她一脚踢出”,逼她跳河自杀,后又“装模作样地摆出‘怀念’死者的姿态”,但当侍萍真的重新出现在他  相似文献   

11.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用“×年如一日”,“××年如一月”来形容某人对某一事物(人物)的痴迷与执着。而这种痴迷与执着往往源于对该对象的深深的挚情与厚爱。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痴迷与执着”的一个人:30年来,他一直惦记着侍萍的生日;在侍萍曾经居住过的卧室里,一直存放着她的照片;室内的一切陈设都依然如故……他对侍萍是如此地“怀念”,甚至于在别人面前把侍萍升格为“前妻”。所有的这一切,使人们难以从私生活领域认清周朴园的丑恶灵魂。 30多年前,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周家少爷周朴园,如同众多纨绔弟子一样,凌辱了年轻…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15.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有处称呼的变化 ,是周朴园心理活动的细微表现 ,值得咀嚼。一A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很贤慧 ,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 ,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 ,———你知道么 ?一B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 ,沉思地 )侍萍 ,侍萍 ,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 ,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请注意 ,前文的“我”“年轻小姐”在后文相应的变成了“我们”“这个女孩” ,称呼上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我认为这是周朴园心理变化的表现。具体分析如下。综观《雷雨》全剧 ,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17.
应当怎样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年轻时,他对待侍萍始乱终弃。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深刻,失之全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我们先来分析文本:爱情的见证物。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  相似文献   

18.
曹禺在其力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分析周朴园的情感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有的人甚至崇拜他 !这就印证了西方评论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我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两次对比,让学生看清周朴园的情感世界。  一者,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雷雨》中多次写周朴园不忘旧情,如:保留旧家具、旧习惯 (关着窗子 )、穿旧雨衣、旧衬衫等,还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一切都显得周朴园多么怀念侍萍,对…  相似文献   

19.
1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曾引起不少争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因关系到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特为之一辩。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这是由他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他三十年前与侍萍同居只是为了玩弄以满足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怀念是假装的,并非出于真情,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家庭的体面。三十年后对侍萍的绝情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后一幕的“追认”,是在真实面目已经暴露、万不得已的逆境中采取的“变通手段”。很明显,这种意见受了“阶级本质决定论”的影响,认为每个阶级  相似文献   

20.
廉刚 《现代语文》2009,(7):102-103
针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情感问题,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周朴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立足于“人”的观念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曲折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着许多真实的成份。在周朴园的身上,既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软弱、温情脉脉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